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新区建设三周年观察

21.03.2016  11:28

  长江奔腾,激荡中国梦。江出三峡,孕育宜昌城。

  历史机缘、时代呼唤、发展期盼,再度汇聚在峡江两岸。

  2013年3月21日,宜昌新区推进办挂牌成立,拉开了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大幕。

  220平方公里的新区,成为宜昌实现“大城梦”的新引擎:创新、挑战、机遇,成为省级战略宜昌实施的主战场。

  3年过去了,当初的规划和设想落实得怎样?宜昌新区如今啥模样?老百姓的感觉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走进新区。

  大音召唤,横空出世

  2013年春天,宜昌市点军区黄家棚村人黄华的命运出现转变。

  这一年,他丢掉锄头,在家门口当建筑工人。“这是我家的菜田。”他指着家门口围起来的工地介绍。

  土地被征收,农民变工人的他如今一个月能挣到四五千元,住进了新楼。“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这是诗人郭沫若眼中的宜昌。3年间,一大批像黄华一样身处宜昌郊区、山区的“郊区人”已悄然置身城内。

  这些变化的背后,是省委、省政府赋予宜昌的时代使命——

  2011年,省委、省政府举行“一主两副”宜昌现场办公会,宜昌作为全省“三个三分之一”的布局重任在肩。

  2012年6月,省十次党代会提出“支持宜昌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长江中上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世界水电旅游名城,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

  同年8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专题办公会,听取宜昌城市总规修编情况汇报,明确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一流标准、后现代理念,突出科学发展、绿色生态要求,加快建设又大又强、特优特美的大宜昌。

  宜昌,这座长江之畔的城市,历经了几次重大发展机遇。

  1978年,宜昌GDP仅有11.25亿元,1993年首破百亿大关。借葛洲坝工程,宜昌由滨江小城市发展成中等城市,实现第一次历史性跨越。

  1994年,三峡工程上马。2009年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时,宜昌GDP达到1272亿元。借三峡工程的推动,宜昌由中等城市迈向大城市,完成第二次历史性跨越。

  而今,放眼构建“中部崛起”,宜昌成为推进“一主两副”进程中的重要棋子——极目荆楚,武汉、宜昌、襄阳呈金三角结构,宜昌成为带动鄂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辐射力拉动力的必然。

  放眼全国,在长江中上游1000多公里范围里,只有重庆和武汉两座特大城市。汉渝之间,迫切需要一座现代化特大城市来带动。

  宜昌市规划局局长夏文翰称,“有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有城镇化推进,内生动力旺盛,外部驱动强劲,宜昌不想长大都不成。

  大智创新,初露芳容

  本月7日,武汉游客徐嘉玮从宜昌东站打的进城。“老厂区、老平房呢?”途经伍家岗区,他心里嘀咕。

  24岁的徐嘉玮第一次来宜昌是6年前,那时的印象是入城沿路一片破旧。而今,诸多新变化让他兴奋不已。

  蝶变的伍家岗,是宜昌“大城”的缩影。

  根据宜昌新区建设总体方案,宜昌新区近期规划面积22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105平方公里,生态保护用地115平方公里。依托现有建成区,实施渐进式拓展,以长江为轴,形成“一带、多廊、十片、多中心”的结构布局。

  宜昌新区推进办主任周青说,宜昌新区启动之初还受过争议:“狭长地带建新区,是否恰当?”“青山绿水的乡愁留得住吗?

  城市建设,规划引领。2013年,宜昌面向国际征集新区规划设计方案。经专家评审,荷兰阿卡迪斯公司获得方案设计第一名,并由该公司与武汉市规划院联合完成《宜昌新区概念规划及总体城市设计》方案。

  同年4月,省委、省政府在武汉召开专题会议,认为宜昌新区概念规划及总体城市设计展现国际视野、国家水平,通过该方案。

  后现代、国际范。秉照“绿色决定生死、市场决定取舍、民生决定目的”的“三维纲要”要求,创新理念自新区动建之初就被植入这片大地,也改变这座城市。

  新落成的宜昌市城市规划展览馆,如同五座山峰环抱。这个造型别致的银白色建筑中,人们穿越“时光隧道”,宜昌的过去和未来触手可及。规划展示图上,未来宜昌城酷似一只振翅高飞的蝴蝶。

  规划馆一侧,一处全钢构材料搭建的求索众创中心即将完工。在这里,冰冷的建筑被注入“智慧”元素:全钢构建筑让房子变得可移动、施工零扬尘、生态水体净化系统构建一座“水下森林”……

  市城投公司公建一部副经理刘爱华说,该项目更大的意义还在于,为未来城市发展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新路径。

  三年来,宜昌新区以一天一个亿的速度完成投资1000多亿元,签订2200多亿元合作协议,新修122公里道路和桥梁,20个城市新型功能性项目相继开门纳客,2.3万套高层安置楼房建成使用,66个现代服务业项目落地生根,13个生态项目逐步建成……“一年见成效、三年出形象”目标如期实现,宜昌新区初露芳容。

  大道至简,彰显担当

  18日下午,80岁的黄代耕坐在磨基山森林公园的长椅上和老伴聊天。这座由美国萨萨奇设计公司规划设计的开放式公园,依山傍江而建。

  老人感慨,3年前点军区桥边镇一场征地拆迁,自己离开了老屋,如今不仅有了2套房子,还有秀美公园安度晚年。

  拆迁、资金、环保……一个个伴随着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在宜昌新区建设过程中逐一化解。

  周青介绍说,与很多城市新区相比,宜昌新区自酝酿、出生就显出不同。一些新区就是设行政区,单独划片建设,宜昌新区不是。

  立足宜昌新区目标定位、功能特性,该市成立由市主要领导亲自挂帅的“领导小组”,灵活采用“推进办”的组织模式,加快形成高位领导决策、项目推进提速、强力高效推进的工作格局,确保新区建设关键节点、重大问题由市委、市政府高层直接推进解决。

  “推进办抓新区建设,拆迁、维稳、招商等其他事务仍按属地原则划为各区管理。”这一机制让推进办能专心做好新区建设,既不与各区政府争利,也不用分心处理其他社会事务。

  3年间,宜昌新区完成土地征迁7万多亩,新建6座公园,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超过14.2平方米。

  庞大的拆迁,让数以万计像黄代耕一样的居民开始短途迁徙。围绕“钱从哪里来、如何拆得快、怎么安置得好”三个关键环节,宜昌市创新征迁安置机制,探索“货币补偿、社区安居、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留地发展”五位一体的多元安置模式,保障了被征地居民合法权益。

  建设“大城”,钱从哪来?创新思路,市场投入!

  宜昌城市建设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王玺玮说,该市将土地储备、各类资产到特许经营、金融平台及壳资源注入融资平台,形成包括核心资本、中央政府中长期贷款、股权类资金、政策性银行等多种融资渠道。

  作为宜昌新城区建设最大的“甲方”,他们将创新、绿色的城市经营理念融入进新区每一件“艺术品”上。

  站在磨基山顶,万里长江在脚下奔腾,滔滔江面千帆竞发;眺望对岸,宜昌新城一览无余,一座现代化特大城市正在崛起。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