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风建设大讨论】读书四问之一

12.04.2017  22:34

【编者按】近期,我校学工部在全校展开学风建设大讨论,依托“读书四问”(为何读、为谁读、读什么、怎么读),组织广大师生从学习目的、学习动力、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自我剖析,希望通过大讨论诊断学风问题,培育优良学风,自觉践行“诚悦学习、诚信考试、诚实实践”的“三诚”主题实践。目前,许多学院已开展多形式、多层面的学风大讨论,校、院各级领导也纷纷深入学院班级参与其中。校园网和校报将开辟【学风建设大讨论】专栏,刊登优秀稿件。欢迎全校师生联系单位实际,畅所欲言、献计献策,来稿请投: [email protected] ,胡老师收     。

读书四问

计算机学院辅导员     于姗姗

    从小就爱读书,虽不如古之学者有言,“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却也将精神食粮提升到与饱腹之物同等重要的地位。

    近期学校学院正大力开展“学风建设大讨论”,其根基就在于“读书四问”,此处谈些不太成熟的想法,仅作抛砖引玉之用。

为何读、为谁读

    有人提出,以上两者都是读书的目的,将其放在一起考虑为佳,我心戚戚。

    有些同学会说,读书是为了让自己拓展视野,具备更强的能力;是为了赚更多的钱,让父母不再吃苦受累,过上好日子。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自古又有“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之说,更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孝道着眼,从家文化入手,是非常接地气的回答。

    我的读书目的,也是基于此。

    一是不做无趣之人,明是非、知荣辱、勇担当,成为更好的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

    二是回报知己之人,感恩父母、老师和朋友,不辜负他们的嘱托,能够拥有足够的力量和强大的内心,去照料身边的人,去更加从容的生活。

    三是始终记得,小学课本里,少年周恩来见证帝国主义的欺凌时,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也成为我一直以来的方向——读书,是为国家之富强,为民族之振兴。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融合,我们或许才能真正明白自己的获得感。即使我的存在不过沧海一粟,我也愿意尽我微薄之力去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哪怕只是产生些微的影响,或许是某些有温度的文字,或许是某次些许温暖的谈话,这都是我生命中的小确幸。

读什么

感觉关于读什么,我院熊教授的总结已经非常全面,一读专业知识,二读政治理论,三读人文修养。正是“以学益智,以学修身,以学增才”。

我的个人反思有二:

    一是不要太过纠结广度和深度的取舍,而要努力达至平衡,并且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略有调整,也就是跟自己的人生规划结合起来。因而,时间管理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不要跟自己找任何借口,要用“钉钉子”的精神去读书。

    二是没有经历就没有发言权,同样,没有了解一个专业领域,甚至都没完整读过一本该领域的书籍时,请务必保持谦卑的心态。读书与做人一样,可以用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来质疑和批判,但绝对不允许自我为是,不去学习,何谈懂得。

    说来惭愧,纯文科出身的我,理工类的接触较少,即使来到计算机学院,还是没能完整的读完一本《啊哈C》,之后还要多多学习和请教。

    不过读书越多,越会觉得,无论文理,总会有神奇的殊途同归之感:于是好的理论物理学家可以成为诗人,而好的文学评论家把解答数学难题作为消遣;而条条大路,似乎都能归于哲学。

怎么读

    怎么读,可能分为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培养读书习惯,二是读书方法。

    作为懒人,对于第一个问题似乎不太有发言权。假期里一天可以读五六本书,废寝忘食,读到喜欢的小说简直停不下来;平时工作忙起来,则每晚都是倦倦的,即使书放在枕头旁,也可能一个学期碰都不碰。不过还是会有些小Tip来分享。

    最有效的还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方式,设置奖励机制,也就是阮老师所讲的“成功来源于信心”,我们要为自己不断设立小目标,比如说,达到多少本书,就再给自己买几本喜欢的书,或者奖励自己一些喜欢的物事。

    二是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将大家的督促和自我督促相结合。比如说,我每学期开设公选课,也是为了多读书,虽然不能说每节课都有创新,起码希望每节课都能带来一些新的推荐,或者温故而知新的感悟。

    三是在不同场合,我会选择读不同的书。比如专业点的论文、书籍会放在上午或下午的黄金时间,睡前喜欢读散文、小说,旅行时喜欢带游记、诗歌,心情焦虑不太读得下去时会选择绘本或漫画,诸如此类。

    至于读书的方法,我没有太多的摘抄习惯,虽然私以为做笔记是非常好的读书方式,毕竟“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还是有些懒散了。不过对于真正喜欢的书,我会一遍遍来读,依旧以《红楼梦》为例,在我的中学时代,都读了不止十遍;而《牛虻》,更是我一直以来的枕边书。

    我也喜欢送书、借书,以及淘旧书,老话说“书非借不能读”,借书的时限性于我确实有激励作用,而那些旧书或他人书籍上的批注,则更是让我有身临其境的对话之感。

读书四问”是学风讨论之发端,就像身而为人,总在不断追寻活着的意义和方式一般;作为学生,目前最主要的生活就是“读书”,将思考付诸实践,将学习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