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的大城华章

16.11.2015  10:34

  记者 蔡钧庭 周燕琼 通讯员 李明

  金秋十月,注定是一个收获的季节——

  10月28日,出席2015年“人大代表宜昌行”活动的企业家,与宜昌39个项目签约,协议投资额达271.9亿元。中建三局继今年3月开工建设投资150亿元的中央商务区滨江项目后,于10月9日再下大单:“十三五”期间投资500亿元,助力宜昌加快建成“大强优美”的现代化特大城市。

  理念带动、实干推动、创新驱动。大城崛起,是宜昌儿女的共同心声;大道阔步,是宜昌人民奋进的身影!

   一幅规划蓝图,赋予宜昌“后现代”丰富内涵

  银色为主,造型独特。远远望去,宛如一架直冲云霄的巨型飞机,又仿佛是一片抽象的银色山峦。这就是位于宜昌新区核心区的宜昌规划展览馆。

  11月2日,记者走进展览馆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雕刻有山、水、城、坝、桥等独具宜昌特色的砂岩浮雕;用3D建模的宜昌未来城市夜景图更是高楼林立、霓虹闪烁、依山傍水、美轮美奂。

  “指示牌是用废弃的秸秆制作的、花坛是用木屑制作的、屋顶有太阳能光源、房屋上下四周都有许多窗户可以直接引入自然光……”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记者发现,规划展览馆综合采用多项绿色技术,节水、节材、节能,堪称绿色生态典范。

  城市建设,规划引领。

  站在1500平方米的宜昌总规沙盘模型前,市规划局局长夏文翰介绍,宜昌以国际视野为标杆,面向国内外顶尖机构征集城市设计方案。依托“江穿城、城镶山,山在城中、城在林中、人在画中”的峡江地形地貌,突出“显山露水、起起伏伏、弯弯曲曲、高高低低、连绵不断、若隐若现”的山水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产城共荣,智慧便民,人文化成,开放包容的后现代理念,规划布局了宜昌全域“一主五副、一带四廊”城镇空间结构,构建起“特大城市——中小城市——中心镇”的组团式、网络型城市体系,“一张蓝图”把“市场决定取舍、绿色决定生死、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落实在大城建设管理的实践中。

  着力打造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生态城市,使宜昌成为宜居、宜业、宜旅之地。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记者从宜昌新区办了解到,在设计点军区江城大道时遇到了难题——这条8公里的道路沿线布设有大小150余座高压电塔,大幅迁移线塔会抬高资金投入,大举挖山开路势必违背生态理念。宜昌新区创新思路,让道路绕线穿杆而行,使得有曲有直、有高有低的地面生态道路与空中高压走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这样的生态个案在新区建设中比比皆是,奥体中心、博物馆以及建设的六大水系、八大公园,无不绿而优,好而美,展示着宜昌后现代的丰富内涵。

  城乡一体,官庄堪称样本。骑行彩色道,探秘蜘蛛洞,垂钓官庄河,采摘农家菜,这就是“宜昌城郊休闲第一村”官庄。两年来,官庄村坚持生态优先、产业第一、彰显特色的规划思路,一个“美、绿、亲、静”的新官庄横空出世。随着“城郊休闲第一村”声名鹊起,官庄成为市内外游人回归自然、寻觅乡愁的目的地。村党支部书记肖永才称,今年全村接待旅游人次有望突破8万。

   一个生态魔环,彰显宜昌“产城融合”强劲态势

  城市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和依托,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柱和动力源泉。宜昌把产业园区与城市建设统一起来,实现一园一主业、园园有特色,构建起“产城融合”的沿江万亿经济走廊。

  11月4日,在兴发集团宜昌精细化工园,集团总经理助理陈晓清告诉记者,“园区每一个产品都是下游产品的原材料,所有进场原材料在整个园区内循环往复,最终都形成产品。

  记者了解到,宜昌精细化工园里的9家企业,利用不同产品间的共生耦合关系,通过技术创新和工艺改进,形成了各个主导产品首尾衔接,环环相扣、环环生金的循环经济产业链。被业内人士誉为“中国魔环”。

  陈晓清列举了两个典型循环实例:一个是草甘膦副产的氯甲烷用于生产有机硅,有机硅副产的盐酸又全部用于生产草甘膦。另一个是应用ECO和MVR工艺,将全部含磷废水中的磷回收生产磷酸盐,磷酸盐的副产生产烧碱,每年回收价值超过1.5亿元,兴发集团藉此成为全国仅有的四家通过环保部核查的草甘膦生产企业之一。

  目前,兴发集团已与可口可乐、雀巢等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所产的高纯食品级磷酸产品,是国际公认最安全的新型食品添加剂。“没有绝对的废物,只有放错位置的资源。”兴发集团董事长李国璋一语破的。将废弃物榨干吃尽,兴发集团成为中国磷化工行业的一面旗帜。

  宜昌南玻通过工艺技术创新,率先成为国内第一家全闭环生产的多晶硅企业,所产的0.2毫米至1.1毫米全系列超薄玻璃产品,国内市场份额达到40%,0.2毫米电子玻璃更是打破了日本企业的垄断。以人福药业为龙头的食品生物医药产业,“十二五”以来年均增速达36.94%,成为全市发展最快的产业。

  开拓一片新区、兴起一方产业、建成一座新城,实现产城共荣。在以宜昌新区、宜昌高新区、三峡旅游新区、三峡枢纽港“四大平台”为载体的100多公里长江两岸,宜昌着力构建要素聚集、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现代产业聚集区、沿江城镇带。截至8月底,“沿江经济走廊”在建亿元以上项目885个,实际到位资金1371亿元,同比增长22%。

  目前,宜昌是湖北省除武汉以外,唯一拥有3个千亿产业的城市。年底,现代物流产业有望成为第四个千亿元产业。

  如今,宜昌城区建成区面积已由“十一五”末的100平方公里拓展到1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100万人增加到175万人。全市城镇化率由48%提高到57%以上。

   一摞惠民账单,全面提升“宜人之城”幸福指数

  人是城市的主人,是城镇化的核心,坚持民生为本、共建共享既是城市建设的目标所向,也是跨越发展的动力所在。

  见到卢存永、朱绪英夫妇俩,他们已入住九安城小区三个月了。从西坝棚户区搬迁至此的卢存永、朱绪英夫妇已经习惯了这种宁静舒适、宽敞明亮的小区生活。每天早晚,他都要和老伴在小区里溜达几圈,看看风景,也锻炼身体。“现在这个家比以前的大,83.5平方米,足够我们一家住。”相比以前的56平方米的陈旧老房子,74岁的卢存永直言:“现在的房子水、电、天然气、宽带互联网、有线电视都通,特别是环境,开窗就见绿见景”。

  宜昌市棚改办的王凌志介绍,棚户区改造犹如一把“金钥匙”,为居民打开了幸福之门。如今,九安城、东辰心语、北辰明珠等一大批交通便利、配套齐全、环境优良的高层安置房拔地而起,品质等同于商品房。截至目前,全市实施棚改25841户,已开工建设安置房52514套,基本建成10252套,分配4686套。

  “看到微信朋友圈里晒的图片,还以为是朋友在国外旅游的照片,没想到真是身边的磨基山公园啊!”11月2日下午,家住宜昌城区上上城小区的杨忠、杨杨夫妇站在磨基山公园观景平台,一边欣赏秋水山色,一边感叹身边的美景。

  现年60多岁的杨忠、杨杨夫妇本是武汉人,是上个世纪70年代老三届下农村时,来到宜昌工作生活的。一晃40多年过去了,他们目睹了宜昌城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我天天想回老家,现在宜昌越变越美,哪里都不想去了,因为都没宜昌好。看了磨基山公园,有山、有水、有城、有桥、闹中取静,是市民休闲的好去处。”妻子杨杨一边赞美宜昌,老公杨忠则连连点头。

  磨基山公园站入口处,矗立着一个巨大的铜制景框。透过景框望去,记者仿佛看到宜昌大城建设中的一摞惠民账单——

  如今,宜昌城区绿化覆盖率41.3%、绿地率36.76%、城区人均公园绿地14.24平方米,“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城市景观效果显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在全省市州中位列第一。

  宜昌大城建设既热火朝天又井然有序,江南江北齐头并进,老城新城协调推进,建设管理同步跟进。立足改善民生开展的城市整理工程,共完成沿街立面整治项目415栋。“曾经的破烂楼房摇身变成江景别墅,居民不出一分钱”,直接受益群众已达17785户6.2万人。

  构建一江两岸的城市交通体系,今年7月运行的全长23.9公里的宜昌BRT项目,每天发送旅客50万人次,运行时间由原来的92分钟缩短为59分钟,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市民出行。自开通运行以来,宜昌公交出行增加20%,步行、自行车出行增加50%。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