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党政代表团赴上海自贸区考察综述﹙中﹚

14.10.2014  10:21

  百闻不如一见。

  10月10日上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黄楚平,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旭明率领我市党政代表团,来到举世瞩目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自贸区),走进外高桥国际酒类展示交易中心和自贸区管委会进行考察。

  上海自贸区成立于2013年9月29日,已创造性地运行一周年。今年4月,我市提出在全省率先学习对接自贸区。过去的一年,自贸区核心成果有哪些?宜昌还能够学什么?代表团成员抢抓时机,实地详细了解、当面虚心请教。

  新入驻企业12643家,21项制度在全国复制推广,30多项创新制度正在评估……上海自贸区交出沉甸甸的“周年答卷

  上海基隆路9号,自贸区管委会大楼,改革创新的“首脑”。

  走进大门,“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三行大字赫然在目。36名政务中心的值班人员,正在紧张地工作。

  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政府设立在上海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属中国自由贸易区范畴。该试验区于2013年8月22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9月29日上午10时正式挂牌开张。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由上海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组成,即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核心)、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

  运行一年来,自贸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交给的历史使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块大试验田,要播下良种,精心耕作,精心管护,期待有好收成,并且把培育良种的经验推广开来”,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答卷。“截至目前,上海自贸区有28万从业人员,现有入驻企业2万多家,有60%以上是外资企业。”上海自贸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兆杰告诉记者,截至当天新入驻企业12643家,大大超出这28平方公里20年累积设立企业的总数,其中外资1784家,占14%。

  9月18日,李克强总理考察上海自贸区时,称其为新一轮改革开放“领跑者”和“新标杆”。

  ——“负面清单”成为改革最大亮点。今年6月,2014版负面清单问世,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由190条减少到139条,开放度进一步提高。

  ——对接国际规则的金融创新最为企业特别是海外企业关注。目前,国家“一行三会”已出台51条金融创新举措,基本形成了“一线放开”和“二线严格管理”的宏观审慎的金融框架制度和监管模式。

  ——创新创业活力倍增。自贸区一年新设内资企业超过1万户,私营企业约占70%,拥有35岁以下股东的近4900家。

  ——21项制度在全国复制推广,还有30多项创新制度正在评估中。

  看上海,思宜昌。立足全国改革创新的高地,代表团成员感慨甚多。

  没有任何优惠政策,四个制度创新,一个扩大开放领域……自贸区制度创新掂出“中国试验”分量

  “中国”、“试验”,加在上海自贸区前的这两个关键词,深深吸引着海内外的目光。

  10月9日下午,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在会见我市党政代表团时,特别介绍了自贸区的建设情况。

  “自贸区的改革没有优惠政策,和过去所有的开发区都不一样。”韩正说,自贸区是以制度创新来促进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政府的自我革命。自贸区是为国家而试,要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为国家而试”初见成效。“上海自贸区的核心是制度创新,主要体现在‘四个制度创新’和‘一个扩大开放领域’。”座谈会上,李兆杰等自贸区管委会领导介绍。

  四个制度创新是指投资领域、贸易监管领域、金融领域、事中事后监管的制度创新。投资领域的制度创新,核心体现对外商投资的进入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境外投资取消审批实行备案管理、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三个方面。“负面清单是告诉你,要么是不能进入这个区域的事项,要么是可以进入但要走审批流程的事项,这是负面清单中的核心内容。”李兆杰强调,自贸区的负面清单是主动开放的、以我为主的负面清单。他表示,今年的负面清单由190项减少到139项,缩减了26.8%,争取在2015年再缩减一部分内容。

  对于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李兆杰说,核心要点是三个,即把注册资本实缴制改为认缴制,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改企业工商年检为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先照后证”国家工商总局计划年内在全国推开,其他两项已在全国推广。

  记者了解到,贸易监管领域的制度创新,一是创新了原来海关特殊监管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区内自由”的监管模式,其核心是把原来海关要求的“先报关后入区”的流程改为“先入区后报关”。二是试点把货物进行状态的分类管理,便于企业在自贸区里实行对外贸易一体化运作。三是先行实施国际贸易的“单一窗口”制。李兆杰说,总体来看,自贸区内企业运作的物流时间缩短了3到4天。目前为止,自贸区所推行的23项海关监管创新措施在全国开始运作,还有一部分创新措施在长江沿线口岸复制推广。

  “由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监管转变,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制度安排。”李兆杰告诉记者,主要是建立安全审查制度、反垄断审查制度、信息共享和综合执法制度、社会信用体系、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以及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制度。

  提及扩大开放,李兆杰说,今年6月,自贸区提出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31条措施,包括服务业领域14条、制造业领域14条、基础设施领域3条,开放措施扩大到54条。“推进改革创新,要在国家法治框架下进行。每出台一项重大改革措施,涉及到法律法规和规章的,首先要调整法律法规和规章。”这是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的参与者,对“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的切身体会。

  六大制度改革,五大学习对接,四项先行合作……宜昌以务实创新精神借智“长江龙头

  瞄准全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科学发展的先行者,借智“长江龙头”,学习对接上海自贸区,指导自身改革发展实践,宜昌铿锵作答。

  宜昌与上海发展的基础、阶段、水平等虽不在同一层次上,但上海自贸区的改革探索具有重要示范意义,宜昌认为值得借鉴,力争率先在全省先行先试,倒逼全市全面深化改革工作。

  今年4月22日至24日,宜昌按照市委主要领导的指示,组织市直相关部门和“四大平台”、猇亭区等单位负责人赴自贸区学习考察。随后,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部署学习对接自贸区工作。

  按照意见勾画的“路线图”,宜昌明确要以投资准入、市场主体准入、行政审批、社会征信、综合执法及行业监管制度“六大创新”为改革主线,先行先试,重点突破,着力打造新的制度优势和环境优势。

  考察过程中,黄楚平强调,要以勇于创新、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务实精神,加快推进从思想认识、理念标准、制度创新、能力素质、发展成效上进行“五个对接”,真正把上海自贸区建设中可复制、可推广“真经”取到手、学到位。

  良好的制度设计离不开好的对接平台。宜昌还提出落实区域对接、通道对接、招商对接、服务对接“四大对接合作”。区域对接方面,宜昌高新区、宜昌新区、三峡旅游新区、三峡枢纽港区先行先试。

  目前,学习对接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记者在宜昌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大厅看到,宽敞明亮的大厅里,电子滚动屏上播放着办事流程,等候座椅、复印机、自助查询机等一应俱全。“原有91项审批事项,已精简47%,办理环节减少48%,审批时限缩短74%。”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说。

  马旭明介绍,以审批制度改革为例,我市经过先后7次“减负瘦身”,市级行政审批已由2003年的1340项,锐减到目前的72项,仅为过去的5%。

  但推进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实际问题。考察中的座谈会上,宜昌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杨美仁,三峡枢纽港区常务副主任、市交通局长马宏彥等代表团成员,一口气请教了6大问题。取得“真经”的急迫心情、务实精神,尽显其中。

  改革创新永无止境,学习对接永无止境,宜昌正阔步前进在借智“长江龙头”的大道上。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