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珈师苑】李建中:让经典焕发青春色彩

06.12.2019  19:42

实习生:彰明月

人物名片:李建中,武汉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文学院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国务院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副会长,武汉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带头人。

 

探寻古典文学新意

对于文学院的同学们而言,突破词句分析,学习《文心雕龙》等古典文学是一道难题。为了帮助同学们与经典产生共鸣,文学院教授李建中在讲授《文心雕龙》导读这门课时,创造了“青春版”《文心雕龙》。他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使用《文心雕龙》中的词句来描述自己的生活与情感,还将刘勰的创作经历与当今人们的“失语症”联系起来,启发同学们思考如何在写作中使语言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在李建中的鼓励与启发下,同学们创造性地将刘勰塑造为当今文学类微信公众号的一位运营者,不时更新公众号的内容,内容的来源当然就是《文心雕龙》,“读者们”的反馈则通过文章末尾的留言呈现出来。

将《文心雕龙》改编成公众号的形式一下就拉近了刘勰与我们的距离,原本有些晦涩的文本在我眼中就成为一些公众号中的文学评论文章,古今文人都可以在留言中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展开辩论,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这种形式让我非常感兴趣也很有收获。”文学院2017级的刘思钰(化名)说。

2018年起,武汉大学通识课程3.0版上线之后,作为《人文社科经典导引》教材的主编和课程带头人,李建中在课堂上带领不同学院的本科生学习中西方经典。《论语》《庄子》《红楼梦》等6部中国经典,既融通儒道释,又覆盖文史哲,其核心问题是人的仁爱、感悟与超越。《斐多》《论法的精神》《国富论》等6部西方经典,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其核心问题是人的自由、理性与审美。而中西人文社科经典的汇通之处,则是引导大一学生如何成为合格公民和博雅君子。

在讲解柏拉图的《斐多》时,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苏格拉底执意饮下毒鸠的选择,李建中在课堂中引入了一些较新的学术成果,如中西方文化关于古代“君子”概念的比较和对照,同学们通过假设苏格拉底与一位中国古人关于生与死的对话与辩论,逐渐理解了苏格拉底从容选择死亡的行为正与中国古代“君子”的言行有相通之处。

让经典焕发青春的色彩,不断了解学生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寻找到他们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并与经典文本相连接。”“虽然同样的文本为不同年级的同学多次讲授,但每次备课时都要关注和适当引进相关领域内更新的成果,将新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带进课堂来。”李建中介绍,自己正是采用了这两种方法来拉近同学们与经典的距离,带领他们探寻中西方古典文学的新意。

 

培养跨学科意识

李建中在通识课教学中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意识。一次课堂上,他让学生们探讨古代的数学家来到今天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数学与统计学院专业学生。大家“脑洞”大开:穿越到武汉大学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成为了一个考试不及格、对电脑一窍不通的“学渣”,头脑中的数学知识没有用武之地。

几位学生更是将这个“脑洞”改成话剧——“欧几里得武大之旅”。数学原来可以与戏剧结合起来,这是大家以前从未想过的。大家自己写剧本、彩排、准备服装道具,纷纷表示从中收获了很多:“为了帮助欧几里得我们想了很多方法,包括对古希腊数学理念的挖掘,以及当今大学生活中社团、同学关系等现代元素的利用。我们的目标是让古代数学的魅力与现代先进科技实现融合。

李建中非常重视对本科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他认为,刚刚进入校园的本科学子对于整个社会的认识、对于人类自然和人文领域重要成果的认识远远不够。如果他们仅学习某个专业的知识,对于开拓视野非常不利,因此对本科生开展通识教育非常有必要。

在通识课堂上,李建中采用“大班授课,小班研讨”的讲授模式和四种研讨方式:学术会议、辩论、自编自导故事和演示文稿呈现。同学们既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人文学科领域的经典文本,培养跨学科意识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又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设计和创作出跨学科的趣味作品。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的本科生季叶(化名)告诉记者,“我一直对辩论很感兴趣,但是又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参与学院的辩论队,所以在课堂上参加辩论的机会非常珍贵。我们的辩论大多与学术相关,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我能够更熟练地使用知网等网站搜索证明自己观点的比较权威的论文,这对我写作学术论文写作也很有帮助。” 文学院2019级的何芳(化名)也表示,“通识课堂上的模拟学术会议为我们以后参加正规的学术会议积累了很多经验。

 

以科研反哺教学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需要平衡的两个方面。在李建中看来,“教书育人”始终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之一,但教学与科研并不互相矛盾,要用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将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不仅能够及时更新课堂内容,为同学们烹饪更丰富的精神食粮,对教师而言也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动力之一。

李建中大部分的授课内容都以《周易》《礼记》《文心雕龙》等中国古典文献为主,他的学术成果也以研究中国古典文献为主,已经出版了《中国文化:元典与要义》《文心雕龙导读》《中国古代文论》等十余部学术专著,不断对经典文本进行阐释与理解,学术成果颇丰。这些学术成果,李建中并没有束之高阁,而是将其引入到课堂中来,每一年的教学内容都会更新和补充,其中《中国文化:元典与要义》这本书侧重于对中国文化中关键性字词的训诂、语用及语义的阐发,是李建中更新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

李建中老师在讲授经典文献时侧重于一些关键词的阐发,无形之中为我们学习和理解文献降低了难度,找准了重点,这些关键词是贯穿全文的核心要义,对文本整体有着辐射作用。比如《乐记》中的‘声’‘音’之别,《周易》中的‘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等。”文学院2017级的周瑄(化名)说。

李老师上课最大的特点是非常细致,但是又不令人感到枯燥,因为他在阐释经典要义时总会将其与历史和我们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我印象很深的就是对于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三个不同文化水平、不同性格、面临不同国家形势的三个君王诏书书写的对比,激发了我研究古代文体的兴趣。”2017级的付婧(化名)说。

以科研反哺教学,是李建中多年来一直奉行的教学宗旨。“二者并不矛盾,老师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才能够为同学们打造更加优质、丰富、有趣的课堂。”李建中如是说。

 

>>> 教师寄语

李建中对学子提出了三点建议和期待:

第一个就是要“成人”,利用好武汉大学这个良好的环境和空间,不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学习,培养开阔的各学科交汇视野,最好还能培养一技之长,从身体到灵魂、从思维方式到行为实践都有所收获,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二就是要认认真真读几本书,不局限于本专业的书。要阅读经典,从前人的思想、理念当中获得力量,成为一个心智成熟、思想丰富、视野开阔的人。

第三就是要做,结合专业开展实践,避免“眼高手低”。以写作为例,这是一种高阶思维活动,每个专业都需要撰写学术论文,一定要多思多写,培养和锻炼自己各方面的实践技能,为融入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指导老师:付晓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