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信用平台牵手15家三方机构 查询信用信息将更便捷
继与芝麻信用“牵手”后,省发改委11月9日又与15家第三方机构签订合作协议。这意味着,9月26日通过竣工验收的省信用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简称“省信用平台”)将获取更丰富的信用信息,市民查询信用信息将更便捷。
按照协议,省信用平台依法依规向联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湖北银行、省土地估价与登记代理协会等15家机构开放公共信用信息,后者则将其拥有的信用记录纳入省信用平台。
今年5月,省发改委已和阿里旗下芝麻信用合作,双方利用日常消费、水电气缴费、信用卡还款记录、理财产品、车辆信息、旅游娱乐等数据进行大数据征信。此次与15家社会组织及信用服务机构合作,意味着在更广范围、更多领域运用大数据征信。
省信用平台向第三方开放后,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省发改委财金贸易处负责人称,根据规定,未经本人同意,个人信息不得归集。另外,只能查询法定公开信息,比如可以查询到企业名称、法人及相关信用信息,但法人住址、电话及企业经营情况等内部信息无法查询。(廖志慧、胡炳文)
相关阅读>> “拼人品”的时候到了
省信用平台正发挥着重要作用。央行征信黑名单、招投标不良行为、工商异常名录、税收违法黑名单及个人交通违法等分散在各部门的信用信息,已逐步归集到这个平台,实现信用信息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区共享使用。
国家有关部门及专家评价此工程是“信用湖北”建设的里程碑。
以往,企业欠贷款不还难以再申请贷款。但由于各行业信用信息不共享,欠款不还的企业在财政支持、招投标、荣誉评选等方面,可能不受影响。
随着全省统一信用信息平台的投用,“信用信息孤岛”被打破。这意味着,今后,企业偷税漏税,可能贷不了款,评不了先进,招投标失去资格,法人也不能乘飞机坐高铁。
一处失信,处处受限。一个让失信者寸步难行、真正“拼人品”的时代即将到来。
“信息孤岛”被打通
2016年初,省内某集团进行供应商集中招标,查询税务机关公布的税收“黑名单”后,将一家上了“黑名单”的供应商剔除。不久,供应商负责人“失联”。
这让该集团财务负责人庆幸不已:“黑名单”制度让公司选择客户时,多了一道防线,避免与失信客户往来。
然而,各部门信用信息没有互联互通,让此领域失信的企业、人个,依旧在另一领域畅行无阻。据统计,因诚信缺失,我国企业每年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
省信用平台建成后,这一切将发生改变。
作为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的湖北区域中心节点,该平台由省发改委和人民银行武汉分行牵头,2015年3月动建。据悉,已有34家行业主管部门、17个市州本级和31个县市区的信用信息系统,实现了与省信用平台的联通。今年底还有12家行业主管部门,40家县市区的信息将归集。
据介绍,凡在我省的企业和个人,其信息都将被省信用平台录入。截至目前,该系统共收录6400万自然人、539万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基本信息,已累计归集3.9亿条信用信息。
省信用平台同时建立信用湖北网站群,省、市、县通过互联网同步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记者昨日在“信用湖北”网站看到,有“行政许可公示”“行政处罚公示”“信用红名单”“信用黑名单”等窗口。省内法人和自然人,可通过注册认证或者授权认证,查询相关信用信息。
“地方、行业信用信息系统与省信用平台互联互通,能够消除‘信息孤岛’,保证每个企业、每个人信用记录可核查,可追溯。”省信用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失信者处处受限
“我们比其他单位差在哪里?你们要给我个说法。”宜都市某驾校负责人,找到该市工商局工作人员孙宜君,情绪激动。
这是今年3月宜都市第十五届万名消费者评诚信活动上出现的一幕。该驾校在前期纸质件和微信平台得票前15名,进入建议名单,本以为可以顺利当选,没想到最终落选。
原来,该驾校因涉及欺诈消费者转嫁费用一案,被宜都市工商局处以罚款3.9万元,相关行政处罚信息已在“信用湖北”网站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因此,该驾校不能获评十佳诚信单位荣誉称号。“以前听说过‘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没想到落到自己头上了,今后一定诚信经营。”该驾校负责人后悔不已。
省信用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对于失信者,将从市场、行政、行业、司法四个方面进行约束和惩戒。
让诚信“价值连城”
“凭纳税信用也能获得银行信用,3000万元贷款解了企业燃眉之急。”湖北竹溪人福药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兴奋地说。
今年,竹溪税务部门开展“银企互动”活动,为国地税A级企业搭建银企“连心桥”,诚信纳税人可得到信用贷款。
在秭归,当地农商行根据与税务部门签订的《纳税信用贷合作协议》,给予纳税较好的企业相应贷款额度,开通绿色通道。
企业申请纳税信用贷,无需担保和抵押,降低了融资成本。“银税互动平台,对企业纳税信用评定结果进行深度开发和利用,真正体现了诚信纳税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说。
守信者处处受益。今年7月实行的《湖北省社会信用信息管理条例》提出,对守信信用主体,可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给予支持和便利。同时,在财政支持、政府采购、政府投资项目招标、国有土地出让、融资信贷、媒体推介、荣誉评选等活动中,列为优先选择对象。(林建伟、罗志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