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深入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纪实

01.12.2015  11:34

   宜昌经验”开创棚改新局

   ———我市深入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纪实

  2014年以来,宜昌市累计实现棚改融资近337亿元,融资渠道之多、规模之大、资金到位率之高,位于全省市州第一;

  今年以来,城区已开工建设棚改安置房52514套,基本建成20261套,已分配6415套,城市“蜗居者”的安居梦想正逐渐变为现实;

  我市在全省率先打通商品房与安置房“两房”通道,城区棚改货币化安置率达80%……

  “抓好棚户区改造,就是抓民生,就是抓经济,就是抓发展。”湖北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为我市棚改确定了工作思路。宜昌,开启大手笔投入改造棚户区的征程,“造福百姓、促进发展”的棚改效应不断彰显提升。

  理念创新提升城市品味

  2012年,宜昌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正式上升为省级战略,2013年10月,宜昌新区掀起火热的建设热潮。与此同时,我市城区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及五年行动计划发布。今年,棚户区改造工作被列为市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一号议案,市委、市政府将今年确定为棚户大改年,宜昌棚改进入加速期。

  如何把棚户区改造与大城崛起的目标有机统一?既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又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两增两减、双轮驱动”成为我市棚改一以贯之的理念。我市立足老城实际,创新思路,践行增加棚户区基础设施和公共开放空间,减少棚户区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的“两增两减”改造理念。根据城区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2013-2020年),棚改实施后,城市建筑密度将从改造前的平均45%左右降低至30%左右,一批道路交通设施、商业服务设施、绿地与广场等随之新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城市功能都将更为完善。城市棚户区、城中村和现状相比增加公园绿地205.4公顷,大幅度增加城市开敞空间。

  “旧城改造与新区建设是驱动宜昌大城建设的两轮,两轮要同时发力,才能高速驱动。”今年8月,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旭明在城区棚户区改造工作推进会上强调。“双轮驱动”将旧城更新和新区建设同步实施,将老城区建筑体量和人口向新区疏解,新旧联动、两翼齐飞。

  今年,新区范围内,续建和新建安置房将达到44个,全部工程完工后可提供安置房近5万套。届时,部分老城区的棚户区居民,将在新区开启幸福生活,为新区建设聚集人气。

  摒弃“大拆大建”,着力“增减结合”、“新旧联动”,宜昌棚改清风扑面。

  民生为重算好两本账

  告别棚户区,入住新小区!

  11月28日,从西陵老城搬迁至九安城安置小区的居民刘福顺如往常一样,驾驶自家货车出门拉货做生意,作为首批入住的新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变化,他们最有发言权。“之前的房子破旧,配套设施几乎为零,现在赶上政策,住上了跟商品房一样品质的安置房,所以自己另外加钱换了套大的。”刘福顺说。

  对于多数城市,棚户区改造始终是块难啃的“硬骨头”,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民生账”算得不够细,所以老百姓不愿意配合。“棚改完成后,30余万棚户区居民‘出棚上楼’,人均居住面积将提高40%以上,真正让棚户居民从‘忧居’变‘宜居’。”市委常委、副市长毛传强给记者算起这样一笔民生账。不仅如此,通过改造,将整理出土地的20%、近3600亩用于建设老城区绿地、停车场等民生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

  民生账算得好,经济效益也随之显现出来。

  宜昌以丘陵地貌为主,土地是最保贵的资源,特别是相对成熟的旧城中心,如果不能让土地发挥最高效益,改善市民生活,就无法有效推动城市更快发展。根据《宜昌市城区棚户区改造专项规划(2013-2020年)》与棚改三年行动计划,我市计划完成九大片区8.13万户改造任务,总投入600亿元以上,可腾出发展空间1.8万亩,消化商品房400余万平米,可带动上下游产业实现产值3000亿元。

  正是将民生账、经济账结合起来一起算,宜昌的棚改工作成为了“可看、可学、可复制的‘宜昌经验’”。

  实干推动破解三大难题

  资金难、安置难、征收难,一度是横亘在棚改面前的“三大难题”。

  八方开渠引来资金“活水”。我市自去年以来就确立了“以政策性银行贷款为主、商业银行贷款并重,各级财政补助为补充,社会资本多元参与,债券融资等先行先试”的总体思路,由单一筹资向多元筹资探索,两年来共筹集棚改资金近337亿元。其中,累计争取国开行贷款159.95亿元,获得农发行城中村项目专项贷款46亿元,累计实现商业银行贷款30亿元,争取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中央补助资金20.97亿元,发行全省首支保障房私募债10亿元。中建三局、葛洲坝集团、均瑶集团、国贸集团等实力品牌企业积极参与棚改项目建设,投资额达70亿元。

  多元探索解安置之困。为了让老百姓尽快入住新房,我市在安置房项目建设上,采用“大标段、大企业、大包干”的“三大举措”,全面加速安置房建设,缩短实物安置周期。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工建设安置房52514套,基本建成20261套,已分配入住6415套,“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的“以房等人”安置格局已经形成。

  既要让棚改居民“早住楼”,更要让他们“住得好”。为此,在安置房选址上,我市牢固树立“五个舍得”的理念;在安置房设计上,力求做到市政设施‘大配套’与小区内部设施‘小配套’全覆盖。宜昌安置房建设质效同步,在建工程20%以上创建夷陵杯,5%以上争创楚天杯。

  棚改,群众利益诉求多元,探索与其相适应的多元安置迫在眉睫。今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行货币化安置,率先打通商品房、安置房通道,筹集商品房用于棚改安置,既大大缩短了棚改居民在外搭住时间,又活跃了房地产市场。截至目前,已有26家企业、31个商品房项目、4000余套房源入驻,共有千余户棚改居民与开发企业签订购房协议,城区棚改货币化安置率达80%。

  和谐征收破征迁困局。政策惠民,让群众拍手称赞。市征收办工作人员介绍,针对棚改居民,我市出台了货币化补偿上浮20%、异地安置奖励、公摊补助、保底补偿等系列惠民政策。今年进一步出台了“早搬重奖”的政策,奖励金额与签订征收协议的时点挂钩,首日签约奖金由0.6万元提高到1万元。同时,“以房等人”的安置格局让征迁户吃下“定心丸”,有力推动了征收。据统计,全市在建的安置房规模可以满足未来3年至5年的征收安置需求。

  今年以来,我市城区棚户区改造已签约7381户,近期启动的棚改项目首日签约率达 30%、首月签约率达90%,不断刷新棚改征收的“新速度”。(本报记者陈璐 本报通讯员谭勇)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