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投入如何撬动大发展

27.08.2014  09:36

  同样是种植20亩香桃,入会前由于缺少技术指导,几乎没有什么收益;入会后,在协会的指导和帮助下,一亩香桃年收入上万元。云南省西畴县莲花塘乡的孙绍清这下可算尝到了科普惠农的甜头。

  孙绍清所在的莲花塘林果专业技术协会,是一家外连市场、内连协会会员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该协会以科技培训、科技服务、科技示范为主,担负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等职能,通过签订合约形式,发展种、养殖业,与农户结成利益共同体。2012年,该协会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获得了20万元奖金。

  “这个荣誉就是一块金字招牌。”协会会长张玉周告诉记者,在荣誉称号和奖补资金的带动下,莲花塘林果专业技术协会建立了科普惠农服务站、科技培训室,先后邀请专家、技术员20人次为会员传授种植、养殖技术,参训人员达2500人次。协会已由成立之初的108人,发展到了现在的420人,建成以冬桃、香桃为主的林果种植基地1500亩。

  据了解,由中国科协、财政部联合实施的“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已成为撬动农民增收的重要支点。9年来,有1.2万个先进单位和带头人受到表彰,奖补资金达19.5亿元,带动农户年均增收20%以上。

  小钱用在“刀刃”上

  记者调查发现,“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资金主要用于开展科学普及和技术推广示范活动,购置科普资料,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与生产设备等。以今年受到表彰的新疆库尔勒市上户镇忠诚果业专业技术协会为例:该协会聘请技术人员实地指导,采取举办培训班、现场辅导、专题讨论等形式,把先进的实用技术送到农民手中,推广了新品种、新技术,增强了农民科技致富能力。

  曾获得“全国农村科普兴村带头人”称号的新疆吐鲁番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原推广研究员海力其汗·玉素甫,利用科普带头人奖补资金和其他项目资金,在示范基地建立了850平方米的培训场所,每年带10名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农民,重点进行温室育苗以及葡萄嫁接等技术指导,使他们成为科技示范户。同时还结合办学习班、开现场会等形式扩大培训面,使每个想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民都能得到学习机会。自创建示范基地以来,海力其汗平均每年培训农民1200余名。

  记者在云南文山州采访时了解到,获得2009年“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的文山州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组织“科普大篷车”先后200多次深入全州60个乡镇218个村、社区、学校进行科普展品展示、科普知识宣传、发放实用技术资料等,受益群众达11.2万余人次。

  而由14名队员组成的新疆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坚持深入农村、牧区,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年均行程2万余公里,直接受益群众达500余万人次,成为一座“流动的科技馆”。

  云南省科协科普部副部长杨军介绍,该省共有851个先进集体和个人受到“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表彰,他们在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民的科学生产技能的同时,注重传播科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全省受表彰的先进单位和带头人共组织开展科技培训7000多期,参训人员达50万人次。

  农户增收超两成

  今年62岁的买买提明·托乎提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县塔提让乡绒山羊协会的一名会员,放了几十年绵羊、山羊的他没想到“托了协会的福”,一换养绒山羊就“发了‘羊’财”。如今,买买提明的养殖规模已达到400只,今年预计收入25万元。

  塔提让乡绒山羊协会理事长加帕尔·库尔班告诉记者,2011年被中国科协、财政部评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后,协会利用20万元的奖补资金,组织开展了绒山羊育种、改良、示范推广、技术服务等工作,发展绒山羊育种户70多户,示范户80多户,辐射带动农牧民300多户发展绒山羊养殖。通过几年育种,如今绒山羊存栏已达到2万多只,每只增收近200元。在该协会的带动下,塔提让乡人均收入由原来的8000元,提高到了现在的1.5万元。

  记者了解到,受表彰对象在得到中央财政的奖励支持后,借助奖补资金和“科普惠农兴村计划”的影响,不断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和社会影响力,做大做强品牌经济,助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

  她叫陆会芳,人称“陆大姐”,是云南省西畴县兴街镇克广村原党支部书记,2010年被表彰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由她发起成立的蔬菜种植专业技术协会,已成为克广村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平台。短短几年间,全村建起反季蔬菜示范基地200亩、水果示范基地150亩。仅种植业一项,全村累计增收10多万元,反季蔬菜种植每亩纯收入在1500元以上。2013年克广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18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1266元。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让农民学会了科学种养,进而增收致富。”说这话的是新疆若羌县红枣管理协会会长张新政。成立于2002年的若羌红枣种植管理协会,采用“协会+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为会员和枣农提供技术服务和市场营销。通过实施示范带动和红枣品牌整合,现已辐射带动农户3500户。2013年若羌红枣产量达7.71万吨,产值18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高达24381元,红枣已成为若羌县引领各族农牧民致富奔小康的主打产业。

  新疆科协农村专业技术服务中心主任魏立群介绍,9年来,新疆自治区共有279个先进集体和128名个人受到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奖补资金6480万元。受表彰对象利用奖补资金扶持,进一步加大了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的推广、引进步伐,在促进全疆农业增效,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真正起到了“奖了我一人,带动一大片”的效果。

  据调查,受表彰的协会会员年均纯收入高于所在县农民年均纯收入20%以上。

  以奖代补 放大效应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是中国科协、财政部2006年起实施的一个科普项目,每年在全国评比、筛选一批有突出贡献、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辐射性强的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少数民族科普工作队等先进集体和个人,通过“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支持、鼓励他们进一步发挥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农民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掌握生产劳动技能。

  记者了解到,“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奖补对象分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涉农地区,该计划的实施在将科技要素引入农村,使农民依靠科技致富,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素质,促进农村社会环境优化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科普惠农兴村计划”是中央财政首次采用专项转移支付方式支持农村科普工作,是农村科普工作和财政科技支农工作的创新发展。为规范和加强专项资金管理,财政部和中国科协制定了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按照“定额补助、定向使用”的原则分配、使用,实行报账式管理。

  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直达农民手中,提高了使用效益。以奖代补的资金使用方式,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效能。将有限的资金投放于能够带动农民科学生产、科学生活的示范点上,力图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把专项资金投入的效能放大。各地纷纷增设专项资金,实施本地区“科普惠农兴村计划”。记者所采访的云南和新疆均设立了专项资金,配套实施了省(自治区)级“科普惠农兴村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