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转型发展正当时
图为:宜都全景图。
图为:位于绿色产品创业园内的农业龙头企业土老憨科技园新区规划图。
湖北日报讯 光阴流转。宜都,这座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滨江小城,近年来沿着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的路径,焕发出青春的魅力。2014年,宜都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突出生态建设的引领地位,提出了建设“转型发展示范市”、“生态文明模范市”、“社会治理先进市”,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始终在发展理念上突出生态引领,在建设标准上把握生态尺度,在产业调整上坚持生态方向。
生态立市揽全局
近年来,宜都的决策者坚持用生态理念谋划发展大局,在经济建设中自觉以生态的立场、生态的标准、生态的路径进行生态实践,把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势充分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与“生态持续改善”协调推进,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互利共赢。
2010年,该市提出“加快转型发展、推进富民强市”,建设实力宜都、生态宜都、活力宜都、人文宜都、幸福宜都“五个宜都”等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同步推进的发展理念;2013年,宜都还制定了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专项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同步实施。
与此同时,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对10家国控重点污染源、45家市重点污染源分别按照每月不少于1次和每季不少于1次的频次开展定期、不定期检查,明查和暗查相结合。
目前,全市主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2%,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城市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达到320天以上,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100%。
一手抓保护,一手抓美化,宜都在全市大力推进“绿色示范乡村建设工程”、“绿色通道工程”、“城镇增绿工程”、“重点林业项目工程”、“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建设“生态水城”、“四季花城”和“田园绿城”。目前,全市已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生态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1个;国家级绿色小区1个,省级绿色社区1个。2013年全市完成植树造林3.1万亩,有林地面积137万亩,森林蓄积量253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64.1%,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024公顷,园林绿地面积达到909公顷。
聂家河镇、潘家湾土家族乡荣获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潘家湾村和周家河村被授予“湖北省宜居村庄”,渔洋溪村被表彰命名为“湖北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枝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五眼泉镇袁家榜村被命名为“国家级生态村”,鸡头山村被表彰为全省首批生态文明示范村,红花套镇被纳入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红春民俗文化村进入全省旅游名村行列——山水宜都,已成为一幅绿色画卷。
生态工业园区是继工业园区和高新技术园区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宜都引导企业不断创新思路方法,主动融入推动绿色发展,在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环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积极构建资源能源在企业内小循环、产业间中循环、园区内大循环的发展模式。宜都兴发化工坚持走生态发展道路,通过技术创新,使生产线上的40种副产品都得到了循环利用,并同瓮福集团强强联手,共同建设磷资源综合利用工程,翻开了氟硅碘资源综合利用、湿法磷酸精制的新篇章,2011年被国土资源部和财政部联合授予“全国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称号。宜都华新水泥、宜化集团楚星公司、土老憨集团等带头示范,带头改善生态环境和空气质量,给转型发展树起了生态标杆。
产业集群推转型
新型工业、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统筹并举”,集体发力,成为推动产业集群由大到强,不断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今年5月底,由西蓝天然气集团全额投资兴建的华中地区首座水上加气站在宜都红花套镇投入使用。这座长江“四合一”调峰站,集船舶LNG加气、车辆L/CNG加气、充装、储气调峰“四项综合功能”于一体,每天可储存液化天然气1200立方米,总投资约1.28亿元,是目前华中地区建成投产的第一座水上加气站。
随着西蓝、力能天然气等一批清洁能源项目建设加快,标志着宜都工业进军新能源这一新兴产业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在此之前,宜都太阳能光伏产业已经打下根基。2012年,宜都东阳光公司年产10万吨高纯硅项目在宜都破土动工,标志着这家落户宜都12年的企业开始进军太阳能光伏产业。最终将打造10万吨高纯硅、5万吨的多晶硅、1万吨的单晶硅,形成一个完整的太阳能光伏产业链。
高纯硅、多晶硅,是生产太阳能电池、光伏组件的上游产品,东阳光新项目的开工,让同在宜都的九州方园新能源公司感到振奋。这家投资50亿元,生产太阳能电池产品的企业全部达产后,每年需要使用8000吨多晶硅,今后就可以在东阳光公司就近采购,便于企业更好地控制生产成本。
高科技、高价值、零污染、附加值更高、污染小的新能源产业集群正引领着宜都工业经济转型发展,为宜都经济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大力引进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能源装备制造项目,着眼于打造长江中上游区域性能源配送中心、中部地区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生产基地。依托区位优势,发展诸如电子信息、健康产业、现代物流、旅游等朝阳产业,推动全市主导产业提质升级。
目前,宜都工业经济转型提速,效益持续增长。以枝城高新技术示范园、陆城机电产业园、高坝洲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为平台的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集聚。全市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46家,7家企业跻身全省民企百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成为全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家,达到22家,宜都市连续七届被表彰为全国科技创新先进县市。
农业围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和“三园”建设,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建成百个柑桔精品园、百里高效茶叶走廊和万亩花卉苗木基地。清江绿色产品工业园获批为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红花套、潘家湾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镇,宜都市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
围绕茶叶、柑桔、养殖等主导产业,以新农机推广为重点,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化服务组织,大大提高全市农业机械化生产覆盖率,相关产业品牌和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宜红茶、潘家湾富锌茶响誉中外,潘家湾富锌茶获地理标志认证,红茶出口连连增长。宜都蜜柑被认定为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畅销市场。通过清江绿色产业园为载体,宜都先后引资25亿元,建设了38个项目。
宜都转型发展还在商贸服务业发力。在实施过程中突出抓好政策引导、载体建设、体制创新等工作,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生活性服务业便民化,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与扩大居民消费相互促进,推进现代服务业与产业园区配套建设。
清江商城市场、天宇汽车城、宜都国贸广场、宜都国际商贸城作为商贸物流产业龙头,现是宜都最为活跃的商业中心。正在建设的红花套物流园,将打造成鄂西南区域性物流中心。潘家湾、聂家河、五眼泉等乡镇全力争创旅游名镇。
网格进村探新路
宜都市以打造智慧乡村、争创社会治理先进市为目标,在实现中心城区网格化管理的基础上,将工作重点向农村拓展延伸,选取红花套镇渔洋溪村为“试验田”,把信息化建设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技术支撑,探索实践“三化四务”农村网格化模式,搭建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打通农村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探索出一条紧贴“三农”实际,深受农民欢迎的农村社会管理新路子。
宜都地域广阔,留守老人、儿童多,管理难度大。对此,宜都市将城市网格化管理引入到农村,建立起“以组织网格化为基础、以自治规范化为动力、以服务综合化为核心,推行电子村务、集成电子学务、拓展电子商务、优化电子服务”的新型农村社会治理方式。现在宜都农村,每天有866名网格员走乡串户,为农民排忧解难。去年10月,省委主要领导在宜都调研时指出:宜都把城市网格化管理经验向农村拓展延伸的做法,为全省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供了样板,值得全省条件相似地区借鉴。
从2012年开始,宜都市以渔洋溪村为“试验田”,开展“三化四务”农村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全面推行网络化管理。网格是群众生活的基础空间和平安建设的基本单元。按照“地域相近、产业趋同、组湾为界、无缝覆盖”的原则和“一组一格、三天入户”标准,全市10个乡镇街道123个村、15个集镇社区共划分866个网格,平均每网格覆盖106个农户。划分网格后,全市分两批次完成农村基础信息采录工作,先后采集信息300多万条;统一制作1:2000电子地图,初步形成农村人、地、物、事、组织数据库,为智慧乡村和“三农”建设提供了基础信息支撑。
目前,农村网格化管理在全市推开。农村网格员综合履行信息员、调解员、宣传员、服务员“四大员”职责,承担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社会治安协防、法制教育宣传、公共服务代办、困难群体帮助等八项任务。
宜都市政府与电信企业合作,启动信息下乡、光纤通村、4G网络覆盖工程,以每个村点年租金3600元为标准,为10个乡镇123个村开通政务光纤网络,新建光纤“高速路”1260公里,全面整合部门网络与信息资源,将电子政务专网延伸到村和社区,构建市、乡、村三级联网、功能齐全、联通共享的信息支撑体系。
随着以“三化四务”为核心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的实施,宜都农村社会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实现了村民网购农资不出村、缴费取现不出村、办证办事不出村,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