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报头条报道:守好这块大“奶酪”——黄石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探索观察
农村新报讯
记者柯冬林 方桐 通讯员王迪 程建
农村集体“三资”(资金、资产、资源)是村民共同的“奶酪”,管理得好,村里得发展,农民得实惠;管理不好,极易滋生苍蝇式腐败,引发社会矛盾,损害群众利益,损害党与政府形象。
当前,随着我国农村进入“零税赋”时代,农村综合改革步步深入,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已经到了攻坚期。今年8月底,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民政厅联合印发了《湖北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对农村集体“三资”民主管理作了明确的规定。办法出台后,在全省广大农村引起广泛反响,黄石市率先在全省进行村级“三资”管理试点,成效显著。近日,省财政厅农村处与本报前往该市调研,寻找农村集体 “三资”管理的破冰之道。
80%信访件的背后
最近,阳新县黄颡口镇周堡村村民尹某和潘某闹得很不愉快,起因是他们都认为自己拥有村里一处鱼池的承包权。
事发后,黄颡口镇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委员会调查发现,这起矛盾源于村委会“一女两嫁”,村里先后将村集体所有的将军山月鱼池发包给尹某和潘某,两边收钱却未入账。对这桩明显违规的合同纠纷,镇里责成村里迅速进行纠正。
无独有偶,上月,省纪委监察厅督促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等有关部门开展了损害农民利益问题专项检查,共查处村集体“三资”管理混乱问题28个,并通报了其中的17个问题,50名基层党员干部受到严肃查处。翻开其中案件,大量涉及村干部违规开支招待费、白条入账、低价私自转包集体农地等问题。
记者在大冶市、阳新县采访中发现,村集体山林、四荒地被“贱租”甚至“贱卖”,挪用惠农补贴,收支不入账、公物私用私占等问题并非偶发。
该市纪委统计,2013年,黄石市2000多件信访案件中,1600多件涉及乡镇村干部,重点是村级“三资”监管问题引发的上访。堵漏必须抓源,市委书记周先旺决定,将农村集体“三资”监管问题作为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的专项整治内容之一,由市财政局牵头组织专项整治和督查,共查处案件117件。
“这只是冰山的一角。”一位业内人士称,湖北在合村之后,仍有2.6万个村,村级“三资”涉及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处置主要由村干部负责,但是村干部三年一选,三年一换,他们又不是行政干部,监管村官行为十分不易。
黄石市财政局党委书记林传望介绍,为了探索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管,事实上,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省财政、农业等部头就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先后推出了“村账站管”、村级资金财务双代理、村级零招待制等等。但是,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工商资本下乡,农村集体资产不断升值,农村过去沿袭下来的传统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滞后。
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已刻不容缓,如何强化,省财政厅、农业厅、民政厅在总结了多年的经验后,开出了良方。今年8月底,三个厅联合印发了《湖北省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法》,对农村集体“三资”民主管理、集体资金管理、集体资产管理、集体资源管理、违规行为处理等作了明确的规定。
“抓住了农村管理的牛鼻子。”省财政厅农村处处长彭章华介绍称,随着农村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过去闲置的资源如今成了香饽饽,很多人想着法子去咬一口;有的地方,因村级办公经费不足、村干部工资低,也想打集体“三资”的主意。而相比之下,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及时补位,监管存在“短板”。该办法的出台,使得农村集体“三资”监管该管哪些、怎么管好、管不好怎么办等问题有规可循,有法可依。
办法出台后,省委常委、纪委书记侯长安专门对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工作作出重要批示,要求相关部门对管理办法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培训,并组织力量逐县、逐乡、逐村加以规范,切实落实管理措施,减少基层问题。
一毛六与升值5倍
不摸不知道,一摸吓一跳;不试不知道,一试乐得跳!用这两句话形容黄石市财政局局长姜笑山的心情颇为贴切,在市委市政府的主导下,黄石市率先在全省对农村 “三资”管理进行试点,仅在还地桥与黄颡口两个镇小试牛刀,就收到很大成效-----新增农地6522亩,通过阳光拍卖,村集体山林、水面、四荒地等资源价格增涨了7成以上,最多的增值了5倍。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我们有个村的集体山林承包价,每亩每年租金只有一毛六。”阳新县黄颡口镇党委书记黄勇给记者一份该镇的农村集体“三资”情况汇总表。
记者翻开汇总表看到,大到资源、资产、资金总额,小到每一处资产资源的状况、每一笔债务债权的来由,皆一清二楚。全镇已经完成了农村集体 “三资”清查工作,净增资产价值1657437元;新增资源4922亩……“有了这本账,我们可以给农民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租金一毛六的山林位于黄颡口镇周堡村,一共有100亩,合同签了三十年。
“村里亏大了!”黄勇无奈地说。
大冶市还地桥镇也不甘落后。镇长李杰介绍,全镇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工作也基本完成,部分信息已经放到镇政府网“三资”监管信息栏中,便于外地客商与本地农民查阅。
自9月以来,两镇全力以赴,摸清各自家底,为破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难题打下坚实基础。“‘三资’清查搞得好,把村里闲置、浪费和被挪用的资源都清了出来。”黄颡口镇上严村村支书熊远乾深有感触地说,村里的电脑、电视一直被原村支书放在自家用,这次清理发现了,村里名正言顺地收了回来。
通过“三资”清理,还发现了一批“勤俭持村”的好经验。还地桥镇土库村是个相对贫困的村子,清理发现,该村不欠一分钱外债。说起其中的秘诀,村支书吴正全就一句话:挣不来钱少花。村里修路,只包工,村里买料;到镇上开会办事,别的村租车,土库村骑摩托去。省下的钱干嘛?还债,短短几年,村里几十万元的欠债,慢慢就还完了。
摸清家底,更要规范管理。
阳新县财政局局长费力介绍,该县修订完善了37项制度,如,要求一村明确一名财政专管员,统一印制“村级财务公示公告”,实行村级集体收支预决算、报账、签审、票据代开、零接待费等。
大冶市成立了国有(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帮助各村盘活现有资产、资源,并将农村集体产权交易交由乡镇(街)产权交易中心进行,确保保值增值。
“今年,罗桥街办“三资”监管服务中心对双港村红砖厂经营权采取竞价租赁,最后以21.8万元成交,比上轮承包费翻了一倍多。”大冶市财政局农村局局长黄仕奇说,目前,该市有400多个村级项目进入交易中心公开交易,净增农村集体经济收入300多万元,节约支出1000多万元。
破冰之路尚漫长
还地桥镇位居全省“十强”,黄颡口镇经济发展滞后,尽管在一强一弱两个镇的试点工作中首战告捷,但接下来的破冰之路仍然十分漫长。摸清家底之后,第一个问题就是对原来那些由几名村干部灰箱操作、暗箱操作的大量不公平合同如何处理?对此,从市到县到镇里的干部都觉得头痛。
“全所共有5位记账员,每人平均要记7个村的账,这几年,村里发展快,项目建设多。记账员每天除了记账还是记账,很少有精力去管理村级账务。”还地桥镇财政所负责人称。并且,记账员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自己监管自己,你说怎么管得好!?”
黄颡口镇也面临着财政所人员吃紧的问题,但相比而言,村里办公经费不足、拖欠村干部工资的问题更加突出。
“上头给村里的转移支付太少,村干部每年工资只有1万元左右,就这点工资还发不全,目前全镇签发村干部工资47万多元。”黄颡口镇镇长石顺发说,没有钱,村干部肯定会打集体“三资”的主意,防都防不住。
“除了对村转移经费不足,惠农资金发放工作量大,成本高,效益低也要想办法解决。”林传望说,2012年,大冶市种粮补贴亩均83元,人均75元;阳新县亩均92元,人均109元,对大多数农户增收已经作用不大,但发放补贴的成本惊人,发放一年的粮食补贴,一个村管员要用60个工作日,一个乡镇为此支出3万元,直补成本约占直补资金10%。
“既然是试点,除了出经验,更要发现问题。”调研中,彭章华一再要求基层要实事求是。为了从源头上斩断村干部向集体资产伸出黑手,阳新县决定挤出4500万元资金,解决全县347个村运转经费不足和村干部工资拖欠问题,平均每个村将补助12万多元。明年将先在黄颡口镇试点,随后向全县铺开。
为了让乡镇财政记账员归位,大冶市准备在乡镇探索代理记账制,由市、镇里拿出资金,从社会上聘请会计人员,负责记录村里的账,彻底解决财政人员只是埋头记账,无暇管账及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