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大讨论】读书四问之五

25.04.2017  20:45

学海无涯书做舟

理学院   方瑛

学校正如火如荼开展以“读书四问”为具体内容的学风建设大讨论,旨在引导学生从学习目标、学习动力、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四个方面进行自我剖析,宣传、营造良好学风。这里,结合多年的教学工作经历、个人学习经验以及班导师工作感悟,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想法。

为何读、为谁读”,一般而言,我们平常意义上的读书有三类:

第一类是为职业而读书,为仕途而读书,这种类型占了全国读书人的绝大部分,甚至于能够这样做好已经是不错的了,然而如果总停留在这个境界,读书很快就会被商业化。

第二类是为生活而读书,为修身养性、增加修养而读书,兴趣使然,当然这也是每个人都应追求的境界。

第三类则是为生命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而读书,这类人物的典型代表当然就是周恩来、邓小平,他们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又比如中国航天人,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而努力学习,以国家、以大家为中心,这无疑是一种伟大的精神。

在这个浮躁的年代,高学历可能带来不了高收益,然而“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读书从来都不是为了眼前的功利目的,而是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这种改变是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它影响了你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你的谈吐表达,让你遇见了一个更好的自己。读书本身需要耐得住寂寞、放得下欲望、舍得了享乐,同时去发现和体验一种全乐趣,遗憾的是在快乐的猪和勤奋的思考者之间,很多人选择了前者。

作为班导师在学生班会上谈的最多的事情就是鼓励同学们在课余时间走出宿舍,到图书馆去、到操场上去,读书、学习、健身,把时间用在有利于自身提高、发展的事情上。常言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不见,毕业前最为痛苦、忙碌的人往往就是那些在网络、游戏、视频娱乐中流连忘返时间最多的人。

读书学习是一项终身的事业,“如果不终身学习,你们将不会取得很高的成就。光靠已有的知识,你们在生活中走不了多远。离开这里以后,你们还得继续学习,这样才能在生活中走得更远。”——查理·芒格(2007年,南加州大学毕业典礼演讲),在此与大家共勉。

读什么、怎么读”,感觉这是两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曾经在网上试着搜索过一些推荐书目,映入眼帘的大多是诸如《论语》《周易》《道德经》等内容,个人感觉并不很适合我等普通的理工科从业者。作为学校的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无疑是首要的,这是今后安身立命之本,然后以此为中心逐步扩大阅读范围,寻找自己的兴趣所在——古今中外文学名著、人物传记、诗词歌赋等等。人的兴趣千差万别,除了在校学习期间以及工作业务关系,读一些必读的书外,再读书,就多是读自己喜欢的,否则是没有办法强求并且也不可能长期坚持的。说到这里,倒是想起多年前英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毛姆在一本名叫《书与你》的小册子中告诉我们的:任何一本书,即使全世界的读者都说它好,你觉得读不下去,仍可放下。

通过广泛的阅读,看到自身学识的浅薄,认识未知世界的广博,将所知学以致用,对多元的文化与知识保持尊重和敬畏,我想这才是读书的真正意义所在。

我们应该怎样读书呢?作为是一个随性的人,个人比较老派的做法是:平时工作的闲暇时间看看小说或者人物传记一类比较容易进入情境的书籍,到了寒暑假较长的时间段则可以比较系统地看一些与工作、专业相关的文章和书籍。不建议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的做法,当然有实力的囤书爱好者除外。

此外对于年轻人而言还有一些更需要关注的问题,这个就是知识结构的搭建。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除了书籍还有各种社交平台、新闻资讯客户端等,但这些渠道所提供的信息和知识往往是碎片化的,要从纷繁的信息中,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框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从这个角度来说无论你我都需要摸索前行。

最后我想说的是,我们应该多一些超脱与平和,少一些急功近利,将读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习惯。一项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即使将纸质书与电子书相加国人的人均阅读量尚不足8本,很难想象,一个不爱读书学习的民族如何拥有文明和智慧,如何发展、前进。正如前国家总理温家宝所说的那样:“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