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故里:端午“芬芳”惹人醉
新华网宜昌5月31日电(记者黎昌政、梁建强)扎香包、赛龙舟、游江招魂、端午诗会、洗艾水澡、涂雄黄酒、制作虎头鞋……端午临近,屈原故里湖北秭归特色民俗活动处处可见,节日“芬芳”惹人醉。
行走在屈乡,空气中弥漫着艾草和菖蒲的清香,不时可以看到孩童在盛满艾叶水的木盆中嬉戏,洗浴完毕,老人将雄黄酒涂在孩童的耳、鼻、额头、手、足等处。在乡村,一些老人倚在门前悠然绣着虎头鞋,扎艾叶香袋……
屈学专家郑承志介绍,在秭归,端午节是和春节一样重要的节日,端午前夕,家家户户门前都会挂艾草和菖蒲,艾草可以祛除虫蚊,菖蒲则因形似一把剑而被寄寓了辟邪的期待。端午节涂雄黄酒有祛毒避邪之意,人们希望借此护佑孩子不受蛇虫等的伤害。
“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办事煎熬……”在秭归,粽子是端午不可或缺的食品。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秭归的粽子一定要包得有棱有角,还要在中间放一颗红枣。粽子的三角形象征着屈原刚正不阿、有棱有角的品质;包一颗红枣,则寓含对屈原一片丹心、忠贞爱国精神的颂扬。
“姑娘回娘家,端午比年大。”每年端午也是屈原故里“女子归宁”的日子,出嫁的女儿都要带着女婿回娘家,与家人团聚、祭拜祖先。当地民歌唱出了女儿端午归宁的情形:“姑娘回娘家,双角像杨叉,三步并做两步走,喜鹊叫喳喳。进门一扑趴,叫声爹和妈,娘问女儿吃点儿啥,糯米打糍粑。”
龙舟是端午不可或缺的元素。“全国处处划龙舟,唯有秭归特不同”。秭归龙船多、形体样式多,各乡镇都备有龙船,多由工人自行打造,多者坐42人,小者坐20人;参与人多,忙完夏收的农民、回乡的青年,都踊跃“划一把”;赛法多,两舟赛、拖艄赛、多舟赛、直划赛……峡江之上,龙舟竞渡,蔚为壮观。
作为伟大诗人屈原的故乡,端午节期间,秭归处处诗香流动。白天种田、晚上写诗的“泥腿诗人”们相聚一堂,诵读诗歌。夕阳红诗社副社长王永龙介绍,端午诗会是当地农民诗人每年最隆重的节日。目前,秭归已有民间诗社20余个,发展社员千余人。
秭归反映屈原文化物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2002年以来,县政府每年拨出专项经费100多万元,用于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和民俗文化活动。香包、杨林堂鼓、木质木瓢、龙舟帆船模型、人物木雕作品……屈乡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折射了端午文化旺盛的生命力。
欢腾的锣鼓、悠长的唢呐、精彩纷呈的民俗……5月30日,一场端午民俗展演在屈原故里景区屈原广场举办。花鼓舞、采莲船、灵牛耕地、地花鼓等特色民间表演,让游客们感受到屈乡民俗民间艺术的魅力。表演者中,有5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9位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屈子故里,文化璀璨。2009年,以秭归《屈原故里端午习俗》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端午节,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近年来,民俗《屈原故里端午习俗》、民间文学《屈原传说》等九大门类43项入选各级非遗保护名录。
“作为屈原的家乡人,我们一定要把端午文化传扬好。”80岁高龄的高德珩说,自己从17岁起开始,几乎每年都参与端午节屈原祭祀活动。今年,他祖孙三代都参加了屈原祭祀活动。(完)
(编辑 毛丽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