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枝江市探索“互联网+”模式推进基层法治建设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基层法治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与广阔的空间。枝江市积极探索“互联网+法治”工作模式,大力开展选派法治书记和建设法治工作站工作,有力推动了基层法治建设。
一、 准确定位,谋基层依法治理新思路
(一)推行“互联网+法治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法治宣传坚持两条腿走路,在做大做强传统模式的同时,让法治宣传在网上发声,实现法治宣传多渠道、广覆盖:一是在 “三峡枝江网”开辟“法治枝江”专栏;二是借助“枝江发布”微信平台,创建法治宣传版块;三是利用“四务通”平台,新增“电子法务”栏目;四是开通“法治枝江”微信公众号。四大网媒齐上阵,实现法治宣传无缝对接。
(二)推行“互联网+法治教育”,增强法律素养。做好“法律六进”大文章,让法治教育在网上默化,实现法治教育无处不在:将法治讲座、法治宣传片、法治电影、法治幽默等搬进网络,让群众利用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接受教育;通过远程链接与知名法治网站对接,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创办《法治枝江》电视专栏,开设法治动态、以案说法、专家讲堂等节目。
(三)推行“互联网+法治服务”,实现便民利民。在加强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和法律顾问工作的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法律事务网上预约、远程视频接访等服务,让法治服务在网上开花,实现法律服务资源下层转移:村网格员、调解员摸排出的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录入网格化管理系统,实时监控,及时调解,避免矛盾激化;对于需要提供法律援助或调解的,实行网上预约,避免群众多跑路;远程视频接访跨越空间距离实现“面对面”即时互动交流,上访群众只需要到所在镇村就能通过视音频与上级领导实现交流,反映诉求,让群众上访更加便捷,让领导决策更加直接、有效。
(四)推行“互联网+法治引导”,实现服务前移。突出法治的规范和引领作用,让法治引导在网上先行,实现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组织心理咨询师、律师、志愿者等对有需求的群众进行心理疏导、纠纷调解,对特殊人群送去温暖和关爱,通过网上交心谈心、疏导心理,解答法律疑问,积极引导群众将小问题化解在萌芽状态,将大问题引入法律途径,培育群众遇事找法,化解问题靠法的法治理念。
二、统筹推进,建基层依法治理新格局
(一)优化方案,建强队伍。在宜昌市大力推行村(居)选派法治副主任工作的背景下,我市加强调研,认真论证,在充分整合现有法律顾问、法治宣讲员等资源基础上,推出了选派法治书记和建设法治工作站工作,并于2015年9月正式启动试点。其基本思路是:借助一个载体,即“四务通”平台;整合一批队伍,即“1+6+N”队伍模式(1即村社区1名“法治书记”,负责指导、协调、督促法治工作站开展各项法治工作;6即1名村社区书记、民调治保主任、法律顾问、法治宣讲员、心理咨询师、法治专干;N即若干名法治志愿者);建好两个平台,即网上和网下两个平台;解决三大问题,即村居法治统筹无力的问题、法治服务资源短缺的问题、法律服务一头热一头冷的问题;实现一个全方位的法律服务,即让法律服务资源更加接地气、更加贴心贴民,实现法律服务无处在不,无时不在。
(二)协同跟进,搭建平台。抓住我市被列为全省“四务通”平台试点县市的契机,在“四务通”平台增设“电子法务”栏目,内设信息公开、法治案例、法治讲堂、法治电影等子栏目,“四务通”是宜昌市政府与湖北电信为农民打造的集“电子村务”、“电子学务”、“电子服务”、“电子商务”服务于一体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电视、电脑和手机屏提供党员远程教育、农村综合治理、农业生产指导、信息发布、电视娱乐等功能,实现行政服务和公共服务等进村入户,实现五网(有线电视网、宽带网络网、座机电话网、手机通讯网、智能广播网)三屏(电视屏、电脑屏、手机屏)融合互动。村(居)民只要接入了“四务通”平台,便可在家里通过电视享受各种法治服务,也可以利用手机扫描二维码后,直接通过手机享受法治服务,实现村(居)民“足不出户,尽享法治服务”、“一机在手,法治服务应有尽有”。
(三)规范管理,健全机制。市委法治办负责法治工作站的统一管理和考核,全市统一建立目标管理、岗位责任、情况通报、业务培训等制度,每个工作站分别建立值班接待、联席会议、工作例会、重大事项报告处置、工作日志等制度,健全民意沟通、法治宣传、矛盾化解、法律服务等机制。每个法治工作站均建有法治图书室、法治宣传阵地,开设有微信群号和二维码,通过手机加微信群,或者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享受法治工作站的服务。
三、提升质效,创基层依法治理新服务
(一)当好法治知识宣讲站,把政策法规讲进户。法治工作站将法治宣传作为第一任务,认真谋划,抓好落实。按照全市全民普法宣传年活动的统一要求,组织开展以户平培养一个法律明白人,赠送一批法律书籍,汇演一套法治文艺节目,举办一场法律知识讲座,建立一批法治文化示范户,创建一批民主法治示范村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送法进村法治宣传活动,深入宣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宣讲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婚姻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村委会组织法及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村民法治观念,培育村民法治信仰,提高了农村法治、道德建设水平。仅2015年全市195个村(居)举办法治讲座650场次,赠送法律书籍、作品15万册,演出法治文艺节目120场次。
(二)当好矛盾纠纷调解站,把邻里和睦调到家。推进人民调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统一标识标牌和工作流程,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培训,提高调解组织的能力和水平。开展矛盾纠纷“零激化”行动,积极排查、调处、化解矛盾纠纷,重点解决农村多发的婚姻家庭、邻里、生产经营和债务纠纷,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做到小纠纷不出村,重大疑难纠纷早发现、早处置、早化解。2015年全市化解矛盾纠纷1537件,其中处置家庭赡养、邻里水林地界纠纷550件,未发生因矛盾纠纷调处不力引发非正常死亡、群体事件,防止民转刑2件10人,促进了和谐稳定。
(三)当好法律事务服务站,把法律服务送到手。全市财政投入75万元,为全市198个村(社区)配齐法律顾问,建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点面结合、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法律工作者为千家万户“第一现场”、“第一时间”、“第一效率”提供法律服务,让群众真切感受法律服务就在身边。在“免费律师助您讨薪行动”中,利用春节、春耕备耕时节农民工返乡时机,加大劳动法规宣传和农民工维权力度,办理了问安镇某蔬菜公司40名民工集体索薪等有影响的援助案件25件。2015年办理援助案件252件,援助事项1923件,代理诉讼或非诉讼代理案件1800件,挽回经济损失3150万元。
(四)当好社情民意信息站,把社会管理管到家。加强基层法治建设,按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建设标准,完善法务网格、平安建设网络,健全稳定风险评估等工作机制、制度,完善村民自治章程、村务公开民主理财等制度,提高村务事务“四自”管理和民主法治化水平,确保基层稳定和谐。同时,工作站把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纳入重要工作内容,把群众的感受作为工作站的“晴雨表”,进行走村访户,问计于民,及时搜集广大村民的诉求,了解群众法律需求,征求村民对村务管理、基层贯彻执行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的意见,提出法治化途径解决的方案,促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化解,避免升温“发酵”。2015年全市指导基层开展依法决策、依法治理事项760件,介入重要经济合同审查90件,基层组织的执行能力和创新活力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