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人大常委会依法推进生态建设纪实

20.01.2015  11:36

  随着安能、美联两座80年代老热电厂于去年10月底关停,宜昌城区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硫2814.97吨、减排氮氧化物1860.39吨、减排烟粉尘76吨,对改善城区环境和空气质量将起到良好作用。这得益于市人大常委会把生态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突破口,综合运用办理议案、视察调研、专题询问、作出决定、跟踪督办等多种履职手段,依法推进城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显著实效。

  管住山,护好水,净化城,不仅是宜昌人的梦想,更是市人大常委会用行动书写的誓言

  在去年1月召开的市五届五次人代会上,伍家岗区代表团吴刚等16名市人大代表,联名提出了《关于加强宜昌生态建设,打造山绿水清天蓝城美宜人之城的建议》,被大会主席团列为本次大会的唯一议案。

  议案提出,要大力实施“十大工程”,打造宜人之城。特别是在推进城市新区建设时,应当同步规划、同步推进生态建设,高标准打造,走在全省前列,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很快,市委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城区生态建设的意见》,提出构建生态空间体系、生态产业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和生态制度体系,将生态建设纳入年度考核目标。

  “宜昌最大的资源是山水资源,最大的优势是生态优势。”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楚平指出,在建设“既大又强、特优特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的进程中,必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山体水域,努力建设山、水、城、人相依共融的美丽宜昌。

  市人大常委会用实际行动书写誓言:加大依法监督力度,留住青山绿水蓝天,为广大市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

  做决定,搞询问,抓督办,不只是多元化的手段,更是用法治来推进城区生态文明建设

  “保护生态环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张建一提出,人大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生态环境建设好,用法治思维对生态建设进行总体谋划和制度设计。

  市人大常委会将生态建设列入2014年度监督工作计划中,一系列监督举措分月分项实施,贯穿整个年度。

  去年3月,作出了《关于加强城区生态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强城区山体及水域保护的决定》、《关于对城区运河生态公园等第四批公共绿地实施永久性保护的决定》,将城区8块山体、2处水域和8块公共绿地,实施永久性保护。4月,组织5个专题调研组对城区生态建设现状开展专题调研,摸清宜昌生态建设“家底”。5月,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城区生态建设的报告,并开展专题询问。6月,把群众关注的问题作为整改监督重点,列出了关闭城区2座热电厂、治理沿江12个排污口、综合整治宜昌运河“三个专项整治”进度表。7月,对城区山体水域和绿地保护工作开展了专项视察。10月,再次召开督办会,继续“追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城区安能和美联两家粉尘污染严重的热电厂10月31日彻底关闭。11至12月,重点督办城区长江排污口依法封堵和关闭,城区运河综合整治工作,城区沿长江12个排污口得到有效治理。

  重实效、树样板、当范例,不单是指挥员的口号,更是以行动改善民生积聚的强大能量

  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依法推进城区生态建设经验得到《人民日报》、《湖北日报》大力推介。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鸿忠对生态建设专题询问作出重要批示:“这是发挥人大监督作用的好范例。

  市政府就去年年初人代会上通过的生态建设议案办理工作召开专题会议,决定由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旭明亲自领办。去年6月20日,市政府召开城区生态建设工作任务交办会,向25个单位和部门下达了生态建设工作责任分解任务;7月22日,印发了《关于成立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等五个非常设机构的通知》,正式成立生态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随后,市政府出台了《宜昌市城区饮食业油烟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宜昌市城区扬尘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研究编制《宜昌市环境总体规划》、《宜昌市城区生态建设规划》、《宜昌市城区山体生态恢复规划》等一系列规划。同时,市政府进一步完善了《宜昌市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积极申报并已进入55个首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之列,同时启动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

  去年以来,市政府在认识上树立“第一的高度”,在工作上采取“第一的力度”,在投入上体现“第一的强度”,通过财政直接投入、融资、发行债券和向上争取资金,用于生态建设的资金超过了40亿元,创历史之最。

  市政府加快实施了一系列生态项目建设,包括生态红线区域保护及生态修复、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三河十库”水环境综合治理保护、城市添绿增景、绿色交通、蓝天工程、点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城市整理美化亮化“十大生态工程”。

  通讯员 陈芳 田羊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