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平板玻璃产量首现负增长 5年淘汰生产线18条

01.04.2016  12:36

湖北日报讯(记者陈岩、彭一苇、实习生刘哲)昨从省经信委获悉,在“组合拳”连续打出之后,去年我省平板玻璃产量8886万重量箱,比上年减少165万重量箱,是2010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标志着我省平板玻璃行业在去产能战役中成功突围。“十二五”期间,我省坚持严格、严肃、严厉的原则,层层签订责任状,构建淘汰落后产能的责任体系,用好“以奖代补”、职工安置等政策,打出去产能“组合拳”,全省平板玻璃行业淘汰落后产能1266万重量箱,淘汰平板玻璃生产线18条,涉及企业10家,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给湖北的1100万重量箱任务。

去产能优化了产业结构。省建材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我省高耗能、高污染的平板玻璃产业比重降低,由2010年占建材工业主营业务收入5.3%,下降到2015年3.36%;2015年,三峡新材、武汉长利、咸宁南玻、荆州亿钧等4家玻璃骨干企业浮法玻璃产能占全省87%,比“十一五”末提高17个百分点,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业内人士分析,受经济增速放缓、房地产调整等因素影响,平板玻璃需求大幅下降,供给持续过剩的矛盾进一步突出,产品价格下跌和环保成本增加,生产1吨平板玻璃要亏100元,行业洗牌才刚刚开始。

省经信委产业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省平板玻璃去产能目标定为970万重量箱,任务仍然艰巨。

  武汉长利除旧布新 打造汽车玻璃全产业链

记者 陈岩 彭一苇 实习生 刘哲

3月29日,细雨霏霏中,记者来到坐落在武汉洪山区张家湾白沙洲大道旁的武汉长利玻璃工业园。只见这里一片寂静,两根直冲云霄的大烟囱没有冒烟。

去年11月16日,长利玻璃一号生产线停产;12月28日,二号生产线停产;今年1月25日,随着炉窑降温、停火、停止进料,两条每天共生产1100吨平板玻璃的生产线永久关停。

老生产线关停了,提前布局的新生产线正在发挥作用。“羚羊要是跑不过狮子,就会被吃掉;狮子如果跑不过最慢的羚羊,就只能饿死。”武汉长利玻璃董事长易乔木坚信,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比同行看得更远、跑得更快。

早在2006年,该公司就动工兴建长利玻璃汉南工业园,布局现代化浮法玻璃生产线。目前,生产能力1000吨/天和900吨/天的两条现代化浮法玻璃生产线已投产,可以生产夹层、中空、钢化、LOW-E等深加工玻璃品种。

2012年,他们又把目光瞄准附加值更高的汽车玻璃。投资20亿元,打造从汽车玻璃原片到汽车玻璃加工的全产业链。

今年3月10日,长利玻璃洪湖工业园厂房里,第一块8mm厚玻璃“出炉”。这意味着,一期投资8亿元的首条日熔化量1200吨、国内最宽的5.4米高档建筑节能玻璃生产线正式投产。今年,武汉长利还将投资10亿元建二期汽车玻璃原片生产线。

眼下,长利已成为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浮法玻璃制造企业。

  明达LOW-E玻璃投产 按下沙洋大工业“启动键

记者 陈岩 彭一苇 实习生 刘哲

新投产的两条日熔化量900吨的LOW-E玻璃生产线,去年生产玻璃1300万重量箱,年产值过15亿元。”昨日,沙洋明达玻璃有限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LOW-E玻璃的生产,改写了沙洋县30年玻璃产业发展史,按下了该县大工业发展的“启动键”。

如果下游房地产需求不振,上游的平板玻璃将难以销售,玻璃企业的利润也将难以保证。早在2011年,房地产市场还高温不减时,明达玻璃董事长王明洪就决定转型升级。当年,公司决定投入10亿元,建两条LOW-E玻璃生产线,提高市场竞争力。

LOW-E玻璃是节能玻璃中的新宠。通过在玻璃原片表面镀以银层为主的复合膜层,将红外线热辐射反射回去,大大提高其保温、隔热效果,是目前国际上最理想的建筑用节能玻璃产品。LOW-E玻璃每平方米价格比普通平板玻璃高60元左右,由于产品科技含量较高,有生产能力的企业不多,产品供不应求。

2013年、2014年,明达新建的两条LOW-E玻璃生产线先后投产。建新线、去老线,去年5月、今年1月,他们先后将日熔化量120吨和日熔化量200吨的两条格法生产线淘汰,把老线上的100多名工人转到两条新生产线上。“今年1至3月,预计销售收入约4亿元,产销两旺,利润可观。”明达玻璃负责人透露。

  短评:根本是市场主体是企业

陈岩 一苇

平板玻璃,为何要去产能?

先看两组数据对比——

一看总量,我省有68家规模以上玻璃企业,去年底产量仅次于河北,居全国第2位,占全国平板玻璃总产量的12.03%。

二看利润,还是这68家企业,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02.1亿元,同比下降8.5%,实现利润2.55亿元,同比下降40.9%。

总量大、利润薄,调结构去产能,迫在眉睫。

然而,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的企业嘴上说去产能,心里并不乐意;有的更希望别人去,自己不去;有的甚至准备等经济好转时,随时复苏已淘汰的产能。

求解产能过剩,根本是市场,主体是企业。

市场的倒逼机制至关重要。坚持市场的力量,淘汰经不起市场洗礼的企业。

企业的主体作用要充分体现。热的时候,少一份盲目,多一份冷静,多一份前瞻。

短期看,去产能是痛苦的,要承担人员分流压力,要割舍眼前短期利益;长期看,低效要素出不去,有竞争力的创新要素就永远进不来。

抢先一步,壮士断腕,转型升级,才能形成更强竞争力。

明达玻璃、长利玻璃,就是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