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 湖北27项成果上榜
荆楚网消息(记者 安立 余梅)1月8日上午,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295项成果榜上有名。记者从湖北省科技厅获悉,湖北省共有27项成果(通用类)获奖,获奖项目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共评选出295个项目和7名外籍科技专家,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际科技合作奖五项大奖。其中,备受关注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
据介绍,湖北省此次共有27项成果(通用类)获奖。由湖北省主持完成的成果有11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创新团队1项;湖北省参与完成的获奖项目1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13项。
华中科技大学的“汽车制造中的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项目,斩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经10余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改变了我国汽车制造中激光焊接、切割高端装备被国外垄断的局面。
科技创新团队已是我国科学研究组织的主要形式,成为推动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海军工程大学电力集成创新团队获“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
另据央视报道,2015年度授奖概况如下:
1、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空缺。
2、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其中一等奖为“多光子纠缠干涉计量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团队。
3、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65项,其中一等奖为“硅衬底高光效GaN基蓝色发光二极管”LED项目,南昌大学江风益团队。
4、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7项: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含创新团队3项)、二等奖167项,公布的获得特等奖的两项分别是“高效环保芳烃成套技术及应用”和“京沪高速铁路工程”。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7人:杨克里斯特·杨森(瑞典)、冲村宪树(日本)、叶甫盖尼·维利霍夫(俄罗斯)、彼得·史唐(美国)、维尔特·伊恩·利普金(美国)、卡洛·鲁比亚(意大利)、约翰尼斯·弗兰肯(荷兰)。
另据《湖北日报》:
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
用创新翅膀使中国经济飞向新高度
湖北获奖27项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湖北日报讯 据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国务院昨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张高丽主持大会。
在热烈的掌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向获得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的代表颁奖,并同他们热情握手表示祝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经济结构性改革处在关键时期,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用创新的翅膀使中国经济飞向新高度。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培育发展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引领型发展。要汇聚众智众力,扩大创新供给。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步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
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获奖项目“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第一完成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授奖295项成果和7位外籍科技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4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65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87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167项;授予7名外籍科技专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又讯(记者文俊、通讯员田志康)昨日从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获悉,湖北省共有27项成果(通用类)获奖,获奖数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
据悉,在这27项获奖成果中,由湖北省主持完成的成果有11项,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学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创新团队1项。湖北省参与完成的获奖项目16项。
华中科技大学邵新宇教授团队的“汽车制造中的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这也是湖北省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首个科技进步一等奖。
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创新团队奖,颁给了海军工程大学电力集成创新团队等3个创新团队。
他们贡献科技力量
图为:邵新宇教授赴北京领奖。
图为:马伟明院士(左)带领团队攻关。(陈晓军 摄)
图为:舒红兵院士指导学生实验。
图为:李培武研究员在大会现场。
湖北日报讯
十余年攻关
打破汽车高端装备制造国外垄断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获奖者:华科大机械学院邵新宇团队
(记者海冰、李墨、通讯员王潇潇、汪泉)经十余年“产学研用”联合攻关,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邵新宇教授团队改变了我国汽车制造中激光焊接、切割高端装备被国外垄断的局面。昨日,该团队“汽车制造中的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湖北省高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的首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汽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与高端装备密集,体现国家制造水平。虽然我国汽车产销量世界第一,但激光焊接、切割等高端装备依赖进口,自主研发严重不足。在国家和企业支持下,该项目经十余年“产学研用”攻关,开展基础理论、工艺方法、设计制造、系统集成等全方位创新研究,攻克了国际难题,自主研制了57类126个品种激光焊接、切割系列装备,突破了汽车制造中大型薄壁曲面、不等厚、非穿透等激光加工关键技术,占领了行业技术制高点,实现了大功率激光焊接、切割高端关键装备的自主研发和创新超越,完全改变了我国汽车制造中激光焊接、切割高端装备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带动了国产装备的跨越式发展,并已推广应用到航空、航天、航海、能源等领域。
该团队先后获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39项,软件著作权2项,地方和企业标准3项,SCI论文23篇,省部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用户认为“主要性能指标国际先进,部分优于国外”。
项目团队成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段正澄认为,多学科的交叉应用,与实际产品用户之间的密切联系,与装备生产单位之间的沟通协作,都是该项目能取得突破性成果的原因。
平均年龄35岁,谁行谁就上!
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
获奖者:海工大马伟明团队
(记者文俊、江卉、通讯员田志康、熊峰、实习生肖淼)昨日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团队,被授予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
从仅有5个人的研究小组发展成拥有250人的国家级科研创新团队;从一间由洗脸间改造而成的实验室,发展成拥有250亩的创业园和数万平方米配套齐全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多年里,马伟明带领团队取得了一系列领跑世界的科研成果:两项引领未来的革命性技术,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10多项重大技术成果。
2002年,新华社播发了一条令国际电机界振奋的消息:“中国率先研制出能同时发交流和直流两种电的双绕组发电机!”这正是马伟明和他的研究团队历经10年艰辛取得的成果。交直流双绕组发电机的研制成功,填补了世界高科技领域的一项空白。受此鼓舞,马伟明带领课题组马不停蹄,向第三代集成化发电系统的研制发起全面冲击。历经6年,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早于国外研制成功大容量高速感应发电机系统。
进入新世纪,我国研制新一代潜艇时,面临难以逾越的一大难题,就是要研制出大容量高速发电机,而当时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研制出来。马伟明请缨,但3次召集专家研讨,得到的几乎是一片否定声。面对质疑,马伟明经过深入分析,毅然决定继续坚持往前走。十年攻关,十年艰辛,马伟明和他的团队解决了这一世界公认的核心关键技术。
在马伟明的团队里,没有亲疏之分,没有门户之见,只看能力实力,学生可以当老师的组长,硕士可以当博士的领导,每个人都可以当课题组长,谁行就谁上。目前,这支创新团队平均年龄只有35岁,多名青年才俊都已成为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目前实验室骨干研究人员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员来自清华、北大、浙大、华科大等国内一流高校,专业结构涵盖10多个一级学科。
国家大奖背后的师生情缘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获奖者:由武大舒红兵领衔的研究团队
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吴江龙
昨日,武汉大学舒红兵院士主持完成的项目“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机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舒红兵院士介绍说:“这个项目的意义在于揭示了抗病毒免疫与炎症反应的系列分子机制,让我国在相关领域的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该项目围绕抗病毒天然免疫识别、信号转导与调节机制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关键蛋白,阐述了这些蛋白调控抗病毒天然免疫以及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为诠释宿主如何抵御病毒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也为抗病毒药物和疫苗研发、抗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药物研发提供了潜在的分子靶标。
舒红兵长期致力于揭示炎症和抗病毒天然免疫背后的分子机制。2005年,他放弃美国优厚的科研条件,回国发展。10年来,他在武大带领研究团队取得丰硕成果。
舒红兵团队成员、项目第二完成人钟波刚满32岁,是一位年轻的教授、博导。昨日在北京领奖后,他欣喜地告诉记者:“病毒感染引发的各类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安全构成极大威胁。我们的发现,揭示了宿主在第一时间识别病毒并产生免疫应答这一重要生理过程,推动了对病毒免疫学学科的了解,有些研究成果已经写进了教科书。这些成果也为未来抗病毒药物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
有趣的是,钟波的本科就读于中国地质大学英语专业,由于跨校选修武大生物科学专业学士学位,“半路出家”走上了生物研究道路,师从舒红兵。
许多优秀学生都想进入舒红兵的实验室。当时,比起那些生物学专业的学生,钟波的专业背景要弱得多。他下载了舒红兵发表的文献,发现自己几乎无法理解它们,但是仍鼓起勇气,敲门走进舒红兵的办公室,问了不少“幼稚”的问题。在舒红兵耐心指导下,钟波读了更多论文,写了一篇长达5页的关于模式识别和信号的总结,最终得到舒红兵认可加入实验室。
忆及这段往事,舒红兵坦言一开始并不确定钟波的潜力,但在看到他的雄心及对科学事业的追求后,认为他应该获得一个机会来展示自己能够做什么。此后,舒红兵一直不后悔这个决定。“到目前为止,钟波已经证明了他是我的实验室培养出来的最成功的学生之一。”
此次,武大共有6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励。除了获一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李清泉教授主持完成的项目“道路路面动态检测关键技术及装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此外,该校参与完成的3项成果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与该校合作的荷兰学者约翰尼斯·弗兰肯教授获国际科技合作奖。
快速检测黄曲霉素,保卫餐桌安全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获奖者: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团队
(记者文俊、通讯员田志康)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研究员李培武团队,此次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奖项目“农产品黄曲霉毒素靶向抗体创制与高灵敏检测技术”已在国内外很多企业使用,为粮油食品安全撑起了保护伞。“黄曲霉毒素是迄今发现的农产品及食品中毒性最强的强致癌性真菌毒素,毒性比氰化钾毒10倍,比砒霜毒68倍,致癌力是六六六的10000倍。”李培武介绍,花生、玉米、稻米、小麦、食用油、牛奶等农产品和食品易受黄曲霉毒素污染,能否快速灵敏地检测出黄曲霉毒素,一直是国内外农业生产中面临的共同难题。
项目团队经过十五年艰苦探索,发现了黄曲霉毒素分子免疫活性位点及对抗体亲和力的靶向诱导效应,创制出了单克隆抗体、基因重组抗体和纳米抗体等系列高灵敏、高特异性抗体,研制出系统配套的检测技术与产品,构建了从抗体质量到检测技术和污染控制的配套标准体系,对牛奶等产品6分钟即可完成检测,攻克了黄曲霉毒素现场高灵敏检测的世界性难题。“我们的检测方法和手段,不仅要考虑效果,也还考虑推广的成本。同时还要求我们的试剂能适合不同领域的环节筛查,尽可能地保障食品安全。”李培武介绍说,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必须靠科技来解决。
目前,该项目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农产品科研、生产、流通、加工等领域,在粮、油、奶等农产品食品及饲料企业应用,为政府监管和企业产品质量控制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此外,部分产品还远销美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不仅打破了国外长期的技术与产品垄断,而且还被国际知名品牌用作黄曲霉毒素检测产品的核心材料。
关键技术助力北斗导航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获奖者: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梅刚华团队
(记者文俊、通讯员罗芳)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梅刚华研究员团队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奖项目“高性能星载铷原子钟原子信号增强与稳定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需求。
星载原子钟是北斗导航卫星的核心设备。研制星载原子钟须解决精度、可靠性、寿命和卫星环境适应性等关键技术,实现高精度难度最大。这一项目发明了可激励高强度原子信号的微波腔、光强稳定的光谱灯、低噪声微波链和精密泡频控制技术,解决了原子信号增强和稳定性问题,打通了制约星载铷原子钟精度的技术瓶颈。基于此技术发明,研制出性能居国际先进水平的星载铷钟,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批量应用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产生了显著社会和经济效益。
湖北主持完成获奖项目一览
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
项目名称:汽车制造中的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
华中科技大学邵新宇等
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1项)
海军工程大学电力集成创新团队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项目名称: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机制
武汉大学:舒红兵、钟波、王延轶、李颖、雷曹奇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
项目名称:农产品黄曲霉毒素靶向抗体创制与高灵敏检测技术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李培武等
项目名称:道路路面动态检测关键技术及装备
武汉大学李清泉等
项目名称:高性能星载铷原子钟原子信号增强与稳定关键技术
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梅刚华等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5项)
项目名称:特大型水轮机控制系统关键技术、成套装备与产业化
华中科技大学魏守平等
项目名称:水工岩体特性评价与工程利用关键技术
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邬爱清等
项目名称:超高压大功率油气压裂机组研制及集群化应用
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王峻乔等
项目名称:大规模网络流媒体服务关键支撑技术
华中科技大学金海等
项目名称:高性能超强抗弯光纤关键技术、制造工艺及成套装备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李诗愈等
京沪高铁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军功章”上也有我们的一份
(记者廖志慧、雷闯、通讯员林先波、洪芬)京沪高速铁路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包括铁四院、中铁大桥局、中铁大桥院、中铁电气化局在内的武汉建桥企业均分享了这一殊荣。
京沪高速铁路全长1318公里,设计速度350km/h。作为国家战略性重大交通工程和重大创新工程,创造了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线路标准最高、运行速度最快的世界纪录,代表了中国高速铁路最高技术水平。
在京沪高铁10多年的论证过程中,铁四院先后4次对京沪高铁组织大规模勘察设计,编制《京沪高速铁路徐州至上海段可行性研究报告》,为京沪高铁夯实前期工作。该院负责设计的京沪高速铁路徐州至上海段线路正线长642.522公里,经济技术指标创下多项世界之最。
由中铁大桥院勘察设计、中铁大桥局建设的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是京沪高铁的“咽喉”工程,是我国第一座按六线轨道设计的铁路大桥,攻克大跨度桥梁承载六线重荷载、控制高速行车结构变形的关键技术难题。该桥创造了四项世界第一,即体量大、跨度大、荷载大、速度高,是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的一座丰碑。
对于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武汉建桥企业并不陌生。据统计,中铁大桥局至今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32项,特等奖4项。中铁大桥院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1项,特等奖3项。
华科大捧回9项大奖
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第三
(记者海冰、通讯员王潇潇、汪泉、韩仁锋)昨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共有9项成果获得奖励,获奖总数(通用类)仅次于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在全国高校中名列第三。
该校9项获奖成果中,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第一完成单位),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7项(其中2项为第一完成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
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奖的项目分别是:由机械学院邵新宇等完成的“汽车制造中的高质高效激光焊接、切割关键工艺及成套装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由电气学院魏守平等完成的“特大型水轮机控制系统关键技术、成套装备与产业化”和计算机学院金海等完成的“大规模网络流媒体服务关键支撑技术”分别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据了解,自2010年至今,该校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科技奖27项,每年获奖总数均列全国高校前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