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一个破解“三农”难题的好样板

16.11.2015  10:35

  孝感作为一个农业大市,也是我省地级市中唯一的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近年来城乡一体化快速推进。为总结推广孝感市经验,8月上旬,吕东升同志率省委办公厅调研组,到该市作专题调研。一幅幅如画美景,一片片丰收景象,一张张幸福笑脸,勾勒出孝感“三农”发展的崭新画卷。该市在没有特殊政策支持的情况下,坚持城乡统筹理念,锐意改革创新,勇于破解体制机制难题,走出了一条城乡一体化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

  一、城乡一体化使农业大市焕发蓬勃生机

  孝感素有农业大市之称,多年来家禽出笼稳居全省第一,禽蛋产量稳居全省第二,7个县市区均为“全国粮食大县”。在城乡一体化推动下,这里的农业优势得到更好发挥,“三农”工作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一)农业“”了——经济实力明显提升。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深,农村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业已成为孝感的“五最”产业: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就业最多、税收贡献最大、农民获利最多。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产值1219亿元,居全省第4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达到2.59:1,居全省先进水平。银鹭食品、达利食品、欢乐家等行业龙头企业纷纷在孝感落户,金红叶、维达、恒安、中顺等生活用纸“四强”全部汇聚孝感。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16家,其中年产值过10亿元的17家。发展农村专业大户4500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近5800家、家庭农场1300多个,数量均居全省前列。多种农村市场主体竞相发展,城乡经济不断活跃。2014年,孝感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7.3亿元,居全省第4位。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等指标均居全省前5位、武汉城市圈第2位,保持了争先进位态势。

  (二)农民“”了——幸福指数明显提高。近几年来,孝感农村常住居民收入增速呈现“两个高于”,高于GDP增速、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2014年,孝感农村常住居民收入达到11597元,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48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4801元,占总收入41.1%;工资性收入3590元,占31%;两者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孝南区陡岗镇袁湖村,村支部书记袁少敏算了一笔账,农民的土地流转后,一有土地租金,二有国家补贴,三有打工收入,农民成了“农业工人”,一个劳力一年挣个三五万不是什么难事。由于地处低湖,袁湖村过去是个“水袋子”、“穷窝子”,在城乡一体化推动下,如今旧貌换新颜,水泥道路连村入户,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房前屋后绿树掩映,高产农田旱涝保收,家用电器基本普及,群众生活殷实富裕,幸福指数一点都不比城里人低。

  (三)农村“”了——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为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面貌,孝感市持续开展了清洁乡村工程,通过“四清五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清宅基,改路、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实现“三化”(净化、绿化、美化),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孝南区朋兴乡上魏湾为发展乡村旅游,在不大拆大建的前提下,对村容村貌进行整治,白墙、青瓦、小马头墙,形成了鲜明的鄂北民居风格,建起了景观塘、景观桥、文化广场等配套设施,开办了糍粑铺、茶楼、客栈等“农家乐”,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乡民们自发撰写的一条醒目标语:“美丽乡村是我家,农村不比城里差”,道出了城乡一体化带给群众的由衷自豪之情。今年60多岁的蔡婆婆说:“现在城里人有的我们这里都有,空气还比城里好!”在如今的孝感农村,像这样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多。2014年,孝南区万亩桃花、大悟县稻田、安陆市万亩银杏被评为“中国美丽田园”。

  (四)距离“”了——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缩小了城乡差距。2014年,孝感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03:1,处于全省较低水平,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上的“鸿沟”正慢慢消失。在孝感国家高新区诸赵社区,十几幢高楼拔地而起,这里计划集并邻近9个村9100多人。作为高新区8个城市新社区之一,诸赵社区在设计时规划了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20多种公共服务功能,引入水电交费、超市购物等社会服务功能,基本可做到居民办事不出社区。在孝感临空经济区,2013年,2.8万农村居民一次性实现身份转换,就业培训、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仅医疗保险一项群众每年多受益600多万元。2011年以来,孝感城镇化率每年提高近2个百分点,2014年达到52.3%。与此相对应,全市农村劳动力向外地转移规模呈“回流”下降趋势。今年上半年向外地转移123.8万人,比2011年少转移12.8万人,下降 9.4个百分点。这“一升一降”的背后,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带来的农民就近城镇化的新态势。

  (五)社会“”了——群众获得感明显增强。在全市城乡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文明新风处处荡漾,涌现出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3人,省级道德模范及提名奖7人,入选“中国好人榜”28人,被誉为“孝感群星现象”。通过以城带乡、城乡结对,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孝昌县选派444名干部到村(社区)任“第一书记”,实现村村全覆盖,基层组织服务能力大大增强,群众纷纷“点赞”。大悟县打出行政村改革“组合拳”,全县精简行政村89个,村干部工资实现统筹发放,其经验被列为全省改革重点推广项目。大力推进城乡网格化管理全覆盖,警情、发案率、事故率同步下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不断上升,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基层政权更加巩固。在设施一流的朋兴乡福利院,全乡80多名五保老人在这里安享晚年。他们自发组建了“夕阳红”歌唱队,每天茶余饭后围坐在一起,有的拉二胡伴奏,有的打节拍助兴,真情歌唱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

  二、在推进城乡“五个一体化”上出实招、下深功

  为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孝感市始终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理念,在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基础上,发挥城乡两个优势、两个积极性,推动在“五个一体化”上深度融合。

  (一)以打造城乡优势产业为重点,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始终把产业发展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中之重,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一是推进2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在对全市产业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顺应产业发展规律,把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纸制品、汽车零部件、金属制品、新能源等25个优势特色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持续推进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目前,优势特色产业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70%以上。二是深入开展“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坚持一手抓存量扩张,大力实施百家骨干企业提升、千家中小企业成长、万家中小型企业孵化“三大工程”,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208家;一手抓增量提升,以孝感国家高新区和7个省级开发区、25个优势特色产业集聚区为平台,全面推进一二三产业招商,提高招商成效。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市市场主体突破30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5家。三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充分挖掘城乡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加快凤凰七仙城、中华敬老园、汉川天屿湖、应城国家矿山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以重点景区开发为龙头,一线串珠,打造乡村绿色景观长廊,发展“农家乐”和乡村特色旅游,促进农村群众增收致富。2014年,全市接待游客突破1600万人次。

  (二)以基础设施“六张网”向农村延伸为重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始终把基础设施“六张网”延伸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不断缩小城乡基础条件差距。在供水网络上,打破县市区和城乡界线,统筹城乡供水管网建设。通过从汉江引水、水库调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措施,较好解决城乡供水和群众安全饮水问题。在供电网络上,不断加大智能电网建设力度,开展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实现城乡供电网络全覆盖、高安全。在供气网络上,通过BOT等模式,实现天然气管网覆盖全部县级城区,并向部分乡镇延伸;乡乡建有液化气供气站,大力发展沼气,推动清洁能源进农村。在交通网络上,实施11大交通重点工程,构建水陆空铁立体交通网络,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镇镇通二级公路、村村通水泥路,客车通村率达到98.1%。在信息网络上,大力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开展“三网融合”试点,打通农村宽带“最后一公里”,实现2/3行政村通光纤。在市场网络上,推动城市商贸网络向农村延伸,贯通城乡商贸网络;对全市集贸市场进行改造升级,大力推动电子商务发展。

  (三)以公共服务“六张网”向基层覆盖为重点,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始终把公共服务“六张网”覆盖作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方向,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方面,实施“城乡校际联盟行动计划”,让农村学校共享城市优质教育资源,7个县市区全部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督导评估。卫生方面,鼓励市中心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市县大医院整合乡村医疗资源,实行托管或集团化运作,让基层群众便捷分享城市优质医疗资源。文体方面,加大农村文体设施建设力度,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覆盖、有线电视村村通,2/3的村配套了文化广场和公共文体设施。社保方面,大幅度提高各项保障和救助标准,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就业服务、养老服务、社区服务等一体化建设,扎牢兜底安全网。安居方面,连续多年超额完成保障房建设任务,加强农村危房改造,确保城乡群众住有所居;“三房并轨”经验在全省推广。安全方面,狠抓生产安全、社会安全和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隐患排查整改,最大限度保障城乡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深入开展“留守儿童关爱工程”,实现留守儿童监护、帮扶全覆盖。

  (四)以开展“三项创建”活动为重点,推进城乡文明建设一体化。始终把文明建设放在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突出位置,促进社会文明素质提升。一是深入开展“四城同创”活动。从2012年起,在市县两级城区持续开展“四城同创”,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总目标,长计划、短安排,市县联动、以创促建,一步一步推进目标实现。当前孝感正冲刺国家园林城市。二是深入开展文明卫生村镇创建活动。加大农村环境治理力度,建立健全“户清扫、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置长效机制,持续推进清洁乡村工程,“四清五改三化”,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扎实开展“绿满澴川”行动,今年已植树造林16.5万亩,超额完成年度任务。深入开展“讲文明、革陋习、树新风”活动,争做文明孝感人,全市“十星级文明户”达20万户。三是深入开展“一线一点”创建活动。在全市确定15条重要要素集聚线、10个村(社区),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线、示范点,覆盖全市58个乡镇、375个行政村。按照“全域规划、产业支撑、设施延伸、服务覆盖、文明生态、治理创新”的要求,着力把“一线一点”建设成城镇聚集带、人口聚集带、产业聚集带、经济聚集带、生态文明示范带、改革创新示范带。目前已发挥良好示范效应。

  (五)以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重点,推进城乡社会管理一体化。始终把社会管理创新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抓手,确保社会和谐稳定。一是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以建设法治、平安、和谐孝感为目标,在应急治标上开展领导干部大接访、信访事件大化解、社会秩序大整治等“六大行动”,在谋远治本上探索建立社会矛盾预防、矛盾纠纷调解、公共安全保障等“十大机制”,做到标本兼治。二是充分发挥网络化管理作用。在全省率先实现城乡网格化管理全覆盖,划分城镇网格872个、农村网格3161个,建立健全社会矛盾联动化解、便民服务、“十户联防”等三大信息系统。着力把“小网格”打造成服务“大平台”,与76个部门实现信息对接,337项部门服务事项下沉到村(社区)。今年来,开展矛盾调解和便民服务7万多件次,受到群众好评。三是实行“一村(社区)一警”新机制。强化基层基础,在全市推行“一村(社区)一警”新的警务模式,推动警力下沉、警务下沉,及时掌握治安动态,了解社情民意,化解矛盾纠纷,提高基层群众的见警率、安全感,社会治安面貌不断好转。

  三、根本经验在于体制机制创新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前提在于推倒城乡“二元墙”,关键在于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这也是孝感经验的根本所在。

  (一)创新规划引领机制。没有规划必然导致无序发展。孝感市坚持把规划作为城乡一体化的先导,书记、市长紧紧抓住规划不放,在全市实行下跨一级的规划管理体制,确保上位规划在下位规划得到充分体现。一是全域规划。把孝感8910平方公里国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确保市、县、乡、村各级规划都做到全覆盖。坚持“孝汉一体、市区一体、云孝一体、城乡一体”理念,编制并实施第一个“全域孝感”城市总体规划。二是提升规划。着眼孝感全局和未来发展,按照“国际视野、国内一流”要求,对各类规划进行全面提升,着力构建“1531”现代城镇体系,即建设1个百万人口大城市、5个中等城市、30个重点镇和100个农村新社区。按照有序集并、限制发展、整体迁建三种类型,明确全市2.4万多个村湾的发展方向,避免无序建设,折腾浪费。三是打通规划。纵向上打通市、县、乡、村四级规划,横向上打通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空间规划、城乡土地利用规划、各专业专项规划、控制性详规等,确保各类规划之间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四是执行规划。坚决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刚性约束力,成立市规委会,加强规划执法机构建设,强化规划审批和执法,确保规划执行落实到位,任何对规划的变更都必须严格按程序审批。

  (二)创新资源整合机制。坚持创新思路和办法,加强资源整合,有效破解城乡一体化发展难题。一是运用“十大融资办法”破解资金难题。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投资、银行贷款、民间投资、直接融资、平台融资、PPP、经营城市等多种途径,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孝南区丹阳古镇采取项目融资、争取政策支持、民间投资等途径,筹集资金10亿元,建起了丹阳楼、仿古一条街等景观,成为当地重要的文化旅游景点。二是采取“七大增容措施”破解土地难题。通过争取建设用地指标、用好城乡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盘活闲置土地、迁村腾地等多种措施,扩大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指标利用率,较好保障了项目建设的用地需要。三是加强政策统筹破解项目整合难题。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打捆使用、各计其功”的原则,加大各类项目整合力度,发挥项目资金最大效益。近三年来,先后整合各类项目1184个、资金123亿元,实施农田整理61万亩,疏挖塘堰2600多口,建设保障性住房10.2万套,延伸供气管网71公里,解决安全饮水88.6万人。

  (三)创新新社区建设机制。坚持把新社区建设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和着力点,推动人口向社区集中,服务向社区集纳,功能向社区集聚。一是统筹谋划,分类指导。根据城市、城镇、农村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要求,把新社区建设分为三大类推进。全市共规划城市新社区88个、城镇新社区112个、农村新社区101个,其中提升老社区139个,全部建成后可容纳224万人。二是健全机制,强力推进。成立市社区办,由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担任主任,明确由组织部门牵头主抓,强化新社区建设的组织保障。协调部门下沉服务职能,每个城市新社区至少植入18种公共服务功能,着力把新社区打造成新产业、新农民、新生活、新机制的综合体。三是充分尊重群众,真正让利农民。在新社区选址上充分尊重群众意愿,舍得拿出最好的地段和地块建设新社区;户型设计上充分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住得舒心;在建设中严格遵循“三先三后”原则,先地下后地上、先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后建房、先还建后开发。变城镇划拨地为出让地,变小产权房为大产权房,真正做到让利于农民、“不怕好了老百姓”。四是“三情”结合,大胆探索。鼓励各地吃透上情、借鉴外情、把握内情,“三情”结合找科学有效路径,探索形成了就地平衡、异地平衡、综合平衡、政府回购等多种行之有效的建设模式,既让群众能接受,又让政府能承受。全市已开工建设三类新社区211个,建成了一批功能健全完善、生态宜居怡人的新社区样板。

  (四)创新党建人才保障机制。扎实推进基层党组织和人才队伍建设,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组织和人才保障。一是推进三个“1+X”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以村党支部、村委会为核心,健全“1+X”服务网络;以党员干部为引领,健全“1+X”服务队伍;以党员群众服务中心为主平台,健全“1+X”服务平台,加快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服务能力,被中组部、中央党校、全国党建研究会专家誉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孝感探索”。二是大力加强基层“三支人才队伍”建设。针对基层人才队伍薄弱的实际,分别出台加强乡村教师、乡村医生、乡村干部“三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从提高待遇、加强培训、搭建平台、解决实际困难、畅通选人用人渠道等方面入手,增强基层人才队伍力量,激发岗位荣誉感、使命感、成就感,打通联系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三是深入开展争当“五个书记”活动。从2012年起,在乡镇、村(社区)两级持续开展“争当五个书记”活动,引导基层党组织书记立足岗位,奋发有为,争当致富书记、贴心书记、平安书记、廉洁书记、领航书记,涌现出伍运高、袁少敏等一批优秀基层党组织书记典型。这一做法受到省委书记李鸿忠等领导的高度肯定并在全省推广。

  (五)创新组织推进机制。城乡一体化建设点多、线长、面广,为确保顺利推进,孝感市采取了强有力的推进措施。一是领导机制上统分结合,充分授权。市“四大家”领导人人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具体项目分工负责。建立“六个一”联系制度,抓一个产业集群、联系一个重点项目、包一个县市区、挂一个乡镇、驻一个村、协调一个新社区建设。对项目责任领导充分授权,避免议而不决、推诿扯皮。二是推进机制上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把“一线一点”作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先行和示范,集中力量重点突破,以点带线、以线促面。实行项目化推进机制,明确项目责任领导、工作专班、质量和时间节点要求,倒排工期、挂图作战、销号管理,确保任务落实。实施牵动孝感全局的100个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四级联动兴办100件为民实事,推动城乡一体化提速。三是在落实机制上拉练检查,奖惩兑现。2012年以来,先后8次组织开展全市拉练检查活动,其中2013年每个季度举行一次。看新项目、新战场、新平台、新模式,现场看、现场议、现场评,营造了比学赶超的强大气场。强化目标责任制,将考评结果与干部奖惩、提拔任用等挂钩,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实行重奖。

  四、孝感实践引发的启示与思考

  孝感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践,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它对规律的探索、使我们在思想认识上的收获,更加弥足珍贵,更有长远意义。

  (一)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既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新常态下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美国经济学家W·A·刘易斯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本质就是二元经济消失并融合为一元经济的过程。这是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规律。我国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弊端明显,市场分离、要素分割,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发展差距不断拉大。孝感近年来的成功实践证明:单纯就“三农”抓“三农”,作用往往很有限;只有跳出“三农”抓“三农”,用统筹发展的思路和理念推进城乡一体化,才能从根本上破解“三农”难题。这是因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有“神力效应”:一是能够让城乡间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流通起来、平等交换,催生了要素的配置力;二是能够实现城市的经济、科技、文化、医疗等资源反哺农村,催生了城市的辐射力;三是能够更加有效配置城乡两种资源、统筹城乡两个市场,从而产生“1+1>2”的放大效应,催生了城乡的协作力;四是能够让城乡之间思想文化、道德风尚互相渗透,有效实现城乡文明相融共生,催生了昂扬向上的正能量和兼融力。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面临着动力转换、重构的主要矛盾和重大挑战,地区经济能不能实现持续稳定增长,根本和关键都取决于动力培植和接续问题。孝感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仅次于两个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规模和进位,其发展动力就来源于推进城乡一体化。

  (二)坚持全域规划、分步实施,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首要前提。“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城乡建设具有系统性、基础性和永续性,它涉及方方面面,大量都是基础性设施,建成后几十年乃至几百年都不能改变,丝毫折腾不得。如果没有科学权威的规划作为龙头和先导,“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朝令夕改,将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和浪费。近年来,孝感市按照“全域规划、打通规划、提升规划、执行规划”的要求,以规划引领发展,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他们在制定全域规划的过程中,始终突出“三性”:一是突出科学性,既找准本地区在全国、全省发展格局中的清晰定位,又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二是突出前瞻性,保持适度超前,引领未来发展方向;三是突出可操作性,对规划实施路径、建设时序、配套措施等均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力求务实管用。同时,规划一经确定,就应通过法律程序固化下来,“任尔东西南北风”、一张蓝图绘到底,切忌“城头变幻大王旗”、“一个和尚一个法”。

  (三)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原则。我国幅员辽阔,不同的地区在自然环境、经济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禀赋千差万别,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不能用同一个模式,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首先从地域上看,山区、丘陵、平原和湖泊地区的自然环境大相径庭,简单地“一刀切”将会劳民伤财、后患无穷,必须结合实际、把握差别、一地一策、分类推进。其次,城乡一体化是多层次的城镇化,各个层面应该突出不同的功能定位。比如,孝感在实践中,把社区分为城市、城镇和农村三大类别,把农村社区又分为新社区、自然湾和生态扶贫区三种类型,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社区湾区的居住形态、生产业态、环境生态、社会状态等因素,明确提出发展的“三个方向”、“多种模式”,从而有效吸引了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避免了人口大量集中涌向城市的不良后果。

  (四)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基本方针。党委政府是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主心骨和领导核心,必须坚持按客观规律办事,顺势而为、积极作为。既不能拔苗助长,把城乡一体化变为“造城运动”;更不能无所作为,做群众的“尾巴”。城乡一体化工作,农村群众是最大的受益者,也是最大的力量来源,必须始终坚持群众主体地位,这也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要求。安陆市委书记汪尧中说,推进城乡一体化,关键要民事民办,只有让农民群众参与进来、唱主角,他们才会有成就感、才会关心这个事情,也才最终搞得成。该市孛张线公路是涉及1万多农民群众的出行路,当地党委政府在充分发动群众、广泛征求意见之后方才开工建设,沿线群众义务投工投劳2100多个、主动捐款10.2万元、主动拆房56间、腾地30余亩,不到2个月时间就高质量完成了工程。相比之下,一些地方为群众办事,往往“越俎代庖”,不倾听群众呼声,不尊重群众意愿,上一些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结果换来的是群众的“怨气”和“骂声”。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都非常深刻。

  (五)坚持城乡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是推动城乡一体化的生命力所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进城镇化不是搞成城乡一律化”,“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当前,有的地方在城乡一体化中,搞疾风暴雨式的“村庄消灭战”,盲目推广整齐划一的高层住宅模式,结果既不像城市,也不像农村,传统村落风貌遭受“毁灭性破坏”。孝感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始终坚持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在城市,他们坚持“双轮驱动”,把产业新城和城市功能新区建设紧密结合,实现了产城互动发展。在农村,他们不搞“大开大发”、“大拆大建”,不搞整齐划一的“徽派建筑”,尽量少花钱多办事,尽可能保持原有地域风貌,传承历史文化,体现乡村特色,让群众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通过特色和差异化发展,聚城市之利、兼田园之美,使城乡功能互补、相得益彰、和谐统一。这样的城乡一体化,无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中共湖北省委办公厅调研组  调研组组长:吕东升 调研组成员:陆建义 冷和珍 宋歌 段存华)

此稿件为延展阅读内容,稿件来源为: 湖北日报 。如发现政治性、事实性、技术性差错版权方面的问题及不良信息,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并提供稿件的纠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