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get学术技能

31.12.2014  18:06

学生记者  赵文超

编者按:

2010年,为鼓励和支持博士研究生开展高水平创新性研究工作,教育部首次设立“博士研究生学术新人奖”,评选人数为当年全国博士研究生招收总数的5%左右,一次性资助获奖博士生3-5万元/人,资助经费主要用于参加高水平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参与或主持创新性科学研究、撰写高质量学位论文等有关学术研究活动。几年来,我校几百名优秀博士生获奖。

对有志学术的同学来说,他们就是优秀的榜样。如何成长为学术达人?近日,学生记者采访了一位获奖者。

 

记者:获奖心情怎样,你觉得获奖原因是什么?

龙浩:说真的,获奖并没有感觉非常欣喜,因为申报的学术成果都是以前取得的,已经欣喜过了。目前在学术上遇到瓶颈有很长一段时间了,亟待突破,获奖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压力。不过,我能利用奖金多参加一些学术会议,和本领域的老师同学多一些面对面的交流,这挺好的。

如果要我总结一下原因,我只能说自己遇到了好的机遇。导师带领的科研团队学术氛围良好,基础扎实。我将一点好的想法付诸实施,发现了规律,得到了预期的结论。我的研究选题和方法比较讨巧,比较容易出成果,所以有幸发表了两篇文章。

记者:能否谈一谈你第一篇论文发表的经历?

龙浩:第一篇论文发表是在本科毕业设计期间。那时正好有许多时间专心进行实验,正好做出了一点有意思的实验结果。但真要撰写学术论文时,面临不少困难,一方面,实验数据的规整很不熟练,幸亏有师兄师姐的帮助;另一方面,我英文不好,几千字的学术论文确实费了一番功夫。完成初稿后,导师对我蹩脚的“中式英语”做了细心修改,非常感谢他。

记者:很多人认为学术研究很枯燥,请谈一谈兴趣对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龙浩:我自己认为科研确实是需要兴趣的,但兴趣是需要不断发现的。当深入了解某一专业方向后,你或许会产生新的想法。我所在的课题组是以能源材料和半导体光电子器件为主要研究领域,涉及到诸如太阳能电池、发光二极管、探测器以及薄膜晶体管等。我最初觉得这些光电子器件很有意思,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这其中许多问题需要很深刻的理论知识,有时会觉得枯燥乏味。但是,我努力冷静下来,反复阅读文献、请教老师同学,再弄明白之后,把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验里,当实验成功时,我发现确实有意思,兴趣也就重新被发现了。 

记者: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本科阶段相比,有什么异同?本科阶段的学习,对现在的学术研究有怎样的帮助?

龙浩: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好比一个科研项目,从调研选题,到具体实施,再到成果总结,任何一个过程都需要仔细把握。相对本科来讲,我觉得研究生阶段学习自主性更强,在一定的专业范围内,有许多自由发挥的空间,可以凭自己的兴趣和新发现推进科研进展。

本科所学知识,是做科研的重要基础。我依然会时常温习一些和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本科专业课。此外,本科阶段在知识面上的积累也对研究视野的拓展颇有裨益。

记者:如何看待交流和团队精神对学术研究的作用?

龙浩:我认为交流和团队精神在科研中十分重要。我所学的方向是半导体光电子器件,涉及到很多半导体以及其他材料的制备工艺以及表征技巧。我所在课题组的前期工作积累和实验结论给了我非常重要的参考和帮助,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

记者:校内学术讲座对你的研究有帮助吗?

龙浩:有帮助。通常和自己主攻方向非常接近的讲座并不多,但是大同行的学术报告还是不少的,我觉得对拓宽视野非常有帮助。我觉得大师级学者确实有其独特魅力,他们的报告会给人敞亮的感觉。

记者:博士生群体要做科研、要考虑生活家庭的因素,面临的压力也很大。学习之余,有什么特别的减压方式?

龙浩:我一般周末会抽一天在附近逛逛,和朋友去一些没去过的地方,吃没吃过的美食,假小资一把;会追美剧,追商业大片。

记者:对有志学术的本科生,你还有些什么建议?

龙浩:我还远不到给人建议的程度,自己目前也同样面临许多困惑与挑战。我想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学习生活习惯和人生构想,坚持就好。

(稿件来源:武汉大学报第1350期      编辑:肖珊)

http://newspaper.whu.edu.cn/paper/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