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公共文化建设发展2014年驶入快车道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宜昌市委、市政府按照“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总要求,把公共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惠民工程来抓,探索新思路,找准突破口,推出了一系列新举措,形成公共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
大手笔:制定公共文化发展蓝图
2014年4月,市政府通过了《宜昌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4-2016年)》,成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行动纲领。同时,也标志着宜昌提前全面启动了争创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规划中提出了“一网五化,城乡共进”的建设思路,也就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市县乡村户“五级”网络,实现设施标准化、产品大众化、服务社会化、队伍多元化、机制长效化,形成“城乡一体,整体推进”的格局。在设施方面,将新建宜昌博物馆、宜昌音乐厅、宜昌奥体中心等一批大型文化场馆;在服务能力建设方面,将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完善免费开放服务形式,保障特殊群众文化权益;在文化队伍方面,将培育壮大专业、业余和志愿者三支队伍;在机制方面,将建立完善公共文化建设运行管理机制、文化产品多元供给机制、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和绩效考核奖励机制,等等。预计3年内,市县两级财政共需要投入约70亿。
大参与:开展万人文化需求调查
2014年初,市文化局组织了全市万人文化需求大调查。参与调查的有工人、农民、企事业单位职工、机关干部、学生和自由职业者等,共收回调查问卷近1.2万份。问卷从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文化生活的需求度、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文化信息的知晓度、文化队伍的认知度等方面展开,是对宜昌公共文化建设发展问题的一次全面检查疏理。调查中的数据,如,对群众月均文化生活时间的调查表明,有53.97%的群众在30小时以内,31.56%在30至60小时之间,10.82%在60至90小时之间,3.64%在90小时以上,等等,这些都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宜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状况。调查中,还有不少市民提出真切合理的意见与建议,如,有的基层群众提出要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广场建设,配置设施设备,方便群众开展体育健身、歌舞娱乐活动。通过对这些调查数据加以分析,形成的《宜昌市民文化需求调查研究报告》,为政府决策与有关文化政策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大动作:启动特色文化社区建设
2014年5月,全市启动了特色文化社区、特色文化村创建工作。力争用3年时间,由政府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把全市一半以上的社区、村落建设成为特色文化社区(村),全面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特色文化社区(村)建设以“文化惠民,彰显特色”为目标,以完善社区(村)文化设施、展示社区(村)文化特色、激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为重点,强调充分调动整合社会资源与力量。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社区文化主题设计、文化景观建设、文化宣传与群众文化活动等,制定了一系列的建设标准。这项活动自启动以来,各基层创建积极性很高,创建思路异彩纷呈,充分激发了基层群众的文化创造热情。
大网络:深化数字文化应用服务
早在2010年,宜昌就在全省率先建成数字图书馆,通过采取多种有效的推广形式,如,每年在“两会”期间走进会场,为代表、委员发放数字阅读卡,每年为一些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用户发放数字阅读卡等,访问量不断提高,数字图书馆建设初见成效。2014年,宜昌将进一步加强数字文化建设,重点实施手机图书馆、文化通数字服务平台、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等,并将加强地方资源建设,预计建成后全市数字文化资源总量将突破50TB,形成10个以上专题资源库。未来几年,将开发新的数字资源应用服务平台,以深化数字文化服务功能,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数字文化体验。此外,宜昌还将在全市推行图书馆总分馆制,实现图书借阅一卡通。将建立由24小时街区图书馆、社区电子图书借阅机与流动图书服务相结合的现代公共图书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