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园长”:为了公园文明 看我们怎么“拼”

08.03.2015  15:44

  昨日,3位“市民园长”登上市民大讲堂,讲述参与管理城市公园的酸甜苦辣。左二至左四依次是马建华、谈东林、刘智修

  记者刘斌 摄

  长江日报讯(记者唐煜 罗斌 余坦坦)他们不是公园管理者,但管下了公园里不文明“顽疾”;他们是普通居民,但有非常的号召力;他们付出了很多劳动和心血,但不拿一分钱报酬。他们就是武汉的一群“市民园长”。

  昨日,由长江日报、武汉市民之家联合主办的市民大讲堂第62期,邀请宝岛公园“市民园长”刘智修、中山公园“市民园长”谈东林、沙湖公园“市民园长”马建华,登台讲述背后奉献的精彩故事。

  去年9月,武汉公园管理率先尝试“市民当家”,28位“市民园长”上岗,监督、管理公园事务。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市民园长”在推进文明城市建设中发挥着独特作用。点评嘉宾、市社科院博士杨瑜娴说,3位“市民园长”的故事真正诠释了志愿精神。

   为治噪音 77岁婆婆以身阻陀螺

  “三四名老人在公园内打陀螺,噪音大,居民有意见,甩鞭子时也会偶尔将公园内的游人打伤,劝说没效果,我就站在场地中间不动,他们看到我是一个老太婆,就不敢甩鞭子了。”宝岛公园“市民园长”、77岁的刘智修说,当他们换一个地方继续打陀螺时,她跟上前继续站在打陀螺场地中间,30分钟、1个小时、2个小时……这些打陀螺的人只好离开。

  第二天,这些人又到公园打陀螺,刘智修继续采取“用自己身体治噪”的方法,让打陀螺者离去。“坚持了一个星期,再也没有人到宝岛公园里来打陀螺了。

  5年前,宝岛公园内的噪音从清晨5时多闹到晚上10时多,“令人发疯”。“改善环境不仅是政府的职责,也是我们普通居民的社会责任”,从那时起,刘智修组建银发护湖队,目前队伍已从七八个人发展到100多人。

  “在中山公园,每天早晚锻炼的有2万多人、近百个团队,如何制止噪音呢?”中山公园“市民园长”谈东林说,她在母亲创办的中山公园内“东林学堂”待过50年,对中山公园一草一木都有深厚的感情,当遇到噪音超标时,她会召集团队负责人座谈,以亲身感受给他们讲述“公园就是自己的家”、“公园是大家的后花园”的故事,以理服人。

  公园晨晚锻炼、广场舞、吹拉弹唱引起的噪音,去年在沙湖公园时有发生。针对这一现象,沙湖公园“市民园长”马建华主动找这些群体的牵头人谈心、交朋友,并尽力为他们在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提供方便,噪音扰民等问题“慢慢消失”。

   为劝垂钓者 志愿者人海战术还家访

  “有5个人在湖边钓鱼,银发护湖队就会有10个队员上前劝说,看到有10个人在湖边垂钓,就会有20个人上前劝说和制止。大家你一言我一句,这些钓鱼者熬不过我们絮絮叨叨,也就不再来钓了。”面对刘智修等志愿者,垂钓者无奈地说:“头都被你们吵昏了,鱼儿也不上钩了,再也不来了。

  刘智修说,将一车鱼苗投入湖中,一天几十根渔竿钓,湖里的鱼儿没几天就会被钓完,湖水怎能不发臭?遇到非常“顽固”的垂钓者,刘智修和银发护湖志愿者连续几天晚上跟着垂钓者在湖边转,垂钓者走到哪,银发护湖志愿者就跟到哪,直到深夜垂钓者离开。

  对一些不听劝的垂钓者,她还上门家访,让其家人、邻居都知道禁止在公园钓鱼的道理,最后垂钓者“不好意思再去公园钓鱼了”。现在,没有人在宝岛公园钓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