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非遗传承扎根沃土 流韵中外
6月9日,来自宜昌市各个县市区选送的非遗节目在宜昌市群艺馆展演,为世界文化遗产日带来了别样的喜庆气氛。据悉,宜昌市已获得19项国家级、45项省级非遗文化项目。如此众多的非遗文化,如何发挥它们的文化优势,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近日,记者进行了探访。
丰富非遗文化
全省独领风骚
6月9日,端午佳节,又逢全国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举办了“宜昌市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活动。长阳选送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土家族打溜子步步高》,让现场气氛达到了高潮,由余长坤、万会知等人演唱的《兴山民歌·姐不招手郎不来》,让人啧啧称赞。
好节目一个接着一个,秭归杨林桥镇选送的非遗节目杨林堂鼓《水阁凉亭》,长阳选送的薅草锣鼓歌《蛮哥交响》,省级非遗传承人杨和春为大家表演的《枝江楠管·新时代的大实话》,让观众捧腹大笑。
市非遗中心黄贞进主任介绍,宜昌市文化底蕴深厚,非遗文化资源非常丰富,现今我市共有国家级项目名录19项,省级项目名录45项,经市政府公布的市级项目名录80项。这些非遗文化就是一座座文化金矿,等待开发。
众多非遗传人
非遗保护可赞
在当日活动中,市第九批非遗传承人代表胡文英、王英菊、栾礼周、童绪海、向启国、何建刚、赵春华上台受牌。另外,还有陈泽伟、杨和春、李子元、陈德望、陈慈富等人获得市优秀非遗文化传承人称号。
为了挖掘保护非遗文化,我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采取了普查、建立名录以及传承人保护体系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先后完成了资源普查,建立了资料库、数据库。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存有海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
据黄贞进介绍,宜昌市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有相应的非遗文化传承人,截至记者发稿,宜昌市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12人,省级91人,市级389人。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德芳告诉记者,自从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的生活获得很大的改善,夷陵区文体局还专门为他建立文化研究中心。
非遗文化产业
已经崭露头角
在非遗文化产业开发方面,宜昌市近年来也有很多尝试。夷陵区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产业园,集中了一些传统文化项目。
2012年9月,在南京举办的“中国农民画展暨中国农民画学术研讨会”上,夷陵区张定虎带去的20幅作品中,罗来清的《采香菇》获三等奖。
在夷陵区文体局支持下,版画之乡版画创作培训班在河心公园青少年活动中心开班培训。33名学员参加了速成培训,为夷陵版画发展培训了一批新生力量,创作出50多幅新的版画作品。
如今,夷陵区文体局、区文联、区民协及一些民间组织呼吁在夷陵楼挂牌成立“夷陵版画院”,将夷陵版画纳入重要的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让夷陵版画与夷陵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旅游相结合,闯出一条产业化新路。
在枝江,家家户户有做布鞋习惯,步步升布鞋文化村集传统工艺展示体验园(匠人作坊街)、中国布鞋博物馆、三峡民俗文化研究院、传统纺线、织布、布鞋制作于一体,让游客了解布鞋制作的全过程。
发挥文化优势
依然任重道远
尽管2011年我市还成功申报并入选了秭归、夷陵、长阳、五峰渔洋关镇4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014年我市长阳、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成功入选武陵土家族苗族(鄂西南)国家级文化生态整体保护区,但是,这些地方在文化产业化方面有的才起步,有的还在探索。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院长余远国告诉记者,近年来,宜昌市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像端午节屈原文化,兴山昭君文化节,当阳三国文化,远安的嫘祖文化,道教文化,都在有条不紊的开发之中。其中,我们的端午节文化已经在全国有极强的影响力,对带动旅游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峡大学博士黄华分析说,宜昌市非遗文化非常多,真正开发出产品来,有市场占有率的不多,尤其是一些表演项目,没有进行深度挖掘,另外,依附于传统文化的手工艺品也开发不够, 没有自己有特色的旅游小饰品市场一条街。
黄博士建议,宜昌市未来可借助基金等资本市场的力量,加上政府在文化项目上的政策支持,对非遗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和产业化。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