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信息惠民:大数据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11月11日,宜昌市点军区朱市街社区网格员石玉环,刚登录“社区E通”,就在“出生核查”栏目中收到信息:居民熊学艳在医院生下男婴。石玉环立即到熊学艳家核实信息,为新生儿办理医保、户口等相关手续。
11月10日,夷陵路社区网格员王婷在“社区E通”上收到一条指令说,居民周远贵需办理老年优待证,她当即从系统中调出老人的信息,提交到办证系统,5天后就将老年证送到周远贵手中。“我没有申请呀,你们咋都帮我办啦?”收到证件的老人惊叹不已。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湖北考察时提出,要着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不断取得新进展。高科技时代,信息化给市民带来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实惠,宜昌成为“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后,探索的步子坚实而劲道。
今年8月,宜昌成为全国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一幅信息惠民蓝图就此展开。
宜昌市政府随之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相关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投入不低于2亿元;三峡云计算中心综合集成人口、法人、房屋和城市部件数据库,汇集全市基本信息。
在宜昌,身份证号像一根“红线”,将居民的人口基本信息、公安户籍信息、车驾信息、社保信息、卫生计生信息等全部串联,形成了以常住人口生命周期、流动人口居住周期为主线的完整信息链。
依托庞大数据库实现的政务专业信息共享,系统自动提供孕检、婴儿出生、老年保障等信息提示,相关部门结合各自职能主动跟进服务,一套“全生命周期”的“推送”式信息服务,主动出现在宜昌市民的生活中。
2013年9月,宜昌市正式运行老年优待证代办系统,该系统自动生成年龄达到60岁的老年人信息,并通过“社区E通”下发至网格员,网格员收到办证提示后,主动上门免费办证,证件资料全部由数据库自动生成,至今已免费办证28575张。
机制之变:从“信息孤岛”到共享大数据
长久以来,政府各部门信息面临多头采集、标准不一、交换共享难等问题,而信息惠民的效果,正取决于能否打破信息壁垒形成大数据。
2011年,中科曙光公司与中船重工七一〇研究所、湖北广电网络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投资建立了计算能力达16万亿次,存储能力达496T的三峡云计算中心。自2007年起,宜昌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招标、统一监理、统一验收、统一资金拨付,在进一步完善全市人口、法人、房屋、城市部件四大基础信息系统基础上,将34个部门112个应用系统统一部署在云计算平台,实现基础信息无缝对接,目前总存量超过48T、17.6亿条。
为保持大数据及时更新,宜昌市各部门的业务系统数据与云计算中心的数据库实时交换,每日交换数据量近100万条,网格员也每日巡查,不间断更新基础信息。
去年5月,潜逃4年的重庆奉节抢劫犯罪嫌疑人邓某友,刚暂住到宜昌市李家湖路8号,网格员就将入户采集的信息录入了“社区E通”,信息同步自动交换到警综平台,系统对比后发现此人是逃犯,迅速将信息推送给公安部门,该逃犯被迅速抓获。
观念之变:从管理转向服务
以机制之变推动服务之变,形成“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背后折射出政府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观念转变。
宜昌市把网格作为信息采集的基本单元,在城区和县市城关镇以300户为标准划分2049个网格,在农村以小组为基础划分8951个网格,全市被划分成11000个网格,“一格”配“一员”,实现城乡网格全覆盖。也正是依托这些网格员,宜昌打通了群众服务“最后一公里”。
除了网格员的贴身服务,宜昌政务信息化覆盖率已达95%,而政务信息化提升了政府办事效率,节约大量人力,政府各部门近三成人力得以下沉社区,服务基层。
2012年,宜昌市司法局实施“法务网格工程”,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干部、律师、公证员按照定点定人和递补互助方式走进社区网格,提供法律服务;宜昌市公安局打造“家门口派出所”,为每间社区警务室配备1名至2名民警,将变更姓名、办理暂住证等11项事务延伸至社区警务室,并实现全市社区(村)全覆盖。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