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孝顺姐妹的深情反哺 带着母亲来汉打工还债
姐姐毛福平(中)与妹妹及母亲在一起。 记者胡伟鸣 摄
6月24日下午3点多钟,华中科技大学教工六舍,毛福平、毛翠平跟母亲道别,从租住的教工六舍赶去打工的东四食堂和百口屋做开饭前的准备。
四点钟刚过,大病初愈的母亲冯光珍还是跟到了毛福平所在的东四食堂,远远看着她忙碌。
若不是父亲重病离世,两姐妹应该都已中专毕业。但命运在那个节点打了个转,她们走上一条艰辛之路。背着治病欠下的巨额债务,牢记着父亲“照顾好妈妈”的临终嘱咐,姐妹俩过早地扛起了生活重担。
一份病危通知书
牵出一段感人故事
5月1日傍晚,冯光珍因剧烈腹痛从武昌一家医院转到武汉市医疗救治中心。管床医生张鹏看完她们带来的资料,诊断她是肺结核引起的肠梗阻。此时的冯光珍已间断性不能进食、不能排便数天,处于重度脱水状态,全身皮肤发黑打皱。下达病危通知书,张鹏立即让助手喊家属来进行例行的病危告知。出他意料,来的是两个文弱的小姑娘。
询问得知,这是冯光珍的两个女儿毛福平和毛翠平。张鹏告诉她们,她们母亲的病,死亡率是40%,治疗方法一是开刀,但因为是结核菌感染,开刀的成功率是50%,术后很长时间要靠静脉营养支持,总费用超过10万元;另一种方法是采取上面胃肠减压和下面灌肠的保守治疗,成功率在30%左右。
两姐妹大哭:“医生,请你们一定救活我妈妈,我们已经没有爸爸了,不能再失去妈妈呀!”随后的谈话得知,母女三人经济状况不好,背负着7万多元的债务。但两姐妹始终没有跟张鹏谈钱,她们只跟张鹏提了一个要求:一定要尽全力救我们的妈妈,什么风险我们都能承担。
张鹏被两姐妹所感动,最后再三权衡,决定先为冯光珍做保守治疗。幸运的是,保守治疗对冯光珍很有效果,她的病很快有了起色。治疗过程中,张鹏渐渐得知小姐妹的故事。
一张银行卡
承载着父女间的亲情
2007年,毛福平17岁,在黄冈交通学校读中专,毛翠平15岁,初中将毕业。
6月,她俩的父亲毛有红查出淋巴癌。当时,毛福平正要去东莞实习,怕她心挂两头,夫妻俩选择隐瞒。
送走女儿,毛有红怕给贫寒的家增添负担,只是用土方子来治疗。拖到7月他再去医院,被告知已失去手术机会了,只能化疗。为给丈夫治病,冯光珍借遍了亲戚朋友。这一切,在东莞的毛福平毫不知情。
春节回家,父亲在麻城火车站看着女儿仍穿着离家时的那件春装,哭了。毛福平也哭了。仅仅过了半年,父亲头发掉光了,很瘦,不再是记忆中那个高大的父亲,她这才知道父亲已病了半年多了。
春节后,毛福平没有返校,她要外出打工,给父亲挣“救命钱”。毛翠平也收起了中专录取通知书,跟姐姐南下。她们辗转广州多家工厂,挣的最多的一个月,也只有1100块钱,想到重病的父亲,姐妹俩心里火急火燎。
5月,得知原来实习的公司招人,毛福平辞工赶到东莞。加班费由原来厂每小时3块涨到8块,她拼命揽活儿,进厂8天就挣到800块钱。
就在这天,毛福平接到母亲的电话。得知工资发下来了,冯光珍沉默半晌说,那你寄500块回来吧。这是母亲第一次向女儿开口,毛福平心里一阵酸楚,家里一定困难到了极点。她把800元一分不少寄回了家。
以前,为了给住校的女儿打生活费,父亲办了张银行卡,主卡自己留着,副卡给女儿。外出打工后,毛福平、毛翠平姐妹俩每个月每人只留100块钱,其余全部作为“救命钱”,通过这张副卡打到主卡上,直到两年后父亲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