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报道:组织产业对接 发展稻鳅共作——天门延伸种养产业链
本报记者何红卫乐明凯
“通过稻鳅生态循环生产出来的稻谷不愁销,因为播种前就和稻米加工企业签好了协议,普通稻米可以卖到4元/斤,有机稻米能卖到18元/斤,泥鳅更是供不应求,还可以出口到日韩呢。”4月15日,湖北天门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华平对记者说,合作社新建了5000亩高标准稻鳅共作产业基地,希望能够和上游种苗企业、下游加工企业一起共谋产业发展。
近年来,天门市高度重视稻鳅共作产业发展,相继实施了一系列奖补政策和推进措施,目前全市稻鳅共作面积已达到2万亩,主要分布在丘陵、滨湖区的乡镇及重点专业合作社。
稻田综合种养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水,要想获得粮渔双赢的效果,孤军作战比较困难,走抱团联合的发展路子是个不错的选择。
“联合”取长补短
“此前我们几家合作社都曾多次合作过,感觉各自单干发展艰难,因此决定联合起来,‘取长补短’求突破。”天门绿宝源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理事长于东军介绍,该合作联社由3家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和1家种植专业合作社、1家农机专业合作社组成,联合后拥有社员近百人,稻鳅共生等稻田综合种养基地2200多亩。
联合社共同发展,远比单个专业合作社单打独斗有竞争力,有利于稻田综合种养产业的长远发展。天门市水产局产业科科长甘彪告诉记者,水产局多次组织各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与稻田综合种养大户进行协商,以期改变往年各自发展的局面。
4月1日,天门市召开全市稻田综合种养产业对接会,成立了技术专班和工作督查专班,制作了生产联系卡,举办了专家授课。相关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政府部门一起签订了这个产业发展合作对接协议,各自做出了庄严承诺:稻田综合种养的合作社及农户承诺严格按照相关部门制定的“关键技术操作图解”进行生产;泥鳅种苗企业愿为合作社提供质优价廉的种苗并负责回收成鳅;稻米加工企业愿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达到种养标准的稻谷;水产部门负责提供全程生产技术指导服务和适当支持。
实施产业对接
在此次产业对接会上,经过充分协商,各项分工明确,湖北天门四海养殖合作社做好泥鳅种苗供应、成品泥鳅收购工作,湖北庄品健集团、湖北天海龙集团做好稻谷收购工作,华丰农业合作社、绿宝源合作社、桥湖合作社等多家合作社做好稻鳅共作生产工作。
稻是台湾越光稻,泥鳅选的是质量优良苗种,采用稻鳅共生的科学种植方法后,泥鳅在田里游动,疏松土壤,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天门麻洋镇,天门天海龙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彭文元认为,合作社自建了2000亩稻鳅共生示范田,与加工、食品企业对接后,可以让企业的专柜销售人员更有底气,踏踏实实卖好产品。
据了解,稻鳅共作技术于2012年开始在天门试验推广,到2014年,天门稻鳅共作的水稻亩产600公斤以上,泥鳅亩产150公斤以上,全年亩产值在7200元左右,除去生产成本2700元,亩纯收益4500元,每亩平均增收2000多元。
天门市水产局副局长聂西平表示,通过从稻谷和泥鳅选种、生产、销售各个方面实施产业对接,进一步延伸稻鳅产业链条,统一了各农业合作社技术标准,促进全市稻鳅产业规模化,有利于进一步做好天门有机稻、生态鳅的宣传与包装,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创建精品名牌
稻田综合种养各种效益非常明显,是今年湖北省农业厅重点实施的任务之首,天门市稻鳅产业链对接形势好,模式得到了省领导的重视,要把稻鳅共作培育成天门的特色产业。
湖北省水产推广站站长马达文在天门培训讲课时指出,稻田综合种养不仅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问题,同时也改变了食品安全现状,但是稻田综合种养不能搞一哄而起,特别要注意稻田土壤的选择,一定要实事求是,按标准配套来。一定要注重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要搞好跟踪服务。
天门市水产局局长陈在林介绍说,下一步,天门市将围绕延伸综合种养产业链,创建精品名牌方面下功夫,积极开展稻田综合种养无公害产地和产品认证,申报一批绿色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提高大米、水产品的产品附加值,打响天门生态农业品牌,使之成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权威性生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