改革开放40年·从硬板票到刷脸、刷证 一张火车票见证武汉铁路出行发展史

11.12.2018  00:41
      1978年,车票还是靠售票员从木箱子里一张张抽取,并手工扎日期、填座次。如今,网上售票、自动取票已占八成。明年,纸质车票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刷身份证就能进站、乘车。

      在武昌车站从事23年售票工作的售票值班员易娟和同事们见证了火车票的发展与变迁,也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铁路发展大潮。

      1993年,21岁的易娟到武昌车站成为一名客运员。两年后,她开始担任售票员岗位,从硬板票到软纸票,再到自助打印的磁介票,马上还她将经历无票乘车时代。易娟的工作历程,就是一部火车票的变迁史。

      1995年,电脑尚未进入铁路售票系统。作为售票员的易娟卖起票来更像中医“抓药”。那时候,售票岗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木头箱子,箱子上有数十个抽屉。去往不同城市的车票就分装在不同的抽屉。旅客去哪里,易娟就抽哪个抽屉。

      那时候,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复苏,南下务工流开始出现,售票窗口前,始终是排着长龙的购票队伍,车票一票难求。要减少旅客的等待时间,售票员动作就要快。时间长了,易娟的手好像机器左右挥舞,不用看抽屉都能抽对车票。抽了车票,还有用扎票机在票上扎日期,再用胶水在票上贴上写有座位号的小纸条。一天下来,胳膊挥舞得酸痛到抬不起来。

      抽票-扎日期-贴座位号,这只是普通车票的售票流程,要是遇上联程票,周期就更长了。比如旅客要买一张到秦皇岛的车票,武汉无直达车,旅客要在北京转车。这个时候,易娟要打算盘计算里程,根据里程算出票价,然后逐一填写。一张联程票开出来,熟练的售票员也要5分钟。       1996年电脑售票系统开始启用。从来没摸过电脑的易娟一开始不知所措,刚用电脑的第一天,一连20张票“串打”让她一下子紧张起来。好在她很快冷静下来,逐一将票按照流程做进系统。

      笨鸟先飞,从那天起,易娟买了台小霸王游戏机,利用游戏机上的键盘,很快学会了打字。还成为了业务骨干,同事们有不懂的都向她请教。       2007年,机打软纸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带有二维码的磁介票出现,之后,自动取票机开始上线。

      截止目前,武昌车站自动取票机承担了70%的车票打印业务。

      2016年7月6日,受南方水害的影响,武昌车站的列车大面积延误、停运,退改签旅客挤满了窗口,里程折算等工作都需要人工计算,十分耗气力。当天所有售票员全部上岗,连续工作30多个小时,最后不少人累瘫在岗位上。

      如今,随着“互联网++”的科技运用,售票工作更加简单、高效。她和同事们想的就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客运服务水平,用每一张车票将每一位旅客留住,用心为每一位购票旅客服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