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人玩笑话8岁孩子离家出走 你的“好玩”正伤害孩子
“你长得一点都不像你爸爸妈妈,你是捡来的。”“你看妈妈生了弟弟以后,根本不想要你了。”“这么小气的伢,长大肯定是个吝啬鬼。”这是许多人小时候经历过的场景:被大人撩逗或是“善意地”挑拨。最近,武汉市武东医院接待了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竟是由一句玩笑话引起。有的大人们仍不以为意地说:撩孩子是喜欢的表现,孩子哪有那么脆弱?我们小时候都被开过这个玩笑。
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祝平燕教授认为反复强调虚假的事实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和阴影,尤其对于幼儿园至初中之间的少年儿童可能会有负面影响,而童年阴影还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幸福。
邻居一句玩笑话,孩子离家出走
小明家住青山,是武汉市武东医院精神科苏邹医生朋友的小孩,今年初突然离家出走,最终还是找回来了。心有余悸的父母总觉得孩子怪怪的,国庆假期第一天,终于找到苏邹医生对小明进行心理辅导。
小明的父母在他刚出生时就离婚了,在8岁的小明记忆中就只有妈妈。妈妈工作忙,常常累得回家懒得搭理小明,但她对儿子要求又非常严格,小明在学校里调皮或是考试成绩不好,回家后免不了受到“体罚”。寒假后开学不久,淘气的小明在小区里和几个同学疯打,追着一个孩子到了角落里。小区一个大妈买菜路过,说了一句:“你又不是你妈亲生的,外面捡回来的一个伢,还这狠。”小明皱起眉头,记在心里了。联想到妈妈对自己的各种“不好”,他越来越怀疑自己的身世。反正这次考试又不好,回家也是骂,小明在肯德基坐着睡着了,半夜12点被父母找到了。这时小明才第一次见到“爸爸”,他大哭起来。
童年挨过打,长大坚决不嫁“凤凰男”
32岁的小秦至今未嫁,她的择偶标准很独特:再优秀的“凤凰男”都不在考虑范围内。
小秦从小到大的印象是,家里被七姑八姨搅得一团糟。父亲出生在贵州农村,考上湖北大学,毕业后留在武汉。他们住的房子是外婆留下的,平时三天两头有父亲老家亲戚来,妈妈得管他们吃住。那时家里主要收入靠妈妈做会计工作,加上会精打细算才勉强支撑,可父亲还经常发脾气,觉得亏待了他的亲人。外婆气愤不过,常常对小秦念叨的是:“你今后千万不能找个乡下的。”
在一次父母吵架时,小秦终于憋不住大声喊出来:“叫你们家乡人都滚!”父亲愤怒地一巴掌向女儿扇去,打得7岁的女儿一个趔趄。外婆那句“不能找乡下人”的话从此烙在小秦心里。
同事大大咧咧,小孩要做亲子鉴定
小兆是江岸区某小学教师,热情开朗人缘也好,老公在黄石工作,一周回来一次。小兆的女儿才5岁,在离她上班的学校不远的一个地方上幼儿园。有时到了接孩子的时间,她还在忙学生的事。同事小刘的儿子也在那家幼儿园,经常两个孩子一起接。
小刘接了孩子后,有时也会给他们一起买点吃的,或是带他们去学跆拳道。小女孩很喜欢刘叔叔,经常缠着小刘讲故事做游戏。上周末,另一个同事在幼儿园门口碰到他们三人,两个小家伙正在为一本小书拉扯。小刘对儿子说:“你是哥哥,让妹妹先看好不好?”同事逗孩子们:“哟,这姑娘倒像是亲生的。”回到家,小丫头问妈妈:“怎么知道是不是亲生呀?”小兆随口回答:“现在医学很发达,亲子鉴定可以知道。”女儿的一句话吓了小兆一跳:“别人说我是刘叔叔亲生的,你带我去做亲子鉴定吧。”
逗孩子也要讲分寸
大人为了所谓的“好玩”,伤害了多少孩子?看看下面这些情形是否让你觉得熟悉?
【情景1】:妈妈让孩子叫客人“姐姐”,客人一定要孩子叫“奶奶”,孩子不知所措。
【情景2】:街上遇见一阿姨,阿姨逗孩子说“把你的超人送给阿姨吧”,吓得孩子躲起来。妈妈连忙解围,说孩子“真是个小气鬼,长大了也没有出息。”
湖北省中医院心理科汤慧明教授说,平时撩孩子、和孩子开玩笑也要有分寸,有些玩笑话对孩子和大人都会带来伤害。比如:
1. 你是爸爸妈妈捡回来的。
2. 把你送给别人,好吗?
3. 小胖子,你是个小猪投胎吧?
4. 你儿子长得这秀气,像个姑娘伢。
5. 姑娘真喜欢打扮,是个小妖精。
6. 你妈妈跟那个叔叔跑了,快去看看。
7. 这个孩子人来疯,从小就不正经。
8. 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9. 做不完作业,不许吃饭、不许睡觉。
“玩笑”反复强化会造成伤害
武东医院心理医生苏邹说,不是孩子脆弱,是他们不够成熟,也许大人一句玩笑话,就足以给孩子留下很深的印象。有些东西在他没有判断力时,成人是不能反复强化的。所以不要开习以为常的玩笑,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有的是二胎,有的敏感,有的是单亲……尤其是表面没有争辩反驳的孩子,你根本不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无意的玩笑话也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
戏弄会使孩子缺乏安全感
武东医院苏邹医生总结,戏弄孩子会给孩子成长带来不良影响:使孩子缺乏安全感,孩子变得不信任成人,把戏话当真,孩子可能会习惯取悦别人等。
无论是谁,如果他们在戏弄孩子时,父母一定要及时阻止,不要因为碍于面子保持沉默或者跟着笑,甚至帮腔伤害,当孩子受到这类伤害时,父母一定要站出来保护孩子的安全感和对世界的信任感。父母要理解孩子的内心感受,跟孩子站在同一阵线,礼貌告诉对方,孩子不喜欢这样的行为,并且要鼓励孩子勇敢说“不”。更重要的是,父母自己不要成为孩子的戏弄者。孩子并不是什么玩物、动物或玩具,他们也需要被平等地对待和尊重。
(编辑:丁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