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村村通客车”提档升级工作纪实

20.05.2015  14:38

  鸡头山村农民在家门口乘通村客车进城。本报通讯员龙盼摄拖溪村成立村级道路维修队,负责村13公里道路的养护和维修。本报通讯员 龙盼 摄

  眼下,宜都农村客运班线开通59条,拥有营运客车247辆,100%的行政村实现了客车通村到组。这一条条乡村公路像玉带连接起城市和农村,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托起一条致富的幸福之路。

  “要想富,先修路”。从2005年开始,宜都就掀起了大规模的“村村通”建设热潮,通过几年的实施,于2014年完成了这项任务。今年1月12日,按照省“三万”工作的要求,宜都启动村村通客车提档升级工作。委托华中科技大学编制了《宜都市城乡公共交通客运一体化规划》,在此基础上,通过深入基层调研,结合实际对规划进行修编,就村村通客车中涉及的道路达标、客运线路布局、站场设施配套、安保设置、动力结构等制定了相关标准。

  坚持政府主导,市直部门参与,客运企业自立,推进社会办交通是宜都村村通客车提档升级工作的重要特点。按照“路、站、运、管、安”五位一体的要求,重点围绕2014年底村村通客车的客运道路改造、站场建设及主干线、示范线客运线路安保工程等基础设施达标开展工作。

  针对通行条件不达标、客流量稀少或不稳定的情况,他们分门别类,通过维修道路、财政支持、打包解决、定制补充四种方式加以开通。共投入2100万元,对有通客车需求的农村客运道路进行升级达标,12条线路得以延伸和调整走向,提高了通达深度。实行财政、物价及运管部门联合成本监审,由乡级财政统筹,给经营者每年定补或差额补贴的方式,保证开通和运行长久。

  该市实行“一镇一线一公司”的模式,将各乡镇或区域的通村客运整体打包给经营者,由其负责区域内各行政村的通客车问题。对于边远山区的自然村和特殊出行群体,由就近的通村客运班车开行“周一周五接送住读学生专线”、赶集班、节日班等定制班线,作为提高通达深度的补充。

  在农村客运发展方面,对运行确有困难的客运线路,以乡镇为责任主体对经营者实施补贴;新辟、延伸客运线路的,所购置的新能源车辆,市财政给予前3年每年按购车额10%补助;协调保险公司,实现农村客运车辆保险优惠,减投保不减理赔;对定时接送山区住读学生上下学的民营客运企业,市政府据实发放差额补贴。

  近几年来,宜都市政府配套硬件设施改造资金6733万元,完成港湾式候车亭100个、新建五级客运站2座、安装县乡道安全警示牌283个、加宽村级客运道路124公里、新建错车台317个。新建村级候车亭91个、招呼站196个、广角镜231个,实现了市建一级站、乡镇有等级站、村村有2至3个候车亭的站场建设目标。

  农村公路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促进了宜都农村经济发展,从而实现了农民增收,老百姓从中得到了很多实惠。“现在路修好了,出门方便了,买卖东西不用肩挑背驮了……”潘家湾土家族乡沈家冲村三组村民张新民牵着2岁多的孙子,在家门前一条崭新的组级公路上溜达。他说,这条新修的村级公路长约6公里,厚度不低于20厘米,宽不少于3.5米,显得厚实坚硬。有了这条路,附近20户人家都非常欣喜,“走路时感觉轻快多了”。

  “随着农村道路的畅通,柑橘等水果的价格较原来有了提高,使农民增产后实现了增收,与外界交往频繁,市场信息及时了解,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充分利用资源,跟着市场走,跟着需求走,适时种植农作物,也促进了农民增收。”该市农业局局长王德凤如是说。

  公路通村到组后,近年来颇受欢迎的“农家乐”,引得四方游客纷至沓来。使得宜都农村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促进了农村服务业的发展,不仅改变了农民的收入方式,而且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据统计,今年“五一”期间,农村旅游收入较往年增长35%。

  “通车后,一天至少有4个班次到村里,方便多了。以前坐‘摩的’至少要20元,现在3.5元就能坐到家门口。”5月12日,家住高坝洲镇皓光村的李大爷在宜都买好农资后,坐上了回程的客车,感受到了“村村通客车”带来的便利。

  农村公路通行条件改善后,改变了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激发了农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进取精神。

  村村通公路,户户奔小康,生活节节高。在宜都,村民们都说,“村村通”是民心路、小康路、幸福路。大伙的房子,也从百年老土房变成了砖砌洋房,不少村民的家里还铺了瓷砖和木地板,有的还装了太阳能热水器,跟城里没有区别了。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