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全面深化改革与转型发展之惠民篇

08.01.2015  11:42

  峡江奔涌,民生不息。

  在宜昌,与“大城梦”同行的,还有“幸福梦”!

  三年来,市委、市政府用民生坐标定位,靠全域理念导航,以“小财政”支起“大民生”,让四百万民众共享发展成果、品尝发展甜头,呈现一幅全景式“民生画卷”。

  从扶贫攻坚到食品安全,从社会保障到教育医疗,从管理创新到全民创业……仔细盘点宜昌近年来的“民生清单”,可以留下深刻印象:民生大事件件直指百姓的最急、桩桩点到群众的心窝。

  从“民生支出增长33%”触摸宜昌的民生抱负

  民生大于天!用政府紧日子来换百姓好日子。这是宜昌不变的誓言。

  最新数据表明:2014年1至11月,宜昌财政民生支出256.2亿元,增长33%,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总额的70%;增支63.5亿元,占地方公共财政支出增支总额的71%。

  去年1月,宜昌精心筛选出30个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收入低下的特困行政村,将其纳入集中脱贫的重点对象,正式启动扶贫攻坚行动。合力解决道路、饮水、住房、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五大突出问题”,是此轮攻坚行动的工作重心。

  在脱贫攻坚行动中,宜昌突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实施“415”工作模式,即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为30个特困村每村整合资金1000万元以上。同时,为每个特困村明确一名市级联系领导,安排一个工作队指导编制、组织实施脱贫攻坚规划。并组织企业、爱心人士和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攻坚战。

  宜都市聂家河镇白家淌村,是30个重点扶贫攻坚村之一。“以前挑水要走一里多路,现在用水只要打开水龙头,既干净卫生,又方便省力。”说起家里的变化,三组村民乐绪春笑得合不拢嘴。

  目前,该村已新建水窖105口,基本实现安全用水全覆盖。硬化道路19公里,4个村民小组修通了水泥路。大车难进、农产品难出的历史,也正在被改写。为帮助农民发家致富,林业部门送来红叶石楠、灯笼楠等2万株苗木,免费发放给村民,并给予技术指导。据了解,道路硬化、安全饮水、危房改造、产业发展等17个扶贫项目都将在该村陆续实施,项目概算投资1300万元。

  宜都白家淌村的变迁,只是宜昌专项扶贫攻坚的一个剪影。同时,武陵山、秦巴山片区扶贫工作全面加速推进。今年,宜昌将有4.5万特困群众摘掉贫困帽,迈向新生活。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自国家启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以来,宜昌建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10238处,累计完成投资7.83亿元,解决170多万人的饮水问题。2014年,宜昌新解决农村饮水安全26万人,完成清洁能源入户工程2.5万户,建设末级渠系650公里,除险加固中小型水库41座。

  从捍卫“舌尖上的安全”感受宜昌的为民情怀

  天地之间,莫贵于人。

  面对食品安全隐患对人民健康的威胁,宜昌响亮地提出:通过3年努力,力争建成全国食品安全控制领域最全、水平最高、效果最好的最佳食品安全放心城市。

  为捍卫市民“舌尖上的安全”,宜昌出手尤其“大方”。相关数据显示,地方财政在创建工作上总投入已达1.99亿元。

  在全省率先推出食品安全电子追溯系统,着力构建从农产品生产、加工到市场流通的完整的食品供应链条,构建从风险控制和事前管理、日常监管和重典治乱到执法协作和应急处置的完整的监管链条。

  为民先要富民。宜昌全面落实中央、省各项富民惠民政策,不断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力争让居民收入“跑赢”GDP。

  岁末年初,在西陵区窑湾乡大树湾村“晓庆农庄”,老板娘晏家珍正不停地招呼涌来的游客。伴随城市发展,她家投资10多万元发展农家乐。而今,家里年收入已接近30万元。

  尽管忙碌,晏家珍却是满脸的惬意。

  去年,宜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万元。

  审视全省各地,已呈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态势。如何体现宜昌作为、宜昌追求和宜昌贡献?为此,宜昌着力实施“全民创业工程”,推动民生大改善。

  两年前,宜昌召开发展市场主体促进全民创业专题工作会,动员全市要加快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努力打造创业型城市,夯实现代化特大城市的产业基础。

  在全民创业大旗的引领下,市直各部门咬定目标,大胆突破。工商部门放宽主体出资等多项条件,简化手续和程序;文化部门放宽审批底线,增加连锁网吧审批;农业部门联合出台家庭农场认定及注册办法,新兴业态蓬勃发展……

  宜昌围绕“小进规”、“小进限”、“个转企”等重点,对民营经济高看一眼、扶持一把、网开一面,主体创业激情竞相迸发。“政府主导、工商牵头、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全新的发展局面在宜昌正式形成。

  到去年11月,宜昌发展市场主体总量达到55.6万家,总量仅次于武汉,位居全省第二,日均诞生市场主体246户。

  从“城乡新景无边”感受宜昌的民生作为

  新常态下,宜昌着力保基本、补短板、兜底线,2014年民生答卷不俗:

  社保扩面达14万人次,新农合参合率99.8%;建成城市养老服务中心201个,建设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650个;成功争取棚户区改造及保障房补助专项贷款127亿元,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5万套,改造农村危房1.1万户;成为全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整体通过国家验收的唯一地级市……

  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的标杆,宜昌去年积极推动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全程化服务“一本三化”体系向农村延伸,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网格化管理全覆盖。目前,全市城乡共建立网格1.1万个,其中农村网格9035个,搭建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建立农村人口基础信息库和农户基础信息库。

  而在2013年,宜昌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的最高奖项——“长安杯”。同时,被授予“2009——2012年度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这是宜昌连续三次获此称号。这些标志着宜昌实现了从平安到长安的历史跨越。

  然而,“长安杯”于宜昌,并非简单的“船到码头车到站”。全力打造平安宜昌“升级版”,率先建成平安中国的示范区,成为全国社会建设的典范,成为宜昌的又一追求。

  改善民生无止境,无边风景时时新。

  顺应民众呼吸洁净空气、喝干净水等要求,宜昌对环境污染问题零容忍,重拳治污、重典治霾。编制完成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出台大气污染防治等20多个管理规定,关闭城区美联电力、安能热电公司燃煤电厂及太平洋热电部分燃煤机组,淘汰黄标车25635辆,在主城区推行“全面禁鞭”。

  在农村,宜昌新增干线光纤1614公里,彻底解决181个未通光纤的行政村,在全省率先实现农村光纤“村村通”。构筑惠民服务平台,普遍推行农资集体采购和安全溯源,可承接70项政府行政公共服务。“现在的宜昌人,真正是生活有了奔头、人生有了盼头!”聊起全新生活,伍家岗区大公桥社区居民陈德明久久不能释怀。(本报记者 郑广华)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