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企业“机器换人”促转型 节约企业成本提升产品质量
生产线上,汽车轮毂从铸造车间出来,经过机械手自动冲压、清洗后,被送往传送带……
这是6月15日记者在湖北星星轮毂有限公司车间见到的一幕。去年,该公司投入2000多万元对生产线实行“机器换人”,在各车间、工序之间,安装了自动物流输送链、机器人等设备。
在天门,重用机器“干活”在该市实体经济中日渐风生水起。数据显示,近三年来,该市工业企业引进先进装备近4000台套。“机器换人”不仅成为天门解决招工难的新举措,更在推进如纺织服装等一批传统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酝酿一场新转型。
勒紧腰带还是逆势而上?
一个纺织企业的二次创业
15日,天门市彭市镇湖北蓝发纺织企业有限公司厂房内,丝线飞舞,机声轰鸣。企业负责人谭定兰说,公司今年销售有望同比增长20%。
20年前,生产“大路货”的谭定兰靠着乡镇办厂引来的低廉劳动力赚下第一桶金,所办企业产值从300万元上升到近亿元。然而近年来,她却感到空前的压力:“一般的产品大家都在做,人工成本优势也没了,企业靠什么去竞争?”
谭定兰决定放手一搏。去年,公司投资4500万元,征地33亩推进卓域纺织项目,其中新上30台意大利R9000型高性能剑杆织机,生产纯棉布、化纤布、棉麻混纺布、弹力布。“一台新设备相当于6台普通织机的产能。”在一些同行看来,围绕国家提出“三去一降一补”,谭定兰不是“勒紧腰带过日子”,而是上项目、扩产能,令人难以理解。
她却很坚定:“改革不是淘汰传统产业,而是从中挖掘新动能,生产更对路的优质产品。”“机器换人”让企业发生两大变化:一是产品由原来的普通棉坯布实现全面升级,销路由仙桃、枝江拓展到广东、浙江、福建等地;二是成本降低,产能提高三倍,但员工数却仍维持不变。
在棉纺织产业去库存的大背景下,谭定兰慢慢摸到了门路:“没什么秘诀,就是四个字:节约成本,提升品质。”
个案何以变为群体现象?
一只“手”打开一扇门
以技改扩规打响“品质革命”,企业实现“二次创业”,谭定兰不是天门第一人。2011年至2015年,天门企业共完成161个技改扩规项目。
尤其是面对汹涌澎湃的电商大潮,天门不少企业家纷纷将眼光投向微创新、微转型。“机器换人”,最早发端于纺织业。天门佑琪制衣有限公司,高峰时用工高达1200人,曾创下一年出口2000多万美元的辉煌业绩。记者近日再度走进这里,却发现工人只剩下300多人。
企业车间,一套投资近百万元的自动裁床设备正在快速工作。“过去20多个人做的事,现在只需要3个人就行了。”公司总经理张卓蓉说,早些年因为人工便宜、利润高,她根本没把技术改造放在心上。近年,普工难招,企业人均月工资从2011年的2000元增加到近4000元,“用工成本增加了几倍,但利润增加不到15%。”
转型势在必行。两年间,佑琪制衣投入资金引入自动化设备,设备更新率达到40%。仅此一项,企业年节约成本超过15%。
作为天门传统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业的“机器换人”为更多企业带来示范效应。
在金兴达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一台自动焊接机器人,短短10分钟即可完成40多个焊接点,效率超过2个熟练焊接工,且质量更稳定。“我们通过机器换人来提高产品精密度,提升品质。”公司负责人张加成说,今年公司成功进入郑州日产采购平台。
这家2014年销售才突破6000万元的“小个子”企业,去年拿出2000万元购置微机控制电子式万能试验机、焊接机器人,改造冲压线,增加数控机床。
继纺织服装之后,天门“机器热”已蔓延至机电汽配、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等众多行业。
政策之手推动
老产业也能掘出新动能
天门市经信委主任熊小林表示,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地政府在背后动用“政策之手”,创新政策扶持机制,坚持实施企业技改与扩大规模、产品升级、产学研合作、延伸产业链、淘汰落后产能“五个结合”,每年确定扶持一批重点技改扩规项目,对突出企业家进行奖励。
湖北星星轮毂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日鸿说,去年公司投入2000多万元对生产线进行自动化改造,天门市政府专门出台政策,对企业购进先进设备给予补贴。
“政府一手抓招商引进新项目,一手靠改革、创新在老产业中挖掘新动能。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思路清晰了,我们的步子才迈得更坚定。”他说。
而今,“机器换人”带来的技术红利持续释放,新的惊喜不断涌现。 ( 彭磊 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