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第十届中国国际园博会园博园建设侧记

25.09.2015  23:30

9月25日,游客在武汉园博会的澳门园参观。新华社记者 程敏 摄

    新华网武汉9月25日电题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第十届中国国际园博会园博园建设侧记

    新华社记者熊金超、廖君、李劲峰

    荟萃世界园林艺术,彰显中国环保理念。25日,在江城武汉隆重开幕的第十届中国国际园博会,展示了中国及世界各地117个城市园林艺术与文化。将永久保留的这一生态园区,从申办、选址到设计、建设,再到今后的管理与开放,更成了我国现代环保理念的生动注脚。

     垃圾山变身园博园凸现生态修复理念

    漫步荆山林间小道,感受云梦楚水秀美。在园博园北区游览时,游客很难想到脚下曾是武汉城区一处大型生活垃圾填埋场。北广场处,透过玻璃墙能够清晰地看到各类生活垃圾填埋横断面,与绿树如茵的园博景观形成鲜明对比。

    在建设过程中,记者在这里曾看到,尚未处理完的区域内尘土飞扬,翻开的垃圾泥土夹杂着各色塑料袋、砖石块,空气中的垃圾酸臭味不时飘来。

    选址生活垃圾填埋场,在园博会历史上是首创。地处武汉城郊结合部的金口垃圾场,一度是武汉城市环境恶化的源头。运行17年,这里生活垃圾堆积成山,形成了长约1300米、宽约350米的堆体,相当于60多个足球场大小,垃圾量超过500万立方米。

    垃圾填埋场上盖园区,需要进行无害化处理,使“毒土”变“净土”,再垒土成山,园艺绿化,难度可想而知。

    “武汉园博园对垃圾场生态的修复,可望成为历史的标杆。”华中科技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陈朱蕾说,垃圾场各类生活垃圾混杂,危害大、隐患多,垃圾的自然降解至少需要30年。园博园经多方论证,最终采用好氧修复和厌氧封场相结合方式,可彻底消除环境和安全隐患。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局长苏霓斌说,本届园博会不选好山好水,而是在生活垃圾填埋场上办园博,虽然挑战巨大,但能用园林方式有效改善当地环境,同时也是为“垃圾围城”难题探索破解之道。

    昔日脏乱差的垃圾场,已变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的生态景观带,周边社区10多万名居民切身感受到了变化。

    年过七旬的金银湖新村居民王习坤说,过去周边苍蝇横飞,恶臭令人作呕,平常不敢开窗,出门要戴口罩,“园博会让垃圾场变成大花园,原本搬走的居民都争着回迁了”。

    “举办园博会和规划建设园博园,不仅要充分展示生态回归的城市故事,更要成为警示后人的珍贵财富。”武汉市委书记阮成发说。

     废旧物料的循环利用弘扬资源节约理念

    园博园内,废桩头、旧轮胎、老枕木等废旧物料经过精心设计和合理布局后重焕生机,成为新的景观。

    武汉是全国首个“环境友好型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社会”试验区。园博会建设指挥部规划设计部负责人杨念东说,按照“能省则省,废物利用”的设计原则,园博园建设将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环保理念体现在园区的每个细微之处。

    废桩头用来做装饰花坛和景观坐凳,旧钢筋材料制成多种公共艺术作品,上百万方城市渣土用来就地堆山造景,一大批废料“变废为宝”;10多个雨水花园,构成数千平方米的雨水“海绵体”,可蓄积园区内七成雨水,今后可大幅减少自来水的使用。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可利用资源毕竟有限。”园博园建设项目部高级工程师武立华说,施工建设中,透水砖替代大理石,自然光漫反射替代人工照明,“仅减少大理石的使用一项,就节省成本300多万元”。

    不铺名贵花草、不设雕塑雕像,成为本届园博园建设中的“铁律”。园区植被主要选用乡土化的本地植物,连生存力强的狗尾巴草都被引入园内,丰富园区植物多样化。

    武立华说,曾有一些展馆设计的方案,使用高大石材雕塑,建设富丽华美亭阁等,经过协调后均改为更加绿色环保的作品,来突出“生态园博、绿色生活”特色。

    通过优化规划设计方案、完善功能布局,武汉园博会压缩建筑体量约5万平方米,调减硬质铺装约25万平方米,园区绿地率则从62%提高到74%。

     公众参与和共享打造绿色发展理念

    武汉园博园吸引了英国、法国、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前来建馆。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百余个团队,50多名各行业大师级专家,数千名专业人士或普通民众参与设计,“贡献”各类设计方案1000余套、各类建议案近万条,其中约半数内容采纳并实施。

    开门办园,创意众筹,不仅使群众需求与意愿能在园博园建设中充分吸收和体现,而且也成为本届园博会亮点频现的保障基础。

    有感于武汉城市街巷井盖颜色太单调沉闷,在高校教书的市民刘秀珍,将万花筒图案融入井盖面板的设计。这个“金点子”在众筹海选中,获得一等奖,也使得五彩斑斓的井盖成为园区一道别样风景。

    邀请社区居民参与园区植树,绿色盆景与“园林医生”进社区,开展“最美阳台”社区绿化评比,一系列“绿色园博”共享活动,吸引群众关注园博,参与绿化。

    参与“最美阳台”的社区居民童安胜,此前多年动手绿化楼顶却难获得邻居支持,园博进社区后,楼栋居民纷纷前来种花养草,“大家都成为造绿使者”。

    “从规划之初,武汉园博会就确立了永久惠民的理念,按照为子孙后代留下一座‘绿肺’的出发点来做。”杨念东介绍说,园博会的“绿肺效应”将惠及武汉千万市民。

    据测算,武汉园博园每年可吸收烟尘6.35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还能有效减轻噪声污染、降低地表温度,增加全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0.2平方米。

    “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公众的参与。”武汉市市长万勇说,园博会不仅要给市民呈现一场绿色“盛宴”,更要让市民在参与和共享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红利中,提升环保意识。

    目前,武汉市已启动园林绿化大提升三年行动,启动一批城市生态绿化景观工程,未来武汉将以园博园为中心,让绿色福利向三镇城区不断扩围。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