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限制孩子“朋友圈” 孩子交友莫贴功利标签
暑假里学生们时间充裕,也多了接触社会、结交朋友的机会。但记者近日在采访调查中发现,一些家长严格限制孩子的“朋友圈”,甚至强迫孩子只能结交“有用的人”。专家表示,将利益标签贴在孩子社交行为上,不利于孩子成长。
10岁的晶晶在夏令营认识了跟她同龄的玥玥,两人不仅兴趣爱好相同,性格脾气也相近。两个孩子住得也不远,很快就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可当晶晶高兴地告诉妈妈她有个新朋友时,妈妈接连问了“她爸妈是干什么的”、“她学习成绩怎么样”等问题后,脸色立刻沉了下来,还说:“你以后最好少跟她来往,他们家太一般了,你跟她在一起玩也长不了什么见识。而且这孩子学习也没你好,你别让她把你也拉下去。”晶晶十分苦恼,她觉得只是和玥玥能玩到一起,用得着想这么多吗?为了不违背妈妈的意愿,晶晶只好“阳奉阴违”,不再和玥玥相互串门,而是通过网络、电话聊天,或者相约出去玩。
无独有偶,正在上初中的诗韵也被父母严格限制了“朋友圈”。不过她的父母“下手”比较早,在她还没交到知心朋友前,就先给她介绍了几个。诗韵的父母学历比较高、工作也“体面”,他们经常带孩子去同学、同事家,希望两家的孩子能成为朋友。妈妈常跟她说:“××的爸爸是医生,不仅家教好,说不定以后还能用到人家;××经常出国,见识多,你要跟他多交流。”可是诗韵却闷闷不乐,她对记者说:“我可不乐意去那些叔叔阿姨家。那些孩子要么跟我不是一个年龄段,没有共同语言,要么就是自私自利,不懂得谦让和包容。”
青少年心理学专家、天津市青少年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王虹翔教授表示,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家长不应该将“功利”的标签贴在孩子交友行为上。“孩子交到知心朋友,既能多个玩伴,也可互诉衷肠,对他们的成长大有裨益。如果家长一味阻止或限制,很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应该正确引导,让孩子掌握一定的自主权,只是注意孩子不要上当受骗就好。”王虹翔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