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力办实事惠民生

16.10.2014  14:05

  民生利益无小事,群众利益大于天。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宜昌不断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化解难题,注重把思想教育、作风转变的成果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从征求到的群众意见中梳理出一批群众期盼解决的民生问题,既从体制机制层面破解难题,又从小处着手解决具体小事,开启了党群工作全新的探索与尝试,受到群众欢迎。

   准确把脉 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全市上下坚持立说立行、即知即改,主动回应群众期盼,从群众反映最强烈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突出问题改起,受群众监督、让群众满意,使整改直达“神经末梢”,解决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突出念好“衣食住行、业教保医”八字经,从饮水、行路、用电、上学、环境卫生等关切民生的问题入手,边学边查边改,让群众切身感受新变化。

  市委召开常委会就立行立改工作作出重要部署,各地各单位对查找出来的问题分层分类确定立行立改项目,一个一个整改落实。大力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全民创业、社会管理创新、城市整理和绿化美化、建设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五大民生工程,着力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事,让群众得到立竿见影、吹糠见米的实惠。

  积极应对经济形势复杂局面,大力破解就业难问题,今年以来,全市实现新增城镇就业8.5万人,完成年度任务的113%;帮助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9万人,完成117%;城镇登记失业率2.46%,再创历史新低,全市就业局势保持稳定。

  就业扶持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市筹集就业专项资金3.9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07%,惠及33191人;发放失业保险金6514.49万元,惠及14345人。最低工资、社保待遇、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等标准进一步提高。

  在全省率先制定和实施综合性的住房保障管理制度,新一轮棚户区改造正式启动,全市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55316套(户),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83.94%。中心城区旧城改造工程全面启动,城市整理和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深入推进。

  在全省率先建成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初步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的食品供应链监管体系,食品药品质量平均抽样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建设全国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工作稳步推进。1至9月,全市财政民生支出205.5亿元,增长33.9%,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增支总额的68.3%。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为11026元、5269元,分别增长9.9%和13.9%。

   直面问题 破解经济社会发展的难题

  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服务重点项目、缓解企业“融资难”等立行立改“十大专项行动”,并在《湖北日报》、《三峡日报》等媒体上进行了公示。

  以“舌尖上的安全”、“问作风促有为”为主题,11个市直部门主要负责人受邀参加2期“电视问政”,现场回应群众关切,坦陈不足、主动承诺,确保认真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活动开展以来,市委教育实践办下发督办通知51份,督促有关市直单位整改落实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加快群众脱贫步伐,扎实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实施30个特困村脱贫攻坚行动和86个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30个贫困村精准扶贫深入实施,编制完成脱贫规划项目470个,启动实施项目270个,整合资金4.35亿元,投入资金1.76亿元。

  今年年初,我市出台《宜昌市特困村脱贫攻坚行动方案》,确定30个特困村作为脱贫攻坚行动对象,并且为每个特困村明确了一名市级联系领导和一个市直工作队,指导编制规划,并组织实施脱贫攻坚工作。

  为帮助特困村实现发展,市委市政府启动脱贫攻坚行动,组织企业、爱心人士和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攻坚战。此外,在争取上级资金支持的基础上,市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1500万元用于该项行动。

  同时,全市着力实施“415”工作模式,即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为30个特困村每村整合资金1000万元以上,帮助其解决道路、饮水、住房、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五大突出问题。力争经过两年的努力,使这些特困村的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民住房整体改观,产业发展道路清晰,公共服务和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升。

  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是当前制约中小微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市财政以深化财政改革为动力,有效运用财政资金引导、财政贴息、风险补偿、保费补贴和奖励等多种手段,发挥财政资金的“金融撬动”作用,催生出“四两拨千斤”的财政效应。截至9月底,我市已落实财政贴息等资金4359万元,引导带动金融机构为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379亿元。

  另外,宜昌还积极巩固“长安杯”创建成果,大力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广泛深入细致地梳理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全市共接访下访干部群众12357万人次,调处化解信访问题6800件次,平安宜昌建设取得新进步。

   建立机制 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如今,宜昌数万党员下基层、听民情、办实事,干群之间增进了感情,拉近了距离。“我为群众办件事”、“三微”服务、“帮你”工作室、“把支部会开在群众家”、“民情通”等一批叫响全国的服务品牌不断涌现。

  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全市上下进一步树立了强基固本、重视基层、服务群众的鲜明导向,提高了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按照10%比例倒排,对192个后进党组织开展集中整顿,选派“第一书记”148名,调整村(社区)党组织书记34名。

  全市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整体进入第二轮建设时期,截至目前,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超过4.8亿元,新建、改扩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796个,全市“五务合一”达标村(社区)达到98.2%。将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搬到“网上”,推广“网上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目前,全市网上用户达95万户,月点击量5万人次。

  全面落实乡镇(街道)干部“岗位在村(社区)、重在服务、责在连心”工作机制,把“我为群众办件事”作为重要抓手,在农村重点打造“幸福村落”、“三化四务”社会治理新体系、“一亮三创”和“民情通”等服务品牌。

  在社区重点打造党员“帮你”工作室、“三微”服务等服务品牌;在机关重点打造“百千万”等活动品牌;在基层党组织重点打造“把支部会开在群众家”、党代表联系服务群众等服务品牌。

  在城市管理网格化的基础上,宜昌将社区党支部向下延伸,把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做到社区向前发展一步,党的工作就跟进一步,实现党的组织在社区动态延伸、全面覆盖。

  在创建社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过程中,凝聚身边党员,成立了1500多个楼栋党小组、党员工作室、党员互助站等“微组织”,形成了一张覆盖社区1000多家机关、部队、企事业单位,9万余名党员的大网络,使全市党员将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延伸到了群众身边。这些“微组织”已经成为开展便民“微服务”、帮助群众实现“微心愿”的重要平台,“三微”工作法被视为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最生动的实践,受到中央党校调研组的高度赞扬。

  一件件实事好事的兴办,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在活动中得到了实惠、看到了变化,广大党员干部在活动中受到了教育,加深了与群众的感情,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记者王夙志)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