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粮食局管理促规范 创新增效益

14.03.2018  17:11

  近年来,宜昌市粮食局在加强地方政府储备管理过程中,积极争取地方政府重视和相关部门支持,实施规范管理与探索创新并重,全面落实计划规模,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强化全程跟踪管理,用足用活用好现有政策,取得了存储安全、管理规范、轮换搞活、效益提升的良好效果。

  突破资金瓶颈,推动新增计划落实。通过积极争取政府及相关部门支持,千方百计化解历史遗留问题,以政府名义出台规范管理办法,夷陵区在全省县市区级率先获得贷款支持后,今年又有宜都市、远安县等地相继落实政策性收购贷款,市直新增市级储备计划全部收储入库到位,其余部分县市在新增储备贷款尚未落实的情况下,攻坚克难,通过政府借款、企业自筹、代收代储垫付等多种形式,在2017年底已全部收储入库到位。目前正在研究采取多种办法措施,通过政府出面协调,拟与其它银行达成新增县级储备贷款协议,从根本上解决新增储备收储资金问题,夯实全面落实地方储备规模的坚实基础。

  建章立制严管,着力强化规范管理。在全面贯彻落实现行储备粮管理法规规定的基础上,制定《市级储备粮收购轮入验收管理流程指南》等规范文件,对储备粮管理的收储资格、质量标准、仓储条件、轮换出入库等相关问题做出了界限明晰的规定,有效强化对地方储备粮的规范管理。一是严格轮换计划。根据全市储备粮油战略布局,结合粮油市场行情和供需状况分批次下达储备粮轮换计划,在充分确保应急调控需要的前提下,结合市场行情,适时加快轮换节奏,提高轮换效益。二是严格质量监管。严格执行储备粮油出入库检验制度,在储备粮油完成轮入后和轮换出库前,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按程序对储备粮油进行抽样检测,及时掌握储备粮油质量状况,严禁不合格粮油流入市场。三是严格日常监管。严格实行储备粮油轮换周报制度,实时掌握储备粮油的轮换进度和轮换价格情况,对异常情况及时予以监测,并加强对储备企业的日常监管。四是严格重点检查。对地方储备粮管理政策执行情况明确清单,纳入重点检查内容,确保问题早发现、早纠正。

  探索模式创新,力促管理效益提升。结合宜昌粮食产区少销区多的产销特点,在确保保障地方储备应急调控功能发挥的前提下,积极探索模式创新,大力推进实施“四个结合”,促进地方储备就近收储、管好用活、对接经营、提升效益。一是与支持城市建设发展相结合,促进储备企业优化布局。通过大力实施粮库退城进郊,推进产区建库、就近收储,先后将花艳公司育溪分库、枝江大库搬迁工程选择建设在交通方便、粮源丰富的粮产区,既方便了广大农民售粮,又保证了储备轮入收购粮源、节约了收储成本,取得了明显成效。同时,结合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重组和推进仓储设施维修改造,选择企业实力强、仓房条件较好、管理较规范的收储库点相对集中存储管理,使储备存储布局得以优化,大大提升了存储管理效率和水平。二是与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相结合,推动储备企业做大做强。立足产区建立收储加存销一体的全产业链粮食经营企业,引导合理布局大米加工能力建设和技术改造,充分利用储备轮换来与企业加工经营实施有效对接,充分掌握储备轮换的市场主动权,做大储备企业规模,做长产业链条,做响产品品牌,做强企业实力,助力推动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在更好地满足群众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增强了政府粮食应急调控能力。三是推进山区委托产区代收代储与放心粮油配送相结合,着力提升应急保供能力。实行山区委托代收代储、粮权不变、资金保障、费用拨补、包干轮换的方式,既减轻了山区轮换亏损,又促进了储备规范管理;同时积极探讨将储备轮换的成品粮,运回山区用于放心粮油配送和应急供应保障,变原来的“两头在外”、买原粮卖原粮的传统模式为“产地收产地加山区销”的新型模式,做到了储备轮换与放心粮油配送的有机结合,取得产销双方双赢的良好效果,最大限度发挥了储备日常保供、急时应急的双重功能。四是与种粮农民生产和市场需求对接相结合,促进用活储备提升效益。超前谋划,研究储备品种、质量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消费需要,引导储备企业主动探索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粮大户进行深度合作,选择市场适销对路、品质较好的品种,大力发展订单种植,开展虾稻、鸭稻种植,签订种植及收购协议,形成较为紧密的利益连接体。据统计,2017年全市储备企业发展订单合作1.5万亩,提前掌握了大量优质粮源用于储备轮入,在轮换及加工过程中赢得了市场的主动权,促进了储备企业储备管理与生产经营的有机融合,提高了储备管理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