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关注·教师队伍建设)师德之痛,如何根治? 收受礼金、有偿补课……近年来,教师失德行为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在出台师德规范、表彰师德标兵等一系列措施后,师德之痛仍然是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热点难点,如何根治仍待贯彻有力的改革措施。 加强监管:维护教师职业荣誉 上海社科院今年一项针对3000名中小学生家长的调查显示,对师德持有负面评价的比例为7.4%,主要集中在收礼和有偿补课上。 记者采访发现,送礼重灾区主要是各地一些知名中小学,对象集中在语数外等主科老师和班主任。教育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吴遵民说:“收红包、吃回扣,搞有偿补课等,破坏了教育公平,损害了教师和教育行业的声誉,也说明当前的师德师风教育、考评制度没有完全起到监督和警示的作用,迫切需要健全监管制度,完善防范机制。” 近年来,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严禁教师违规收受学生及家长礼品礼金等行为的规定》《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规定》等文件,明确提出建立健全大中小学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相结合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经过5年的努力,目前已基本形成了‘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教育、宣传、考核、监督、奖惩一体化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农村教育研究所所长邬志辉指出,教育部对失德实施了“零容忍”的政策,不仅加大了对失德教师的惩处力度,而且从根源抓起,划出了中小学教师不可触犯的10种师德禁行行为和高校师德7条红线,建立了“他律”的师德约束制度,并形成了高压态势。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开展的教育规划纲要中期评估教师队伍建设专题评估报告指出,31个省份都建立了相应的师德建设制度,师德作为聘任和考核重要依据的学校占到95%,比较重要的占到5%。 保障权益:提升职业幸福感 面对“红包”,不少老师并不像家长想象的那般满心欢喜。南京白下区一所小学副校长说,拒收家长红包时常有学生在旁,场面非常尴尬。“有时候家长的礼物实在退不回去,如何对待孩子会给教师带来不小的心理压力。” 同样,面对有偿补课的指责,北京一些知名中小学校的青年教师也吐露了内心的烦恼:“很多时候在校外为学生开小灶既有家长强烈要求的因素,也有自己改善生活的考虑。”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金忠明认为,师德师风建设应与教师权益保障步调一致,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职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强化师德监督和评价体系;一方面要给教师相应保障,优化教学环境,提升教师职业尊严和幸福感,使教师有条件更好遵守师德准则,履行职业使命。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石中英说,5年来,党和国家把教师的师德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寻找身边的张丽莉”,设立“希望工程烛光奖”,举办乡村特岗教师巡回报告,制作《田野青春梦》专题宣传片等多种方式,弘扬了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中小幼教师的师德风范。 上海市特级教师、向明中学校长芮仁杰表示,师德问题是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治理。“除出台相关法律、制度和规范外,还要从教师选聘、教师入职培训开始,引导教师自省自律,在学校和全社会营造良好师德氛围,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扬善惩恶:筑牢师德高压线 训斥、指责、刁难幼儿家长,造成恶劣影响的,发现一例扣2分;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接受家长财物等行为的幼儿园,发现一例将被“一票否决”……2013年底,成都武侯区发布《成都市武侯区幼儿园师德建设考核方案》,在园长、教师、家长中间引起强烈反响。 师德,已是“随时通电”的高压线。成都市对中小学教师资格实行5年一周期的定期审核,师德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将注册为“不合格”,并被请下讲台。 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司长许涛指出,今后要创新师德教育,将师德教育贯穿教师培养、岗前和职后培训、管理的全过程。同时健全师德考核,将师德表现作为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评优奖励等的重要指标,实行一票否决。严格师德惩处,对违反师德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坚决将违反师德行为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从根本上遏制违反师德行为的发生。 吴遵民指出,教育部关于收受礼品礼金和有偿补课的“六个严禁”已经非常具体,但地方仍需制订可操作的实施细则,比如规定老师不能收受何种礼品,同时创新监督方法,纳入社会监督,畅通举报途径。 据悉,南京市教育局出台的《关于规范师德师风投诉处理的意见》创新性地提出“首问负责制”“师德师风投诉办理单制”“责任追究制”等3项新规,对如何处理师德师风投诉进行了规范。今年以来,南京市教育局已经查实20多起师德师风问题,并对相关责任人作出严肃处理。 “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关键要健全师德年度评议、问题报告、定期调查、舆情反应制度。”教师队伍建设第三方评估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石中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