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出版内幕:曾几乎被全盘否定

10.07.2015  17:23

作者路遥

  近日,中国文联出版社微博公布1986年出版社对于《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部分审核单,首次曝光这部后来蜚声于世的长篇小说最初并不叫《平凡的世界》,而是《普通人的道路》。但是,这部作品在出版之初并不被看好,甚至在北京举行的作品研讨会上,评论家们对《平凡的世界》几乎是进行了全盘的否定。

   出版意见评价颇高

  中国文联出版社1986年对于《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的审核意见在介绍《普通人的道路》内容时写道,“这是《人生》的作者、著名作家路遥撰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人生》的姐妹篇。它通过各种人物间复杂的矛盾纠葛,对当代城乡社会生活做了全景式的描写。刻画社会各阶层更多普通人的形象,把普通人的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从而深刻地展示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过程中所走过的曲折的道路。这部长篇的生活容量大,思想深度、艺术质量均超过《人生》。”在评价路遥时,审核意见指出,“路遥是近年来出现在文坛的年轻作家。自从他的《人生》问世之后,他便一举成名,成为读者尊重、喜爱的作家之一。和许多出身于农民家庭的作家一样,路遥对农村生活十分熟悉。他有着很强的写物写实才能。作品里能准确地把握住古朴农民的朴实、善良、憨厚、勤劳的本质,又能写出、或者是挖掘出那些勤劳者的心灵、思想、痛苦和追求。因此,他笔下的一幅幅农民生活图画自然、古朴,蒙着一层清馨的叶绿和土星的气息。而且其中的那些人、那些人的生活和自然景物的描写都很生动,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看路遥作品的创作思想,也可以发现作者始终是站在那块贫瘠的高原土地上,用挚情、用一颗赤子之心歌颂自己的父老兄弟,为人生思索,为大地母亲如何富裕起来而思索、而追求。”关于这本书出版与否,编辑李今遇给出的意见是:“这是路遥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它的规模宏大,思想内容丰富深刻,艺术质量较高,建议发稿。”时任编辑部主任顾志成的审读意见则是:“作者路遥是《人生》后登上文坛的,《人生》曾轰动文坛,促进了西部文学创作的发展,《平凡的世界》是《人生》后第一个长篇。此稿是公司编辑李今遇通过极大努力组(稿)来的。称佳作。

   出版之路异常曲折

  《平凡的世界》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但是它当初的出版之路却异常曲折。据《中国艺术报》报道:1986年,路遥完成了《平凡的世界》的第一部,并将书稿交给当时活跃于文坛的《当代》杂志社的青年编辑周昌义。路遥之所以把稿件给他,是认为,周昌义是矿工出身,来自底层,应该更能够理解他这部描写底层群众人生苦难的作品。遗憾的是,这位青年编辑对这部作品毫无兴致。他后来回忆当时的审稿感受:“读着读着,兴致没了。”而最终出版它的中国文联出版社,对这部作品开始也存在争议。当李今遇兴致勃勃带着《平凡的世界》第一部书稿回京时,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李今遇没有拿到原本受命组约的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而拿到了《平凡的世界》,是“丢了西瓜捡了芝麻” 。这并没有改变李今遇对路遥书稿价值的认同。她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作品,书中表现的经历苦难的人们不向苦难低头、积极向上的精神和美好的道德情感深深地感动着我。”在李今遇等的不懈坚持和艰难斡旋下,《平凡的世界》第一部终于在1986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以精装和平装两种版本出版发行。

  路遥的朋友白描则透露了更多这部作品出版的曲折经历。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12年12月1日,在纪念路遥逝世20周年的大会上,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描回忆,“当他(路遥)第一部写作完的时候,全中国文坛充满期待,各路编辑纷纷跑到西安去约稿,最后他给了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好多刊物也向他约稿,比如曾经发过他《人生》的《收获》杂志、曾经发过他《惊心动魄一幕》的《当代》杂志,但后来很多刊物看了这个稿子以后拒绝发表……在北京举行的作品研讨会,评论家们对《平凡的世界》几乎是进行了全盘的否定,有些人说得很难听,说真难想象《平凡的世界》是出自《人生》的作者之手。我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正面肯定《平凡的世界》的只有两位中国社科院资深评论家,一位是朱寨老先生,他也去了天国,另一位是蔡葵先生,只有他们两个人理直气壮地肯定了《平凡的世界》。”白描说,刚刚完成一部,迎头打来这么一棒,把路遥打蒙了。“离开北京的那天,风雪依然迷漫,去首都机场的路没有现在的高速公路,只有辅路,雪是横着飞,有点林冲在风雪山神庙的感觉。在路上,我们的车和对面来的车几乎相撞,滑到了旁边。我吓得大叫,而路遥在后面昏昏欲睡,他完全被失败和批评打蒙了……等到‘平凡’第二部写完,干脆没有任何一个刊物发表,最后无奈在影响不大的山西《黄河》杂志上发表。”这个时候,两人偶然碰到了共同的一位朋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叶咏梅,她将《平凡的世界》制作成广播版。这一播出,在全国造成了巨大的反响,读者来信不断。读者的反响让评论家和文坛改变了对这本书的看法。

  文/记者 祖薇

(实习编辑:钱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