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视点〗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十大事件盘点
05.01.2015 16:45
本文来源: 武汉纺织大学
五、教学成果分类评奖,高等教育成果丰硕 ●事件回顾 教育部日前下发《关于批准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确定高等教育类、职业教育类和基础教育类共1320项项目获得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本次获奖的项目是教育系统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岗位上,经过多年艰苦努力获得的创造性成果,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我国广大教师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教学改革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就。《决定》明确,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认真学习、借鉴和应用这些获奖成果。 【摘自:教育部网站,2014年9月4日】 ●讨论 1.张艳婷:我认为今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分类细化,有两个方面的优点:一是增加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类型,可以提高该领域学者教师的教学研究积极性;二是分类以后的奖项颁发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 2.蒲智勇:在今年获得国家级特等奖的课题中,南京大学申报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施》,这意味着高等教育改革逐步转移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这也是新形势下大学教学改革面临的重大任务。 3.宋晓洁:评奖的意义不仅在于对获奖教学单位或个人的褒奖,更是形成教育领域以教学为中心的良好氛围,教授特别是知名教授应给本科生上课,科研不能成为忽视教学的借口。 4.骆伟森:我认为从教学模式上来说,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存在明显区别:职业教育更加注重实践实训,而高等教育则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种不同类型教学方式获奖所引发的教师关注和思考可以改善和优化教师针对自身教育类型采用和研究教学模式。 5.孔苏:我更关注获奖之后有关学校如何借鉴和运用这些教学成果奖。我认为学校不能照搬照抄获奖的教学内容或运行方式,应结合各校实际,有论证有实验的引入获奖成果,改革和创新学校的教育教学。另外我想,是否应增加特殊教育类型进入评奖范畴,使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更多的惠及学校和教育工作者。 ●贺祖斌点评 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是国务院确定的国家级奖励,每4年评选一次。前6次分别在1989年、1993年、1997年2001年、2005年、2009年评选。国家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自1989年开始至今有20多年了,有效地促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质量的提高。2014年已扩展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包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此次分类评奖我认为有这么几个方面的意义:重视和认可职业教育和基础教育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鼓励和指导学校教学特色发展;科学归类推广和实践教学成果。2014年共计有1320项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其中高等教育类共评选出452项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50项、二等奖400项。这次教学成果丰富,内容主要集中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上,其中特等奖2项都是人才模式改革成果:复旦大学等临床医学的“5+3”模式改革和南京大学的“三三制”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一等奖涉及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33项,课程改革5项,专业建设4项,实验与实践教学2项,专业评估制度与认证体系2项,大学生实践、教师教育、教学评价和干部学历教育各1项。值得一提的是,合肥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成果获得一等奖,说明新建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探索已经获得社会和专家的认同。从以往经验和今年数据可以看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一直以来都是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它们直接关系到学科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教学管理改革成果在这次成果奖中所占比例不高,这也突显了教学改革的中心转移到人才培养质量内涵发展上了。本次高等教育获奖的成果,既是近年来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总结,体现了高等教育重大进展和成就,又为下一步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六、审核评估正式启动,五位一体评估制度建立 ●事件回顾 在北京召开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国际经验与中国探索”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会上指出,教育部将进一步建立完善高等教育质量分类标准体系,健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特别是“五位一体”的教学评估制度——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国际评估、教学状态常态监测,从实践探索中科学总结出“五个度”(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师资和条件的支撑度、质量保障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户的满意度)的质量标准。【摘自:光明日报,2014年9月24日】 ●讨论 1.张艳婷:传统的教育评估主要以行政力量主导为主,虽也有高校参与自我评估,但对学生及用户对高校的满意度评估不足,过程看似严谨,实则带有浓厚的行政行为,带有一定的强制性;高校没有充分的自主评估权利。“五位一体”教学评估的建立,为我高等教育质量建构了科学合理评价制度,有利于使其评估组织结构更为合理,使评估结果更具有权威性和实效性。 2.雷蕾:“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学生和用户满意度”较好地将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使评价更人性化,更能全面、立体、科学地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总体效果。教育始终应紧紧围绕“人”这个主题,提升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牢牢抓住“以人为本”的评价宗旨才是新一轮评估制度的核心和关键。 3.葛磊:学生和用户是高校教学质量和教育环境的直接受益者,他们的满意度直接影响高校在社会树立的品牌和形象。我认为教学质量的提高与学生教学满意度有很大的关系,但关键还是要将满意度化为影响高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可操作的措施。 4.蒲智勇:值得注意的是,在评估制度不断的完善的同时,评估对象也要随着新评估的理念而转变,否则就算有再好的评估制度,也无法真正达到评估的目的。 5.宋晓洁:不同类型、层次的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不同,甚至同一类型、层次但属于不同地区的高校,如地处西部与东部高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发展条件存在差异,在评价标准的把握方面要考虑到高校的类型、层次、区域等因素。 6.骆伟森: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起连续数年扩大招生,招生门槛的降低,招生规模的扩大,高等教育师资的不均衡,这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然而,教育质量又可以说是教育的生命线,没有合理的评估体制权衡教育质量,我们就没有办法明确地知道教育质量的现状,自然也就很难做出科学的规划了。 ●贺祖斌点评 自2001年开始,作为教育部聘请的教育评估专家,我有幸参与了数十所高校评估实践。2008年第一轮评估结束之后,2009年,直接参与了由教育部牵头的“合格评估指标体系和实施方案”的制定研究,同时,参与多所新建院校的合格评估。在大量的评估实践中,对教学评估促进大学合理定位和引导新建院校向应用型发展有着深刻的体会。可以这么说,在一定程度上,大学评估促进了应用型大学的兴起与发展。合格评估的核心内涵是“四个促进”——促进办学经费投入、办学条件改善、教学管理规范、教学质量提高;“三个基本”——办学条件基本达到国家标准,教学管理基本规范,教学质量基本得到保证;“两个突出”——突出服务地方(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一个引导”——引导参评学校构建并逐步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形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自2014年来,针对已经通过水平评估和合格评估的高等学校开展的审核评估正式实施,这标志着在院校评估方面,基本形成合格评估和审核评估两种评估模式。另外,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状态数据的采集和常态监测正在全国快速推行,以工程、医学等专业为切入点的专业认证与评估工作也在全国开展,再加上积累了对多年的各高校开展的多种自我评估,以及新开展的国际评估试点,逐步构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五位一体”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制度。从今年开始,审核评估的正式启动和“五位一体”评估制度的建立,审核评估中“五个度”的评价标准,对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有着积极推动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评估的第三方评估机制,加强中介性评估机构的独立性、公正性,有利于促使高等教育评估朝更全面、更科学的轨道迈进。 七、“两校一市”试验先行,新一轮综合改革展开 ●事件回顾 随着《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12月1日正式获得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备受关注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上海市“两校一市”综合改革试验,到了全方位铺展之时。本次综合改革主要包涵三方面内容:综合改革扩至全体部属高校;改革走向“深水区”;人事制度改革成为突破口。【摘自:文汇报,2014年12月5日】 ●讨论 1.李东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以及上海市作为“两校一市”综合改革的试点地区,在改革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我所关心的问题是,在试点地区成功改革之后,所有省市高校是否可以继续复制成功?我认为,各高校都应该冷静的看待改革试点地区的成功与失败,从借鉴中发展自己,防止盲目照搬试点地区的改革模式,理性的分析自身特点,因地制宜,这才是全方位教育改革成功的关键。 2.孔苏:北京大学是中国近代改革发展的发源地,从维新变法到五四运动,中国的变革发展都与其有关。本次选取北大清华作为教育综合改革的试点,不仅因为其有着一以贯之的改革思维,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国两所最高学府,其改革的示范意义十分深远,将成为其他部属高校甚至是省属高校改革的标杆。 3.张艳婷:当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调整高等院校的规模、结构以及发展模式来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等教育要想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要对教育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必须要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4.宋晓洁:在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展开之前,部分高校承担了教育体制改革的试点项目,但是这些项目只是涉及高等学校管理的某个环节。而新一轮的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要取得实效,除了相关高校要科学制订本校的综合改革方案,教育部和地方政府还需要出台相应的配套制度。 5.雷蕾:综合改革究竟怎么改,改哪些方面,我认为,一是要改革招生制度,拓宽自主招生考试推荐渠道,灵活考试形式,以选拔合适人才为标准进行改革;二是高校学科设置自主权的落实,尤其是与社会或区域发展重大、紧急需求紧密结合的专业的设置,及交叉学科设置的自主权的改革落实,建立灵活的“专业—市场”动态反馈机制;三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人才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思维培养。总之,高校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需要发挥高校的自主创新精神,改出特色,避免同质化倾向,使教育生态更多元化。 ●贺祖斌点评 “两校一市”教育综合改革成为是当下教育界热门的话题,自然引起社会的关注。本次综合改革,关键是综合,改革的核心部分涉及体制机制,需要通过顶层设计,先试点,后推广,全面系统地改革解决社会需要和自我发展的现实问题。本次综合改革由北大清华、上海先行,探索在全国可推广的改革思路与举措,引导全国各省市属高校酝酿、启动教育改革项目,高效的推进新一轮综合改革。综合改革关键是综合和深入,“综合”指在改革内容上系统化、整体化的设计与配套举措;“深入”指涉及体制机制的核心问题。改革内容,包含方方面面,有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问题、校内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学科设置和资源配置等等。另外,不少高校将人事制度改革作为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建立教授预聘和长聘制度,力求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有所突破。而今后,更多的高校会朝着整体改革的方向迈进。我认为,本次综合改革,是新形势下有计划推进的新一轮教育改革,通过新一轮改革总结教育经验、获得教育发展的宝贵成果、探寻教育的客观规律,培养优秀人才,才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和期待。今年年初我在《光明日报》发表了一个观点: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必然带来高等教育外部和内部各种问题和矛盾的暴露,高等教育的各种深层次问题和矛盾可能比较集中凸显,比如,高等教育与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现行体制机制、去行政化试点的矛盾等。在经历了习惯性的发展之后,也许我们在思想观念上要为适应现实变革做好充分的准备。 八、建立教师发展中心,关注大学教学文化 ●事件回顾 自从教育部批准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等30个作为“十二五”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以来,国内相继成立了不同层次的教师发展中心,对大学教学文化开展了研究。由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协同创新中心等共同举办的2014年“两岸四地大学教学文化与教师发展”学术研讨会在厦门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大陆知名高校的3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厦大,就大学教学文化与教师发展话题展开了深入地探讨。【摘自:光明网,2014年11月18日】 ●讨论 1.方玉佩:近年来部分高校教师忽视大学教学活动,在职称评选、论文发表、课题申报等方面投入了过多精力,大学的教学文化氛围并不浓郁。倡导大学教学文化的意义,在于提高教师对自身教学文化的关注度和积极性,督促高校教师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 2.蒲智勇:玉佩同学提到了“部分高校教师忽视大学教学活动”的情况,我认为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高校缺乏完善的教学评估机制和教学绩效考察体系,教学质量和态度的考察往往由教师自评,核对教师的教学课时达到一定标准就草草了事。因此,教师的教学质量应当纳入教师的全面考核当中,包括纳入职称评选、师德评价考察等关系教师切身利益的发展环节中,并参考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考评意见。 3.张羽:弘扬大学教师教学文化,我认为应该增加“责任感”“使命感”在教师发展和教学文化中的作用,用理性的眼光去看待教师发展和教学文化所遇到的问题。很多“非理性”因素如注重个人权威、罔顾制度、感情用事、不顾纪律等都是制约了教师发展和教学文化发展的因素。大学教学文化的“理性”内涵应根植于教师内在的发展,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带动教学文化的发展。 4.张艳婷:大学是什么?布鲁贝克认为是“研究高深学问”之场所。然而研究水平的发展就不能与教学水平的提高相辅相成吗?投入过多的研究精力必然会导致教师教学质量的下滑吗?我认为,优秀的高校教师必然是“研究型”、“专家型”的教师,学术研究可以带动教学文化的建立,教学文化可以为学术研究提供广阔视野。 5.骆伟森:我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是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的原因之一,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决定着其采用什么样的大学教学理念和方式。传统教师专业发展一般通过国家级、省(区)级的培训、教师继续教育和自学开展。我认为近年来高校建立教师教育中心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更新教师教学理念和改进教学方式。 ●贺祖斌点评 近年,国内相继成立了不同层次的教师发展中心,随之关于大学教学文化研究成为一个新的命题。今年10月份,来自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四地高校的30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厦门大学,对大学教学文化与教师发展展开了深入地探讨。我应邀回到厦门大学,参加“两岸四地大学教学文化与教师发展”学术研讨会,会议期间做了两场学术演讲,一是面对学生的“异域之眼:中国大学的文化反思”;二是在会上发表了“大学教学文化与教师发展生态”的主题报告。我认为,文化是影响大学教师发展生态的重要因素。教师发展可以看作是在一定文化生态环境中实现的动态发展的生态系统,它包括生态主体与生态环境,教师是这一生态系统的主体,各影响因子构成生态系统的环境要素。教学文化,作为大学教师发展生态环境的重要因子,对教师发展当然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应该看到,大学教学文化与教师发展之间是一种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关系,大学教学文化影响着教师发展。大学教师作为教学文化的主体,一方面是教学文化的践行者,另一方面又受到教学文化的影响。教师如何适应不断发展的大学教学文化,直接关系到教师发展质量。如果将教师发展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大学教师发展具有关联性、动态性、协同性和平衡性的生态特征。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发展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协调,大学教师的发展是在其相互联系的生态环境中寻求一种自身发展的平衡状态。大学教师的发展是教师对环境的适应,是大学教师作为独立个体与社会大生态环境互动的结果。因此,大学教学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着教师发展生态。会议期间,与来自台湾、香港、澳门和大陆的学者进行了充分交流,其中潘懋元先生对我提出的关于教师发展生态的观点,他很关注,在他的演讲中并给予了高度评价和积极的鼓励。 九、西安交大同换多位校领导,引发对大学校长关切 ●事件回顾 今年2月,教育部发布《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意见》,对高校领导的年龄、资格做出规定。10月15日,西安交通大学校党委受教育部委托,宣布西安交通大学新任副校长的任命决定,6名副校长全部易人。10月23日,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卸任,中山大学校长许宁生调任复旦大学校长。【摘自:新华网,2014年10月17日,23日】 ●讨论 1.雷蕾:大学校长更换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之所以引起关注,是由于大学校长选拔机制的问题。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是按照有关规章制度及程序规定开展,也是高校依法治校的体现。 2.蒲智勇:国外一些有名大学校长没有太多的年龄限制,这样不仅有利于他们能够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地思考大学,更有利于大学校长的施政方针能够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又有利于大学校长好好安心办学,并有足够的时间脱颖而出。 3.骆伟森:今年初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进一步加强直属高等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若干意见》,对领导初任年限、提拔年限和换届年限都做了明确的要求。我认为,这些规定是很有必要的:年龄的阶梯性,规避了行政体系青黄不接,有效地保证了学校运行的系统性;年龄的限制性,可以让更富活力的青年人承担任务,有效地保障了学校管理的生机性。 4.葛磊:美国大学校长遴选过程相对较长,多数要花费6-18个月,一般包括如下环节:校董会广泛征询意见,确定校长的遴选标准和任职资格;成立具有代表性的遴选委员会;广泛征集候选人,通过各种途径缩小筛选目标,经过反复斟酌筛选出一份只有几个人的名单;校董会以全员投票方式选出校长并公布结果。我想美国大学的校长遴选方式也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和参考。 5.张羽:高校领导从不同学科视角来看待学校发展这个共同的问题,对学校发展是是有利的,深入、多角度的剖析问题是做出科学决策的前提。 ●贺祖斌点评 此事引发了舆论对大学校长遴选程序和标准的关注。关于大学校长问题,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提出校长专家与专家校长的区别:“校长专家即教育家,是以承认校长这一职务是一门学问为前提的。专家校长与校长专家的区别是明显的,前者是治学,后者是治校。”并提出要实行大学校长职业化。大学校长职业化,这将是我国大学校长遴选必然的发展方向。现代大学校长到底应该具备哪些素质?自己也做了多所大学的副校长、校长,有一些切身的体会和感悟,我认为有这么几方面:一是坚定信仰与人格魅力,大学校长必须要有坚定的政治信仰、崇高的道德与人格魅力,必须具备政治家的素质。同时,大学教育本身就是一个理想主义的事业,没有理想主义精神,无法在现实的种种矛盾、困惑中坚守自己的执着。二是渊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大学校长一般都是本学科的领头人和学者,校长的学科专业对大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关联,但起决定要素的是校长本身的办学理念和他具备的开拓、务实、创新的精神。三是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不管是文科或者理科出身的校长,作为校长都应该具备内涵丰富的人文精神。大学校长的人文知识和精神,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人,准确地认识社会,把握社会发展趋势。四是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没有创新开拓、勇于担当的精神,无法带领大学面对这变化着的世界,新的形势也要求大学校长有较强的决策与管理能力,有较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懂得经营大学。五是平等民主的工作作风,在“大学行政化”泛滥的今天,大学校长更应当具备民主平等作风,善于倾听学生、教师的建议和批评意见。六是热爱师生和教育的品格,热爱教育,才能热爱大学的主人——学生,试想一下,如果大学校长不热爱他的学生,他能把这所学校办好吗? 今日之大学校长应当坚守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文化追求,超越功利,实现作为大学校长完美理想的精神追求。 十、低就业率专业公布,呼吁建立专业淘汰制 ●事件回顾 教育部公布了近两年就业率较低的本科专业名单,15个近年来被考生和家长视为“香饽饽”的专业都上了榜。15个专业分别是食品卫生与营养学、生物科学、旅游管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市场营销、动画、知识产权、广播电视编导、表演、艺术设计学、播音与主持艺术、音乐表演、电子商务、贸易经济、公共事业管理。【摘自:中国日报网,2014年10月16日】 ●讨论 1.雷蕾:高校在设置一些市场需求大的专业时容易“一窝蜂”,致使大量毕业生趋于市场饱和,相比那些暂时热门和紧缺的专业,就略显就业率低。高校应加强与市场的对接,不要盲目设立专业;加大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积极与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合作,建立实习基地;拓宽专业训练口径,加强人才的转型能力及学习适应能力,以更好地应对随时变化的市场需求,保障毕业生顺利就业。 2.方玉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4次大规模的学科目录和专业设置调整工作。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竞争地不断加大,作为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专业设置,必然要走向新的改革之路。市场经济发展迅速,人才需求倾向也在不断转变,大量人才集聚到某几个专业上,引发人才饱和,造成了严重的人才滞留现象。 3.葛磊:建立专业淘汰制是必须的,但并不是低就业率的专业都没有就业市场,各高校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各地经济发展制定合理专业招生计划,比如“订单式”培养人才也是一种选择。 4.骆伟森:我认为大学是一个求学问道、修身养性的地方,大学有其独立的大学精神,是文化传承的地方,就业率并非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唯一检验标准,大学培养的是人才,搞得是学术研究,当然培养的人才也应该适应社会的需要,但是大学的职能不能为市场所左右,不能过分去适应市场所需,而抑制就业率低的专业发展,也不能再急功近利地推波助澜。 5.李东航:地域差异、单位性质等也是影响就业率的重要因素,比如对浙江大学部分工科专业毕业生流向按单位的性质和单位所在区域做的统计显示,大学生就业地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人数呈上升趋势;去内陆省份和边远地区的毕业生人数就业的毕业生比率较少,且逐年呈下降趋势。 ●贺祖斌点评 高校设立专业的类型、数量及质量,影响着高校向社会输出人才的类型、数量及质量。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它既受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影响,同时又会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就业率”是衡量高校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效率及质量的标准之一,它是一段时期内,相关专业的已就业的应届生人数与该专业应届毕业生总人数的比值,反映的是某个专业的总体就业情况。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的高低会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应届求职者的对职位的期望,市场对某专业的人才需求,相关专业的人才供应饱和程度等因素。因此,某一专业的“就业率”只是从宏观上反映了该专业人才供给多少与市场需求强弱的总体趋势,就业率不能完成反映该专业的市场需求程度。专业的就业情况也反映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布局是否对接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人才的培养目标很大程度体现在学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上,在综合分析学校已有基础、特色、优势和学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科学定位,走特色学科建设之路。利用自身所处的区域优势,将学科专业建设与学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对接,根据本校办学定位,积极发展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强与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联度、契合度,建立起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体系。特别是在专业优化方面,我认为,高校应该逐步形成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并不断优化高校内部的专业设置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增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以学生就业为导向进行相应的专业调整和改革,才能提高专业和学生的就业率。 ●盘点总结 今年作为改革发展深入推进的一年,今年入选的十件大事有几个特点:一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宏观政策,如高考制度改革、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五位一体评估制度、“两校一市”综合改革等,这些政策反映了国家深化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心和目标;二是大学自身的变革与发展,如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大学教学文化探讨等,这些内容反映了大学自身勇于变革的行动;三是反映高等教育自身问题,师德长效机制建设、大学校长选拔机制、专业设置与调整等。当然,今年还有很多事件值得关注,比如各地高校的学费上涨加重学生负担、《工程教育质量报告》发布剖析工程教育问题、北大学生转读技校事件等,这些事件反映着我们高等教育所发生的变化。我们希望每年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掌握高等教育发展的脉络、揭示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对于2014年中国高等教育大事的整理与盘点,仅代表本次沙龙讨论的观点。另外,值得说明的是这些事件都是在收集已经公开发表过的相关资料并经过多次讨论基础上形成的,部分评述采用了已经发表过的观点(篇幅所限,未能一一注明,在此一并致谢!),由于收集的信息和参与讨论者的水平所限,其中的观点肯定存在些许漏洞和偏差,希望诸位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2014-9-4 2.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2014-5-2 3.别敦荣.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大学权力结构改革[J].高校教育管理,2011(1) 4.邬大光.教学文化:大学教师发展的根基[J].中国高等教育,2013(8) 5.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EB/OL],2014-10-9 7.新一轮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展开,文汇报,2014-12-5 8.吴岩.健全“五位一体”教学评估制度,光明日报,2014-09-24 9.教育部公布就业率低专业名单,人民网,2014-10-14 10.黄一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奖的现状与趋势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9)
本文来源: 武汉纺织大学
05.01.2015 16:45
学校走访慰问暑期留校学生
7月27日上午,湖北大学
刘建平校长调研督导校园建设工作
7月25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建平,湖北大学
刘建平校长赴利川看望参加劳动教育学生
7月23日,湖北大学
深化产教研合作 校友企业向湖北大学捐赠1000万元
7月20日,湖北大学举行捐赠签约暨校董聘任仪式,湖北大学
刘建平校长赴北京和天津看望慰问校友
7月15日至16日,湖北大学
2023年鄂台高校青年交流活动启动仪式在湖北大学举办
7月17日,由教育部港澳台办、湖北省台办指导,湖北大学
【主题教育】学校“年轻干部研习班”开班
“学校要高质量发展,湖北大学
我校在全国高校影视作品展映活动获佳绩
7月11日,湖北大学
【简讯】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来校交流
7月12日,湖北大学
学校召开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
7月7日,学校召开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湖北大学
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2023年第9次集体学习
7月3日上午,湖北大学
【简讯】湖北省地质局来校交流工作
7月4日上午,湖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