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链条不能丧失心中的敬畏
11月16日晚,山东寿光龙源食品有限公司发生火灾,造成18人死亡。日前,火灾过程被媒体还原,企业的生产环境也随之曝光,整个场景触目惊心。
据报道,火灾发生的车间内,人员异常密集,物品散乱各处,车间顶部就是极度易燃物,也不见有效消防措施。火灾来临的一刻,整个车间几乎瞬间成为一个燃烧物,疏散、撤离的过程到底是怎样的画面,不忍想象。即便没有灾难发生,嘈杂、肮脏、拥挤的环境,也感受不到一个劳作者的尊严。
龙源食品公司不算特例,甚至多位工人坦言,该公司的安全生产观念“算是不错的”。此前吉林宝源丰大火、昆山中荣大火的阴影并未远去,而它们也曾暴露相似的生产场景,同样的触目惊心,并且也不能算特例。工厂火灾,夺去一个个宝贵的生命,也一次次呈现出企业内部不为人知、不忍直视的劳作画面,每一个细节,渗透着污浊甚至阴冷的气息。
对企业而言,安全责任像一个额外的成本,能躲则躲。据报道,涉事厂房属于违建,没有经过土地规划和消防审查;公安、消防曾提出整改意见,企业也不曾执行。企业内部的生产环境,安排设置之粗陋,表达着极尽所能服务于生产的状态,自然更加顾不上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身处其中,到底感触到何等滋味。
事故的背后,监管者们继续用各种口吻强调痛定思痛的感触。企业一定会追责、惩治,手段一定强硬。日常监管,无良企业还有很多,死角、漏洞太多,问题依然泥沙俱下,顾首不能顾尾,遗憾、无奈的叹息同样凝重。对于一些监管部门来说,责任变成一套工序,各守其职,就能理直气壮。只要风险、隐患不能从人类世界消除干净,监管是无过错可言的。发生了灾难,无一例外痛感企业狡猾,要下重手,但这样的企业如何得以生存,龙源公司拒不整改为何仍旧继续生产了下去,这仿佛不会是一个疑问。
灾难的一次次发生,警钟一次次响起,但真正进入灾难的具体场景和细节之中,又很难看到过什么自责、愧疚。警钟敲响,换回了制度的一次次加码,技术手段滚雪球式增涨,煤矿事故带来“领导下矿”,公交爆炸引发安全锤反思,工厂火灾后人们关注疏散通道,预防措施从个个层面包围了社会,却看不到发自内心的责任感受变得有多么强烈。
从企业生产环境的污浊画面中,就已预见到安全意识变成了空气,至多是一个不必要的成本。监管不到位,这样的企业总有蒙混的信心,这些以底层工人、密集生产为依托的生产模式,就总是极尽所能规避安全监管,规避之用心良苦,甚至要主动剔除剩下的一点“人之常情”。监管者面前,企业无良甚至无耻,从而背负了所有的罪名,而监管链条上找不到失责的依据。监管体制的问题都承认,但体制没有责任人,出了事故,没有监管者需要站出来承担罪责。
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已经没有谁有能力自我防范所有的危险,日常出行,方方面面,各个角落,都要依赖着严谨细致的安全链条,否则我们寸步难行。这样的安全链条,本该体现为人与人相互之间的安全照应,但很多时候变成一些企业的尔虞我诈,变成监管责任的条块分割,安全变成敲打的警钟,响亮却粗笨,里面丧失了人心的敬畏。(肖畅)
(见习编辑 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