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精准扶贫新路径探秘
精准扶贫,如何确保真正脱贫?
在孝昌县,一个由民间组织——香港嘉里集团郭氏基金会主导的扶贫项目已持续5年。他们从卫生、教育、产业、环境资源四个切口入手,以提高人的素质、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为核心,效果显现,为扶贫模式开启一扇全新的窗口。
9月中旬,我们先后走访孝昌的三个村,探寻这一精准扶贫新路径的魅力。
示范户“一带五”,当年20%收入资助贫困户
桥湾村:像办企业一样扶贫
小悟乡桥湾村,280户1200多人,山多地少,过去村民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
2010年,郭氏基金会孝昌基地进村全面摸底后,找到了“穷根”:没有产业,缺乏技术;野生药材多,几位村民的中药材生意做得不错,但销路不畅。
基金会带着卢华东等3位中药材收购大户外出参观,还请来专家讲课,建议他们组建合作社,壮大自己,同时带动更多的贫困户脱贫。
卢华东回忆:“以前,我们5个人都做药材,互相杀价,恶性竞争,效益越来越低,抗风险能力很弱。”去外地“开眼界”后,5人一拍即合,成立老龙泉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合作社将贫困户“托”起来。家里没劳动力但有山场的,就用土地入股;没有土地又没钱但身体好的,可以到合作社打工,同样有股份。
贫困户卢耀如,2012年以70亩荒山入股加入合作社,种上了红栀子。“一年土地流转收入2万多,在合作社打工有2万多的收入。土地每年三分之一的收益算我的,还参加合作社分红。”目前,已有126户加入了合作社。
建起合作社后,基金会重点扶持示范户,一扶不少于3年,为示范户做基地、建大棚。但有2个硬性规定:一是每个示范户必须带动5户发展产业,其中必须有一户是贫困户;示范户当年须拿20%收入资助这家贫困户。二是基金会资助的示范户项目,示范户至少要出全部资金的10%。截至目前,基金会已扶持了30户示范户。
从最初的中药材,合作社渐渐向苗木种植、油茶、白木耳、养蜂等进军。
去年,示范户卢文斌在基金会帮助下建起银耳大棚,栽培1万棒银耳,一下子带动16户村民栽培8万多棒。
今年,基金会又盯上了漫山的野花。卢仁浩、卢仁伟等4户被扶持做养蜂示范户。他们每人带5户,一共带动了20户。“合作社+示范户×5户”模式,让村里贫困户由2010年的100多户减至48户。
传播知识教育村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田山村距桥湾村不远,同在小悟乡。
一条水泥路蜿蜒至各家小楼前,门前路面,整洁干净,路边红叶石楠、金边黄杨、桂花、银杏葱茏茂盛,家家户户柴火整齐地码在门前一侧,一条干净的水渠穿村而过。
村里的保洁员、家住87号的刘仕辉大爷说,以前可不是这样。“出门都是垃圾,污水横流,猪粪、牛粪到处是。各家各户门前都竖有一座茅厕,进去没法下脚。”
环境差,村里患病的多,更重要的是村民懒散。“开个会,人都薅不拢。”村支书卢凤林说。
“从改变习惯、提高村民素质入手。”基金会孝昌基地主任助理舒欢介绍。
改善硬件,让村民看到希望。建起一座漂亮的公厕,拆掉所有茅厕;修膳通组入户水泥路;建起一条800多米长的排水渠;完成饮水工程。
力铸软件,促村民自立自强。从宣讲健康常识、卫生知识开始,引导村民树立讲卫生、爱健康意识。
卢凤林的爱人秦志英,热心肠、嗓门大,被基金会挑选为宣讲员。她接受基金会培训后,回村宣传卫生常识。
为调动村民听讲积极性,基金会购回小礼品,来听讲座或回答问题正确的,都有奖。讲环境卫生,发个垃圾桶,讲低盐饮食,发一套小量勺。
养猪大户卢玉山,过去总将猪粪直接排到沟里,村民意见很大。听了几次讲座后,他主动建了个沼气池,沼气做饭、点灯,沼液还田。
2013年起,宣讲范围拓展到家庭理财、植树造林、种植养殖常识等。“根本不用上门请,大家都争着来听。”宣讲员卢义俊说。
村部宣传栏张贴着醒目的“文明卫生村三字经”:“柴和草,要码好,汇和沟,勤疏浚。旧电池,农药瓶,随手扔,害子孙。禽和畜,粪便脏,易染病,莫散养。”乡亲们说,现在,路上发现一片纸,大家都会自觉捡起来。
硬件改“面子”,村容村貌变美;“面子”推动改“根子”,村民精神焕发,干事创业劲头高涨。近年来,村里开发金银花基地150亩,茶园面积由5年前的50余亩扩展到现在的280亩,新开发核桃基地50亩,荒山上栽下上万棵杉树。
小悟乡乡长舒胜华说,田山村曾长期在全乡排名摆尾,现在跻身前五位。村里特困户由2010年的54户降至8户。
装杀虫灯,铺滴灌网,发展生态农业
高岗村:为产业提质“加把柴”
“养女不嫁高岗汉,十年就有九年旱。”这是10年前,人们对王店镇高岗村的印象。
如今,全村95%的村民住上了楼房,种植养殖大户20多位。仅高岗村二组,不到60户的湾子,小轿车就有近30辆。
村支书胡五清担任村干部16年,先后带领乡亲们成立建筑队、建材公司,带动一批贫困户致富。曾是村里最穷的陈国明,已建起两栋房,主动将低保指标让给别人。
郭氏基金会“星火燎原”项目,在村干部、村教师、村医中遴选“爱心带头人”,带动更多贫困人群脱贫致富。5年前,胡五清被评为“爱心带头人”后,基金会帮助他打造“爱心基地”:办起“道德讲堂”,全面实施面源污染治理,改造村管网,户户实现雨污分离。
2010年,村里流转来300亩土地建起冬枣基地,由村民胡小东等4人承包。“每亩纯利5000元以上,比之前打工强多了。”胡小东笑着说。
村民日子慢慢好起来了,基金会又有更深远的想法。
“给你们装上杀虫灯,不打农药。”去年5月,基金会跟胡小东商量,搞生态农业。
胡小东开始没当回事。不曾想,两个月后,杀虫灯就安好了。“每天早上打开一看,满满一盒子虫。”
今年,基金会又找上门来了。“枣树遇到天旱怎么办?”胡小东说,只能搞潜水泵。基金会又送他一份“大礼”——建起喷灌系统。
“我们希望在高岗建成一个可复制的生态农业范本,让农民朋友认识到农产品安全的重要性。”郭氏基金会孝昌基地主任兰惠民说。
24岁的盛运熊是养猪大户,年出栏800头。“我有个简单的沉淀池,基金会觉得雨污分离不达标。他们正在帮我设计新系统,今后沼液可以循环利用到冬枣林。”
村部一角,武大研究生刘俊杰正在实验室里忙碌。“我们研究配方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以减少土壤中的氮磷排放。”
这个项目,也是基金会请来的。“改变施肥方法后,不仅更环保,水稻亩产还提高350公斤左右。”胡五清说。(孙国平 梁晓莹 通讯员 黄俊元 陆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