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烛”教师关注度持续升温 网友为解“后继无人”支招

16.04.2015  13:04

  荆楚网消息(记者 徐芳 湖北日报记者崔逾瑜、李玉麟)连日来,荆楚网和湖北日报关于保康大山深处教学点“孤烛”报道持续升温。央视《面对面》将于下周赴保康,采访深山里的“孤烛”教师们;浙江卫视《中国梦想秀》、辽宁卫视等均同荆楚网记者取得联系,希望跟进报道;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等上百家媒体转载。

  网络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东湖论坛上,网友“天剑绝刀”说,现在偏远农村教学点不是招不招得到人的问题,而是保不保得住的问题。农村老师不能要求他有多高的学历,只要是本村人、呆得住、责任心强,不让学校消失就不错了。网友“天马1984”表示,作为曾经的资教生,深深体验过山里学校就一两个老师,放学孩子一走,学校空了,心也空落落的,见不到同龄人,成家都困难。

  荆楚网网络评论员就此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建立长效机制、改善教学条件、争取支教队伍等,让贫困地区的教育既“稳定有序”又“充满活力”。

  艾丹(湖北日报评论理论中心 记者):如何留住老师?拷问的是大山,需要思考的却是整个社会。让每个孩子不论城乡都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是教育公平的应有之义。可是现在,经济越发达的地方,教育资源越丰富,越能吸引更多优秀老师。贫困地区担心老师后继无人,二三线城市担心好老师东南飞,这本质上是一个问题。教育公共资源的均等化,最终还是要靠缩小城乡差距来实现。

  易国祥:解决教学点师资问题,要改变思路,不能要求来者一定是“扎根型”教师。要知道,在贵州支教的徐本禹,也回到母校读研,但那里仍然有后继者。公开给予基层教师以发展空间,也许是激发他们献身基层教育的最重要动力,也必将吸引更多年轻人到教学点定期服务,轮流教学。

  蔡练: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立足本地区,做好基本功。要让本地的孩子不仅想到“走出去”也能考虑“留下来”,留下来发展地方特色经济,摆脱教育现状,提高本地师资力量。再辅以支教大学生,让贫困地区的教育既“稳定有序”又“充满活力”。

  余祖欣: 要真正使“孤烛”教师后续有人,首当其冲就是解决好教育体制问题,一直以来我们的焦点都放在解决钱、解决楼、解决人等问题上,却忽略了其背后的“总管”,若体制不变,依然“能应付则应付”,贫困地区所需的教学资源就始终难以补充。教育体制要改,就是要把“贫富差距”从“教育战线”上逐步缩短,解决实际问题,教育方兴、少年有望。

  孙家留:愿做“孤烛”老师的接班人,坚守是前提。“孤烛”老师独自清贫执教山村,坚守一份使命,大山深处教育条件艰苦,坚守是“孤烛”老师的精神动力,没有坚守,心灵的支撑早就坍塌。同样如此,志愿深入山区甘做“烛光人”,接棒“孤烛”老师的使命,一定要有坚守精神,没有坚守,只能崩溃,若无坚守之心,莫接“孤烛”之棒。

  北楚:无论如何,社会发展和教育转型之痛,绝不能让孤岛上的老师和孩子们独自承担。所以,行动还应该更多一点,更快一些,譬如,改善偏远山区基础条件,提高基层教师待遇、开展志愿支教活动等。这是致敬过去的教育苦痛,也是为了孩子们的明天,更是为了共同的未来!

 

(责任编辑:连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