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点燃农田小水利民资“导火索”

27.08.2014  11:57

(李广彦)每口堰塘整治费少则八九千、多则几万元,农户每整治一口堰塘可获政府4000元补助,政府投入的引子,点燃了农民自己掏钱兴修家门口小水利的导火索,投入热情高涨……宜都市吸引水利民间资本注入的新政策,成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一个有力支撑。 

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水利的一个瓶颈。一个时期民间资本投向小水库,以期通过养殖获取经济回报,但随着污染问题出现,很多地方禁止水库养殖。而农村塘堰、渠道等基础设施更是处于政府投入有限、民间无人问津、农民不愿掏钱的怪圈。塘堰、渠道,如同长藤结瓜,塘堰无水,渠道形同摆设。宜都市有10120口塘堰,2006年对其实施“产权制度”全面改革,出台政策,对农民自己出资整修堰塘的,每口按1500元的标准进行补助,在“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下,平均每年都超额完成堰塘整治计划任务。后来市政府又将塘堰整治补助标准逐步上升,直到现在的4000元。如果每口堰整修后按增加蓄水2000立方米算,100口堰就有20万立方米,相当于一座小型水库的蓄水,而新修一座这样的水库需要投入300万元。政府有限投入在减轻农民负担同时也带来互动效应,如同在一个支点上架起杠杆,带动民间资本跟进的合力,产生成倍的经济效益。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办公室副主任王家成介绍:今年全市整修300口塘堰,其中有120万来自群众自发投入。农民直接投入扭转了过去小型水利工程“使用个个有份、管理人人无责”状况,堰塘成了名副其实的“当家堰”、“责任田”,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也同步改善,呈现“碧水新村”美丽景象。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责任编辑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