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腊华人夫妇的豆腐摊儿:小菜场的“独家专供”

14.01.2017  04:01
(希腊《中希时报》) (希腊《中希时报》)

  中国侨网1月13日电 据希腊《中希时报》报道,无论走遍天涯海角,一个人的胃是最爱故土的。豆腐,在别国的食物中难得一见,在别国的辞典里只好写作它的中文发音——“Tou Fu”。语言中俗语道“人生有三苦:撑船、打铁、卖豆腐。”能在异国他乡做好豆腐,是一件更加不容易的事。在希腊雅典,作为一个中国人,能够吃上一口豆腐的味道,更是一种口腹的奢侈。

  在希腊雅典的中国城楼下有一个中国人的“专供”小菜场。说是“专供”是因为这里的菜品全都带有浓浓的中国特色,有芋头、冬瓜、茼蒿等,甚至还有一些熟食卤味。而在众多的带有中国特色的食材里,最有“中国味儿”也许还属白嫩爽滑、劲道喷香的豆腐。

  “老板,给我八盒豆腐。”“好的,豆芽要不要?”走到林阿凤的豆腐摊前听到的是这样的对话。而这样的对话对于温州人林阿凤来说,过去的十多年里每周都要重复很多次。见到林阿凤时,她正把客人需要的食材数量清点好然后装袋收钱,她手里的硬币上,有着过年村子里豆腐的香味。也许是因为雅典下雨,温度骤降的缘故,收完钱后林阿凤又蜷缩在了她的豆腐摊旁。尽管小菜场的食材种类还算丰富,可只有林阿凤的豆腐是这个小小菜市场里的“独家专供”。

  林阿凤是浙江温州人,可相比起大多数在希腊以做服装贸易为生的浙商来说,林阿凤却“不走寻常路”做起了豆腐生意:“我太笨了,不会开货行、服装店,只会做豆腐,赚个辛苦钱。”林阿凤这样解读为何自己“另辟蹊径”从事了和大多数浙商不同的行业。

  豆腐生意属于小本生意,赚的不算太多可付出的却是满满的辛劳。小小的豆腐块儿其实是一个耗时又耗力的事。做豆腐不仅要掌握好黄豆、水和石膏各项的配比,在豆腐制作的过称中把水从磨好的黄豆里挤出来也是一个力气活儿,于是,林阿凤的丈夫便成了做豆腐的主力,林阿凤则在一旁打下手。豆腐的制作过程往往需要七、八个小时,而为了确保豆腐的口感,林阿凤和丈夫始终坚持当天卖的豆腐当天做。夫妇俩往往是夜里一两点就得起床磨豆、熬浆、点浆,等到豆腐成型出模往往都是日出之后了。

  小菜场的开市时间都是在早上,林阿凤来不及“补觉”,就得把豆腐包装好然后赶到市场来售卖。“豆腐不值钱,是个气力活儿,这些豆腐都是我老公亲自做的,我的黄豆都是精挑细选的。”由于用的材料货真价实,价格公道,十多年来林阿凤不大的豆腐摊却积攒下了不少的回头客,很多人来一次就买好几盒。

  辛勤的劳作不仅给林阿凤带来了众多的回头客,而且还给她了一个暖心的“回馈”——女儿即将大学毕业。十多年前,为了给女儿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林阿凤和丈夫下了决心到希腊打拼。也许是觉得自己的性格比较“朴讷”,不太适合当地华商大多从事的服装贸易业,于是夫妇俩决定用自己的双手,靠做豆腐创业。靠着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夫妇俩把辛苦攒下来的钱寄回国内给女儿当作学费和生活费。而女儿也很争气,尽管父母在幼年时就离家外出打拼,可独立自律的女儿依然考取了一所师范大学,目前已是一名大四的学生。“我女儿以前成绩特别好,后来我出国了就没能管她了,成绩没有以前那么好了。”说起女儿,林阿凤既流露出家里培养出大学生的欣慰,又夹杂着为了生活而不得不远离女儿的愧疚。

  如今,距离林阿凤第一次踏入希腊的土地已经过去了十多年,而女儿也已成人,即将踏入社会。小小的豆腐块里饱含了林阿凤夫妇俩对女儿最深沉的爱和最美好的期盼。一块豆腐,是华人嘴里的故乡,也是林阿凤生活的况味。

  爱琴海上的黎明,林阿凤和丈夫都没有机会好好看过,在大多数人才刚刚入睡后不久的凌晨,林阿凤和丈夫已经早起,磨豆、熬浆、点浆,这是他们过去十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爱琴海的太阳就在不远处的比雷艾夫斯港口日日升起,荷马对爱琴海的黎明用这样的诗句形容:“年青的黎明,垂着玫瑰红的手指,重现天际……

  林阿凤大锅里的豆浆和即将成型的豆腐的味道,在逐渐明亮的天光中,越来越浓郁,干净的阳光里,豆腐显得很白,很白。(蔡玲)(来源:中国侨网)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