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成效
(邓劲方 郭丽丹)改革带来水利建设新气象。近几年,宜昌市加大小型水利工程产权改革,水利工程产权得到明晰,管理机制得到完善,农民利益得到保障,群众参与兴修水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工程效益得到较好发挥。
截至目前,全市共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369个,管理灌溉面积173万亩,入会会员25.35万户,受益人口73.34万人,累计完成各类小型水利工程改革12.8万处,占小型水利设施总数的85%。当阳市黄林支渠用水户协会采取争取上级投资与自筹资金相结合的办法,筹资151万元,改造末级渠道16.5公里,受益内农田亩均用水量由1000方下降到400~500方,农民水费也由亩均最高80元下降到20~25元。
全市各类小型水利工程大多兴建于六七十年代,经过多年运行,病险加剧,效益衰减。水利工程主要依靠国家投资管理维修,管理权和使用权分离,产权不清,责任不明。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水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现行的水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已迫在眉睫。
全市大力推进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了“政府推动、政策拉动、利益驱动、典型带动”的联动机制。出台了加快推进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对于民间资本兴建小型水利工程的,确立了"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对于购买、租赁、承包经营现有水利工程的,确立了"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并采取资金扶持、资产合理评估等措施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小型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积极性。同时把夷陵区、宜都市、当阳市作为全市改革工作的重点县(市、区),运用以点代面、典型带动的方式,全面推进改革工作。宜都市推行“受益户共有制”改革,实行“堰随田走、受益共有、民主议事、合同管理、合作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了堰塘及配套沟渠等无收益的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难题。
通过改革,全市市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取得显著成效。
盘活了水利存量资产。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理顺了管理体制,活化了运行机制,充分挖掘了水利工程潜力。夷陵区太平溪镇由13个村共同出资,组建了惠农供水有限公司,负责全镇的农村生产生活供水设施的统一管理,不仅丢了包袱,壮大了财力,水厂管理经营水平明显提高。 拓展了水利投资渠道。通过整合资金,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兴建小型农田水利260处,投资总额达240万元。引导"水利上山",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兴建高山经济林灌溉工程,秭归县微润灌技术得到了当地好评。
减轻了政府负担。以最少的投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水利工程建设,使各级财政投入真正发挥了凝聚性和导向性作用。由于广泛的吸纳了社会资金,极大的减轻了市乡两级财政负担,从而更好的聚集财力投入重点水利工程兴修。
强化了水利工程的管理。通过开展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明晰了水利工程的产权,落实了管理的主体。当家塘坝、机电灌站、小型水库等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日常管理及维护工作逐渐得到落实,工程的防洪灌溉效益逐步恢复,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