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大项目
——旅游业发展观察之一
湖北日报讯 记者 陈熹 通讯员 曹巧红 程芙蓉
国庆节期间,恩施大峡谷游人如织。导游覃云霞嘶哑着嗓子,从早忙到晚。“没办法,游客太多了,但是我挣得也多啊。”她开心地说。
覃云霞夫妻俩都在恩施大峡谷景区工作,一到节假日,便忙得喉咙嘶哑,腿脚发酸。
和大多数深山里的年轻人一样,覃云霞曾在武汉打工,除去吃住,每月只能落个一两千元。“后来,景区招人,我看待遇不错,工作也对味,就留在家门口上班了。现在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挣四五千块呢!”她指着不远处一座村庄说,“喏,那是我老公他们村,以前都娶不起老婆。要不是他在景区上班,才娶不到我呢。”覃云霞边咯吱笑着边说,眼角眉梢都是幸福。
景区改变的,不仅是覃云霞这一对夫妻的命运。更多的人,因景区项目建设而获益。
大项目建设刷新湖北旅游新版图
曾几何时,旅游项目在全省项目建设中,不过是小打小闹。如今,旅游大项目建设在全省遍地开花。数据显示,2014年,全省旅游项目计划投资608.1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61个,10亿元以上项目比去年增加32个,达到78个,50亿元以上项目22个,百亿元以上项目13个。
各投资主体强力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大手笔投入5个百亿项目:大清江项目立足于整个清江流域,整合恩施清江、黄金洞、坪坝营、清江画廊、柴埠溪等六大核心景区;大三峡项目串起三峡大坝、三峡云顶、三峡人家和平湖半岛;大隆中文化园项目加快建设三国智慧文化旅游目的地;大荆州项目将建一座与荆州古城相辉映的关公文化新城;大洪山项目全面带动鄂中旅游发展。在5个百亿级大项目的引领下,大洪湖、大九宫等重量级项目也在强势跟进。
全省各地也将旅游项目当作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在襄阳,襄阳古城、古隆中、鱼梁洲等“一城两文化”标志性项目进展迅速。保康九路寨、五道峡,南漳水镜古镇,老河口中华梦幻谷国际养生度假区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
2013年,全省竣工旅游项目121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39个,占竣工项目总数的32.23%。清江画廊、三峡人家等一批旅游景区提档升级,宜昌北纬三十度岛、孝感烟波台生态旅游农庄、恩施女儿城景区等建成开放,一批游客服务中心、换乘中心和高档次旅游饭店建成营运。全省在建旅游项目365个,总投资4344.89亿元,同比增长52.18%,创历史新高。
随着大项目陆续竣工,一批新看点精彩亮相,我省旅游版图为之一新。
项目资金从何而来
608.14亿元的项目建设资金,怎么来的呢?
从依靠政府主导推进项目,到如今社会投资占主导地位,我省引导全省旅游多元化投资,成果显著。
2013年,全省完成的211.17亿元投资中,民营企业投资达158.59亿元,占投资总额的75%左右。民资投入的旅游项目,遍布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各个领域。以大连万达集团、广东碧桂园、广东长鹿集团、湖北丰泰集团为代表的民营企业,都加大了我省旅游开发力度。
近年来,我省发挥财政旅游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发展旅游业,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作为我省国有投融资平台,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通过探索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充分发挥平台功能,用有限的资本去撬动民营资本,聚合社会资本,实现了国有资本的放大效应。目前,5个百亿旅游项目,已经完成总投资117亿元,带动社会投资500多亿元。
鄂旅投总经理刘俊刚介绍,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靠不断深化与民营企业的合作,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形成“谁专业、谁主导”的运行机制。比如,打破“国企是老大哥,股份占大头”的传统思维,完全遵循市场规律,入股形式灵活多变。鄂旅投与北京山水盛典合资成立楚天山水公司,就是对方占股65%,由民企掌握控股权,提高了经营积极性。
项目建设助推脱贫致富
恩施营上村的向素珍祖辈都是农民。2008年,她从涌进深山的游客中嗅到了商机,开了一家农家乐。如今,向素珍的个人年收入已从2008年的2万元增至12万元,还在恩施城里买了套160平方米的房子,一家老小都进了城。“她是怕露富,一年赚几十万肯定没得跑。”一旁的村支书哈哈大笑说。
恩施大峡谷核心区所在的营上村、木贡村、前山村,过去一直处于贫困状态。通过景区的开发建设,有400位村民直接在旅游公司就业,1000多位村民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景区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超过70%,三个村农民人均年收入跃居全市前列。
靠着好山好水好风光就能致富吗?那可不一定。
多年前的恩施大峡谷,养在深闺人不识,如今,靠着大项目的建设,提升景区的档次,游客量快速增长。2010年开始,每年的旅客接待量保持5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3年,景区为当地贡献税收2500万元,带动恩施市沐抚镇餐饮住宿、农副土特产品加工以及房地产、客运等产业蓬勃发展,该镇目前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名镇、经济强镇。
我省“五级联创”体系,推动全省农家乐遍地开花,带动更多农民致富。截至去年底,我省“五级联创”体系共筹集使用资金4.8245亿元,打造成功18个旅游强县、13个旅游名镇、97个旅游名村、13个旅游名街、100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319个高星级农家乐。据统计,通过“五级联创”带来的旅游经济收入,已占全省总旅游经济收入的20%,3年内直接带动就业35万人,农民人均年增收1800元。
走向大融合
——旅游业发展观察之二
湖北日报讯 记者陈熹 通讯员 曹巧红 程芙蓉
旅游农业、旅游地产、旅游商业……如今,越来越多的旅游新业态,大受游客欢迎。旅游业不再是简单地开发景区、收门票赚人头费了。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使旅游业发展进入全新的境界。
农家乐:旅游与农业融合炒热小山村
小西湖村,偏居利川市一偶,山峦叠嶂,鸡犬相闻,最出名的是葡萄。
8月初的小西湖村,好似一个巨大的养老院。村里每户农家,几乎都住满了外地来的老人,唯一的一家酒店也是如此。“以前每年夏天都住神农架,2011年,嫌那里人越来越多,吵得很,打算换个地方。到利川旅游无意发现这个村子,空气好又凉快、水质好、人际关系好、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来小西湖村避暑的“发起人”张开贵,因这些优点看中了小西湖村。他说服了村民田大贵,开起了村里的第一家农家乐,每人每月收费2000元,包吃住。当年,张开贵从武汉带了30多人来这里避暑,大家很尽兴,于是每年都来。“一个人至少要消费4000元。”张开贵说。
田大贵把自己的住房改造成农家乐,一共24个床位,两三个月时间,坐在家里就能挣10万元左右。
其他的村民很快也看到了商机,这个小村很快变成了一个“旅游村”。政府立马跟进,对发展旅游给予补贴。如今,小西湖村家家户户是农家乐,床位还供不应求。
旅游的兴旺让当地的葡萄也紧俏了。游客们纷纷采摘、带回家送朋友,或寄给外省的朋友……葡萄销售渠道变多了,三分之一的葡萄在当地“消化”了。
目前,全省涌现了一大批类似小西湖的旅游村。2009年以来,我省建立农家乐创业扶持资金3.2亿元,对3.2万户农家乐经营户给予创业扶持,直接带动就业32万人,农民年均增收达1800元。
启示: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最能让农民得实惠。2009年开始,我省以“旅游强县、旅游名镇、旅游名村、旅游名街、休闲农业与高星级农家乐”五级系统创建为抓手,筹集资金4.8245亿元,有效推动了我省乡村旅游蓬勃发展和大旅游产业体系的形成,并日益成为推动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重要动力。
旅游综合体:产业深度融合带来商机
盛夏,恩施土家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节庆活动——女儿会。青年男女纷纷来到集市,寻找意中人。
8月6日,今年的女儿会前一晚,恩施女儿城的“城主”何晓篡带着记者,汗流浃背地穿梭在人群中。他略显得意地大声说:“每天晚上都这么多人,从恩施城里来这里的路天天堵车,明天人还会更多!”
这座新建的旅游综合体占地800亩,一期土家风格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但每晚超过一万人次的游客量,还是让这里变得熙熙攘攘。女儿会期间,更是游客爆棚,3天时间,共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
曾经,这里只是离恩施市区4公里的一片荒地,“鬼都能打死人”。恩施市华硒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投资7亿元,在这里打造出了一座旅游新城。
500多间土家民俗风情客栈、200多家特色商铺、50多位民间艺人和非遗传人进驻,还有大型的水上乐园、露天婚礼场地、剧场、运动场……游客想要的一切,几乎都能在这里找到。“如今的旅游很难与别的产业分割开,旅游综合体几乎融合了所有的产业,这样才能满足游客多元需求,也让企业的投资更容易得到回报,现在看,我们的思路是对的。”何晓篡说,未来3年内总投资将达15亿元,将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做足文化内涵,提升整体功能和吸引力。
启示:目前,文化、商业、旅游产业发展边界逐渐模糊、彼此依赖性明显增强,融合发展成为拓展发展空间、促进结构调整、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路径。恩施女儿城是旅游与商业、文化深度融合的典范之一。也有许多地方,反其道而行之,在商务时尚街区植入旅游元素,如武汉江岸区武汉天地、武昌区楚河汉街、宜昌西陵区陶珠路风情街等。旅游业和商贸融合发展,带动了这些街区的人气、商气和财气,扩大了人流、物流和资金流。
旅游邂逅文化,让景区走得更远
“妹娃要过河,哪个来推我嘛?”国庆假期,这首湖北人耳熟能详的《龙船调》,在恩施大峡谷夜夜上演,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在这座与地球同龄的天然剧场里,绚丽的灯光、雄浑的音乐和壮美的绝壁风光交相辉映,演绎着土家的万般风情。
在襄阳,展示三国文化的大型实景剧也在有着1800年历史的古隆中景区盛大上演。这是全国首台大型实景影像话剧《草庐•诸葛亮》,八方游客与诸葛亮、刘备、周瑜、曹操、关羽、张飞等历史名人来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亲身体验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同样,该剧演出的剧场设在景区茂密的山林谷地中,北面以青山为屏,西南两面毗邻两座湖泊,并引水环绕剧场,是目前亚洲最大的草庐形态剧场。“当旅游邂逅文化,景区展示给游客并非仅仅是风光,而是将其文化内涵发掘出来,这样才能抓住游客的心。景区由单一的生态游向文化品质游提升,也更有利于景区的发展。”省旅游局局长钱远坤说。
启示:旅游与文化结合,让旅游变得更“走心”,这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趋势。作为文化大省,我省文化旅游融合产生较早,在旅游景区打造了一批文化旅游节目,如长阳县的土家歌舞“毕兹卡”、武当山的功夫表演等。同时,在旅游名镇、名村创建工作规范标准中,将文化因素纳入进来,充分考虑了文化氛围、文化特色等内涵发掘;此外,还开发了一批文化旅游的重大项目和一大批旅游文化节会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