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十种模式打赢精准扶贫决胜战

06.07.2015  15:34

   十种模式打赢精准扶贫决胜战

   ——宜昌市扶贫攻坚纪实

  在长江两岸,在大山深处,一场新时代的歼灭战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虽没有革命时期的枪林弹雨,但有着为穷苦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相同目标,有着同样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的苦干实干和鱼水情深。

  宜昌地处鄂西丘陵,境内层峦叠嶂,曾经作为“最后的国门”,抵挡了来自日军的侵略,如今这峻谷深壑却成了拘囿乡亲们共奔小康的屏障。为了让每一位老少边穷的老乡不落伍不掉队,宜昌市委、市政府对全市农村摸底调查,锁定30个基础设施差、产业落后的特困村,进行极贫重扶。以此为突破口,10种精准扶贫模式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贫瘠的土地上开出希望的花朵,愁苦的脸上幸福的笑容正次第绽放,13万老乡逐步摆脱了贫困的昔日,跟上了共同奔小康的步伐。

   极贫重扶“415”模式开启主力围剿

  下山只有一条小道,村民出门还须打除草剂才有路;遇到天旱,吃水要到几公里以外去取水……点军区桥边镇上峰尖村是我市筛选的30个特困村之一,2014年,我市在30个特困村探索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为每个村整合资金1000万元以上,帮助解决交通、饮水、住房、产业发展和公共服务五大突出问题,即“415”工作模式。这种模式让上峰尖村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全长7.8公里的松上公路使村民们出行便捷了;1100立方米蓄水池使乡亲们再也不用担心没水吃了;还引进了湖北三峡缘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胎菊种植,村民们有了新的增收渠道。

  极贫重扶“415”模式的推进,为积贫积弱的特困村补钙健骨,让社会的关爱以及各种资源汩汩流入扼住老乡幸福的“最后一公里”。一年多来,全市投入资金2.8亿元,实施项目465个,新建产业基地3.3万亩;新修、维修、硬化公路636公里;解决安全饮水2.6万人;完成危房和土坯房改造 2500户,14个村提前完成了1000万元投入目标,1095个特困户得到精准帮扶。

   1119”整村推进模式让贫困村换了新颜

  石柱村是秭归县唯一的少数民族村,是省级重点贫困村。过去,“石柱路不通,藏在大山中;想要走出来,须练脚板功;男人娶媳难,女儿嫁外冲”。如今,石柱村面貌焕然一新,山寨变成风景寨,成为特困村脱贫攻坚的一张靓丽名片。脱胎换骨的转变得益于秭归县“1119”扶贫工作机制。

  “1119”就是1个队长单位、1名县级领导、1个企业和9个县直单位,通过这种集团式帮扶,让有限的扶贫资金、企业资源、政策配套在特困村聚集发力,使每名县级领导、各个县直部门和乡镇都担上了扶贫的责任。通过推行“1119”模式,秭归县38个贫困村新发展柑橘等特色产业3.5万亩;新修、改造、硬化公路340公里,解决了1.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形成了泄滩乡棋盘岭村等27个特色鲜明、功能配套、规模适度的扶贫搬迁安置小区。

   村企(社)对接直补到户模式培育做大村级主导产业

  7月3日,五峰仁和坪镇枫香坪村52岁的村民彭亮先正忙着给红花玉兰修剪枝条。今年,他家共种植了7亩红花玉兰,预计年收入可突破3万元。彭亮先曾经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2012年初,在五峰红花玉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他尝试种植红花玉兰。“合作社不仅免费提供种子、肥料和技术,还每亩补助500元……”现如今他成了当地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

  据了解,通过村社共建,到今年6月底,合作社在仁和坪镇14个村发展红花玉兰6000亩,带动1140户贫困户走上了致富路。

  村企(社)对接直补到户模式,鼓励龙头企业和贫困村对接,引导扶贫合作社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办法,重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种植、养殖产业。同时通过专项扶贫奖金“一卡通”直补到户的方式,“输血”农户发展产业,逐渐培养起其自身的“造血”功能。截至目前,全市已有430多家龙头企业(合作社)将生产基地放到贫困乡村,6470户贫困农户直接受益。

   小集中搬迁扶贫模式让山区贫困户彻底告别穷窝

  朝阳村是远安县出名的边远贫困村,不仅交通不便,且境内山地居多,为较复杂的风化岩、石灰岩地质结构,缺水比较严重,生产条件恶劣。就地解决村民的交通、饮水及产业发展问题,成本大,难度大,“小集中式”搬迁扶贫的思路有效化解了这种山区贫困村的帮扶难题。

  在坚持充分发挥农户主体作用的基础上,该村将乌龟堡作为集中搬迁示范点,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总建造成本控制在搬迁农户能够接受的范围内。同时,统一建设产业发展基地,设计了“150”养猪模式一处和10万袋食用菌产业基地。这样既可为搬迁户提供基础配套设施较好的生活环境,也解决了农户的生产发展的后顾之忧。

  目前,全市山区县农村规划建设“小集中式”扶贫搬迁居民点120个,4000多农户在乔迁新居中,实现了生活质量的飞跃提升。

   三九春暖扶贫模式聚社会合力扶资扶智

  “自从养了鸡子,心底踏实多哒,脱贫致富就指望它们哒!政协委员确实给我们办了件大好事!”远安河口乡朝阳村村民胡先州所说的这些能够带领他走上道路的生态土鸡,是政协委员别平在调研对口帮扶的贫困村过程中,为10位特困户“因地制宜”制订的帮扶规划之一。2014年初,市政协启动实施了由30位有实力的政协委员为主体的“春暖”助推扶贫行动,精准帮扶贫困户实现有安全的住房、有干净的饮用水、有床、有被、有衣、有粮、有肉、有电视、有电话的“九有”目标。委员们迅速按照方案部署,实地调研贫困情况,不少委员们发挥自身优势,结合调研的贫困农户特点,手把手引导贫困村、户真正自强自立。据市扶贫办统计,一年多来,市政协委员共走访困难群众 1458人,精准帮扶373户、856人,提供就业岗位1100余个,涌现出了别平委员“小集中安置+香菇产业”、闫友平委员“住房+提供就业岗位”、李建平委员“助学+发展黑猪养殖”等帮扶典型。

   产业扶贫“八到户”模式为每个贫困户找到金饭碗

  “在农村,一个家庭有一个明白人,参与发展一个产业,就能脱贫致富。”黄家堑村党支部书记向正国告诉记者。

  兴山县经过摸底,有8870户农户没有当家产业。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三年消灭产业空白村组户的目标,多管齐下“八到户”力推产业“精准扶”:着眼山区特点,规划覆盖到户;强化统筹整合,政策扶持到户;突破发展瓶颈,设施配套到户;联动县乡村组,干部帮扶到户;优先培育支点,技能培训到户;完善发展模式,龙头网络到户;破解融资难题,信贷支持到户;拓展增收渠道,电商连接到户。

  截至目前,兴山县已消除产业空白户5238户。新增产业面积4万亩,40个空白组和5500多户空白户确立了当家产业。

   农村公租房安置模式兜底特困户居有其屋

  7月初,宜都市红花套镇大溪村四组村民邹熔正在和家人装修镇里为他们新建的公租房。一想到自己马上就要离开居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搬进宽敞明亮的新建公租房,邹熔就高兴得合不拢嘴。

  大溪村是省级贫困村,不少村民都住在土坯房里,有很大的安全隐患。红花套镇针对偏远山区贫困农户启动了集中搬迁安置工程,为该村贫困农户建设零租金的公租房。建房资金全部由镇里承担,村民不用负担一分钱。产权归村集体所有。

  截至目前,大溪村新建公租房34套,其中已有24户贫困村民搬进了新家。

  据了解,除了大溪村,远安朝阳村、点军花栗树村、兴山两河口村也规划建设了农民公租房项目,为没有能力改善住房的特困群众提供基本的住房保障。

   扶贫贷金融到户模式为贫困创业者化解资金难题

  刘怀金是长阳郑家榜村村民,几年前在外打零工维持家用,考虑到家中还有80岁的母亲需照料,想回乡创业,又缺乏启动资金。针对像刘怀金这样有劳动能力,致富愿望强的贫困户,长阳郑家榜村组织成立了扶贫互助社,每人交200至500元的互助金,就可以贷到5000元以内的互助贷款。手续简便,随时可贷。利用这一资金支持,刘怀金发展起林下养殖,今年预计出栏10000只。

  据悉,在郑家榜村,87%的贫困户加入了村扶贫互助社,为78户贫困农户解决了35万元的小额资金需求。

  2014年,为了解决5000元以上的资金需求,村里与邮储银行签署了扶贫贷,可在邮储银行申请到10万元以下贷款,进一步升级了互助金模式,提高了农户的资金使用规模。这种互助社+银行扶贫贷的金融模式有效化解了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贫困群众创业遇到资金瓶颈。目前,全市共设立财政补偿基金1300万元,通过杠杆效应,银行发放扶贫贷资金超过3000万元。

   阳光超市模式为特困群众配齐生活必需品

  今年元旦,作为首批阳光超市资助对象,胡明付领取到了家庭生活必备“八大件”,他高兴地告诉记者:“感谢各级党委政府,不仅帮我解决了住房问题,还为我配齐生活‘八大件’。

  胡明付的老母亲双目失明,妻子智障,读一年级的儿子因早产身体不好,经济压力让他不堪重负。乔迁新居后,由于家境贫困,屋子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

  针对像胡明付这样的特困群众,远安每个乡镇都先后建起了“阳光超市”进行基本生活必备品供其所需。在全县范围开展8个品种必备生活品(餐桌、木椅、床、棉被、衣柜、电视机、电扇、电饭煲)的调查摸底工作,按照申请——评估——评议——审核——公示的程序确定受助对象和受助需求,并对每名受助对象建立信息档案。每年开展一次集中捐赠,募集扶贫资金。然后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集中配送到“阳光超市”。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已累计募集资金506万元,为5000户家庭送去了生活必需品。

   汇聚爱心网络助学模式让每个贫困孩子共享阳光雨露

  刘发英,长阳一位乡村女教师,从2005年起以“英子姐姐”的名字开始在网上发起募捐助学,成功地将手有余钱、时间有限、额度有限的社会爱心人士凝聚到一起,开创了网络募捐助学的扶贫新模式。“英子姐姐”网络助学平台将受助者与捐助者联接起来,实现“一对一”的爱心帮扶;公开透明的管理流程深受捐助者信任,凝聚了国内外爱心力量,不仅遍及国内,而且还有外国人和不少在海外的华人华侨,覆盖了包括美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在内的五大洲十个国家和地区。1700多名爱心网友,募资1062万元,圆了2300多名贫困孩子的求学梦,防止了贫困地区贫穷的代际遗传。

  本报记者 翟雪莲 陈曦王莹 李鹏飞 田东明 本报通讯员 陈卫卫 陈勇

(编辑:刘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