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侗乡人

08.07.2014  18:55

  —记宣恩长潭河侗乡两溪河村党支书张兴红

  宣恩县长潭河侗族乡两溪河村,位于著名的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七姊妹山核心区,因有名叫山羊溪和辽叶溪两条小溪河相汇于此而得名。全村684人,其中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村总人口80%,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村子。现任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名叫张兴红,一个朴实的侗族汉子,个头不高,但显精明,今年41岁,2011年竞选当上“村官”的他,三年来用其务实、奉献、苦干的精神,给两溪河村开拓出脱贫致富的路子,点燃起村民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希望,更是赢得了全村党员群众的信任和拥戴。在今年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被县委组织部选为“身边人说身边事”的先进典型全县巡回报告人。

  贫困,令他返乡竞选村干部

  张兴红在担任两溪河村主职干部前3天,一直在广州、福建等地务工,并还干得很不错,年薪收入稳定在8万元以上,自己还拥有一台现代悦动小轿车,年富力强的他,在自己所追求的事业上正是红火期,生活也过得比较充实。然而,每当他逢年过节返回家乡时,看到村里贫困落后的现状,村民们过得紧巴巴的日子,想到外面繁华的城镇,富足的生活,内心里总不是滋味,酸楚的心情时常让他难以入眠。2011年8月两溪河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换届时,在一些村民和老员的劝说并期盼下,他做出了让家人和外人难以理解的决定——放弃在外打拼的事业,回到村里参加村主职干部竞选。

  村支两委换届如期举行,张兴红当选并村支书、村主任一肩挑。当上了村“一把手”的张兴红并不轻松,他知道这个村官不好当。村民多年苦怕了,穷怕了,想要改变穷苦面貌的愿望特别强烈,因为全村8个村民小组还有7个未通组级公路;全村没有主导产业,年轻人基本都外出务工,人均年收入刚过2000元;村委会无办公楼寄址于私人家里多年,与外界相连的吊索桥已是多年的危桥,他的一个外侄就曾经从桥上掉下河被淹死了;自己开着小车回家,但车子从来都不能开到家,只能停放在县乡公路上等等。面对这些现状,张兴红的压力可想而知,但他坦然表示,就是因为家乡贫困,才放弃外面的事业返乡竞选村干部,并暗下决心,任职期间绝不辜负乡亲们对自己的信任和期盼,要带领全村各族群众闯出一条脱贫致富路来。

  筑“天路”,带领乡亲创奇迹

  张兴红走马上任后想到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两溪河村距离长潭河乡集镇16公里,与平均海拔1300公尺的椿木营乡接壤,一条王(王家坳)椿(椿木营)县乡公路横贯全村近20公里,表象看交通方面,实际上对于90%居住在深山高坡的村民来讲还是望路兴叹,多年来承受着不通公路的困境。全村684人中有进档立卡的贫困人口270人,主要原因就是交通不便的缘故,尤其是最边远的8组,山高路远最高海拔1400米,海拔高差在700多米。往上走叫月亮岩(小地名)与椿木营乡搭界,往下走叫手扒岩(小地名),只有一条陡峭的小路与山下相连,危险处只能手扒岩了,脚蹬岩壁勉强能通行。生活在这里的几十户人家祖祖辈辈饱受着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物资运送难。曾有侗族村民杨秀六,早上突发疾病,因无法及时送医,下午就去世了;土家族村民潘桂月生小孩,只抬到“手扒岩”岩洞里小孩就生了,由于救治不及时,一对龙凤胎只活了一个;一名叫刘长安的中学生放学回家途中突发洪水,进退两难,绝望之际写了一纸条,放在岩洞中的石缝里,告诉父母如果当日没有回家就说自己被洪水冲走了,还有小学生放学回家,遇到洪水只能在岩洞里过夜;老百姓卖猪都是杀好后请个劳动力背到主公路上再搭车到集镇,任何物质都是卖出去便宜,买进来贵等等,这些惨痛的事例和生活难题,让张兴红及村民们难以忘怀。

  要致富,先修路。张兴红和村支两委一班人商量,下定决心,首先把最难最远的8组公路修通,彻底解决山上300多人的出行困难。张兴红深知,要修通这条10余公里的山路,其施工之险、难度之大、成本之高,是不知情的人无法想像的,经工程测算,这条公路至少要400多万元才能修通,这对于本身贫困的村子来讲,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然而,对于在外创业8年的他,养成了不怕吃苦的精神,白天和本地的土专家反复上山勘查、踩线、规划道路,晚上与村支两委一班人召开群众会、院落会不下20余次,深入农户家里做工作,协调矛盾,硬是用真情、用行动感动了大家,统一了干群的认识,打消了路难修通的顾虑,调动起修路积极性的群众纷纷行动——卖猪、卖牛、卖鸡蛋、借钱、投工筹石料,第一期工程共涉及8组40户人家,很快集资84万元,占用其他组的山林、土地没要一分钱的补偿,及时调整到位。

  2012年4月初,被村民们视为“天路”的公路终于破土动工。在张兴红的带领下,修路队伍真是用“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向大山发起了挑战,饿了就在工地上吃点快餐面,渴了就喝点山泉水,累了就躺在山崖边、岩石上休息一会儿,作业面太小机器又去不了的地方,就把绳索系在腰上,吊在悬崖半空中打炮眼。工程本来在艰难而有序中进行,可是,由于工程爆破量大进度又太慢,请来的挖机来一个亏一个,为减少亏损,挖机想少挖,炮工想少炸,最后双方发生纠纷,造成了工地停工。开工才几个月就停工了,村里传出各种风言风语,有的说:“早就知道这条路修不通,你们不相信,现在知道了吧”;还有的说:“张书记的家就在王椿公路边,公路早就修通了,你们的路就说不定了”;“你们手扒岩的公路如果修通了,我虽然不走这条路,也给你们把一万块钱”等等。听到这些闲话,面对各种压力和讥讽,张兴红感到从未有过的压力和迷茫,无奈之下关掉手机,躲到他岳父家呆了三天,甚至产生了一走了之的念头。激烈的思想斗争中,让他想到困在山洞里的学生、在岩洞里分娩的孕妇、村民卖东西请劳力、运物质用骡子驮才能运回家的艰辛,还有自己对乡亲们的承诺……。最终理智战胜了胆怯,责任唤起了勇气,张兴红回到家里连夜去找挖机和炮工,多方面反复做工作,终于停工两个月的工地上又响起了挖机声、炮声和劳动号子声。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底,通往8组这条祖祖辈辈心中的“天路”第一期7公里的工程基本完成,4.5米宽的碎石路蜿延盘旋在崇山峻岭间,像一条玉带将蓝天和绿地相连。这条用80万元完成200多万元的工程,在绝壁上凿出的手扒岩“天路”,成了两溪河各族群众创造的奇迹,更激发出了全村各族群众向困境发起挑战开山筑路的热情,山羊溪、刘家台、古树台等组级公路相继开工,一年内村民自筹资金140多万元,修通了12公里5条公路,架设桥梁11座。按计划到明年底,村内最后8公里组级公路修建完成后,两溪河村将实现组组通公路,村民们将告别因交通不便而发愁的历史,再也不会被大山挡住追求幸福生活的脚步。

  求发展,苦干实干得回报

  张兴红担任村主职干部三年时间,吃的苦受的累只有他自己知道,从发达的沿海城市回到贫困的山乡,从月工资8000元到年补贴8000元,而且工作又是那么多,那么累,那么苦,没有无私奉献和苦干实干的精神是做不到的,没有他家人的支持也是做不好的。返乡竞选村干部,最先反对的是比他小4岁多的妻子,然而,当她看到丈夫执着的精神,日夜操劳的身影,她又成为了默默支持丈夫工作最得力贴心的人。眼见他们打工带回来的10余万元存款几年来因跑车加油,通讯联络,家庭接待基本归零,她也没有怨言,还承担了刚开办的家庭农家乐掌勺主厨。特别让张兴红和村支两委一班人没有想到而深受感动和教育的是,乡亲们对特色村寨建设的支持是那么的无私和感人,对干部们辛苦的回报是那么的真诚和纯朴。

  修8组公路时,山林田土被占的农户不仅没要补偿,反而还拿出资金,少的几百元、多的5000元帮助修路。8组村民刘孝清,在外地打工时意外身亡,留下孤儿寡母,群众会上决定免去他家的集资款,但他爱人坚决不同意,坚持凑了6000元;村民卢玉山是晚期癌症病人,独儿又出车祸死亡,在大家帮忙安排后事坐大夜的晚上,他的老伴又拿出2000元钱,含着眼泪对张兴红说:“我儿子已经不在了,但是修通这条路是我们一家人多年的心愿,我把这笔钱交给你,也算是了却他的心愿。”

  2013年,在长潭河侗族乡党委、乡政府的支持下,决定修建全木质结构的村委会——党员群众活动中心楼,全村179户,义务投工参加村委会中心楼修建,而所用木料全部是每家每户自发投捐的两根最好杉木树料,给中心楼的修建省下了近20余万元的材料费用。村委会中心楼如期建成,一座全新的侗族飞檐式转角楼,成为两溪河村标志建筑,更是凝聚和展示了全村各族群众团结一心搞建设、追求幸福生活的力量和愿望。

  张兴红担任村主职干部三年时间里,给自己约法三章,一是不以公循私,二是办事讲原则,三是以身作则。如为保护村里优质水资源,村规定禁止在溪河里毒鱼、炸鱼,为此,他严厉处罚了亲外甥;为乡亲们办事做到了拒绝收受任何烟、酒等礼品;用自己的车为村里办事,没在村里报销一次加油费。他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党员群众的认可和理解,更是赢得了乡亲们的支持和赞誉,溪河里不见一点污染物,村民们都自觉成了保护环境的义务工,全村人平经济收入也从2000多元增加到3780元,在今年村里与县民宗局举行的庆“七一”联谊活动上,79岁的老党员易继秀在会上发言说道:“张兴红这个年青书记不错,为村里和我们办了很多好事和实事,让我们这些老党员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只要村里需要我们党员做的,我都会尽力去做。”

  追梦想,团结进步展宏图

  三年时间很短暂,两溪河村在以张兴红为首的村支两委一班人的带领下,不等不靠,克难奋进,用行动践行着开拓脱贫致富路子的诺言,用实绩争取到各级领导和部门的支持,用汗水换来了全村面貌的变化。

  一是修村组公路、风雨桥和村委会中心楼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县委书记曾德权两次到了公路建设现场,给予了高度评价和鼓舞;在没有项目资金的情况下,县乡财政调剂备用金解决了6座桥和村委会地基的资金困难,支持两溪河村的建设。

  二是县民宗局主动将该村申报为湖北省第二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投入项目资金100多万元,修建了一座长30米、宽4.5米桥面为钢混桥上为全木质结构的侗族风雨桥,解决了该村多年过河难的困难。如今,村民们开着自家小车、农用车、摩托车从桥上开到了家门口。

  三是整合县特色民居建设和特色村寨项目,成功保护和打造了具有典型侗族风格双层吊脚楼的卢家院子,成为宣恩又一处民族建筑群示范窗口。今年,又有30余户老民房和一条民族风情街正在进行特色民居改造建设中。

  四是产业发展已经起步。全村种植了优质核桃530亩,黄柏树480亩,银杏树300余亩,还有红豆杉、珙桐树等,人平达到了2亩经济林,虽然这些林木还是树苗,但3-5年后这些经济树木会给两溪河村带来很大变化和共同财富。

  昔日以贫穷为代名词的两溪河,如今成了宣恩小有名气的特色村寨,焕然一新的卢家院子成为全县特色民居建设推进会的参观现场:“穷山恶水”的山羊溪、辽叶溪,成为了州县摄影家协会“最美自然风光”之一的拍摄基地。笔者在走访两溪河村时,准备继续竞选村支部书记的张兴红满怀信心勾画了正在建设中的两溪河村发展蓝图——争取项目将原始而清澈见底的两溪河打造成自然生态的亲水走廊;村组公路旁种植绿化树木建成四季常青、四季花开的景观道;以联合经营式开发侗族风情农家乐,目前已开办了3家并正式对外营运;努力建成湖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示范村,逐步打造成以原始山水,侗乡风情为特色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做好准备融入到“七姊妹山自然科考,生态观光旅游区”中去,实现特色生态、脱贫致富的“两河梦”。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相信未来的两溪河村,生存环境会更优美,人们生活会更幸福,“两河梦”肯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