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报道:甘用脏累燃蓝焰
楚天都市报讯
本报记者王功尚 特约记者严军 通讯员彭清华
恩施州现有约53万口沼气池,发挥着巨大的经济和生态效应。3629名获得农业部颁证的沼气工承担了这些沼气池的管理任务,他们是50多万沼气用户的贴心人。
恩施市龙凤镇农业服务中心35岁的沼气工袁亮就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多年来,他不怕脏不怕累,默默地为全镇1万多沼气用户服务,演绎着一曲大山里的绿色生态之歌。日前,记者贴身采访了这名武陵大山深处的沼气工。
恶臭之间还有危险相伴
7月1日上午,雨落在武陵山间,恩施市龙凤镇二坡村遮蔽在云雾之间,空气中的溽热却已能清晰地感觉到,动一动便汗湿衣衫。
早早吃了饭,袁亮像往常一样,开着吸污抽排车,首先为两家事先预约的农户检修了沼气池。9时许,他和同事到了村民陈兴国家里,为他清理沼气池。
到了陈兴国家里,袁亮麻利地换上了橡胶下水服。因沼气池内含有甲烷等大量有毒气体,为了确保安全,袁亮先用鼓风机往沼气池内送风,确保池内通风。等到有毒气体散发一些之后,袁亮系好安全绳,先在池口试了试,脑袋一阵眩晕,他迅速回身,继续往池里鼓风。几分钟后,他才再次摸索着下池里作业。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沼气池内含有甲烷等有毒气体,下池与沼气打交道,危险如影随形。
2010年的一天,袁亮和两个同事在杉木坝清理沼气池,正在清理废料时,配合的同事突然把水管的进水量放大了,一股恶臭的气浪扑面而来,袁亮一阵恶心头晕,幸好被同事及时拉出池外,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6年里下过千口沼气池
因陈兴国家沼气池内的粪便很干,无法顺利抽到管道内,袁亮招呼外面的同事用水管冲水,他则用钉耙或木棍搅拌池中物。
站在沼气池外,恶臭扑鼻而来,可以想象,正在作业的袁亮是什么感受。而很多时候,因粪便太硬,袁亮就要靠手脚去疏通,让其顺利流到吸污抽排车内。
忙了半小时,第一车沼液终于装车完毕。此时,袁亮的手上脸上都有污物。他顾不上清洗,赶忙将管道放到村民家的田里,将肥力充足的沼液灌进田里。
三个小时后,已经是午饭时间,但袁亮和同事还没有忙完。村民给他们备好了午饭,但袁亮和同事婉拒了。袁亮说,不是不想吃饭,是吃不了,全身上下都是污物,又脏又臭,去吃饭会把村民家里弄脏。“一年中多半时间在清理粪坑。”袁亮说,沼气池需要不断投入牲畜的粪便才能发酵产生沼气,所以需要经常清理,而他每年超过一半的时间里,都“奋战”在掏粪工作的一线。
据初步估算,从2008年至今,袁亮至少下过千余口沼气池。
贴心工作赢来用户尊重
袁亮生于偏远的恩施市板桥乡,从小能吃苦。1999年,他从恩施州农校农学专业毕业后进入乡镇农技站,开始从事农机服务工作。5年后,袁亮开始接触沼气,从此与沼气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5年,为了为村民提供更好的服务,袁亮率先在龙凤镇试行“包建设、包管理、包服务”的“三包责任制”。袁亮和另外3名同事负责起全镇的沼气工作之后,要管理18个村的近万口沼气池,工作任务十分繁重。
最初几年,袁亮主要从事沼气设计、安装、建池技术指导等工作。后来,随着沼气池建设数量增多,沼气池使用年限的增加,越来越多的沼气池需要清池、除渣。而这个工作,很自然又落到了袁亮身上。
“沼气有故障,赶快找袁亮”。如今,这句话成了龙凤镇沼气用户的口头禅,不止龙凤镇的村民找他,其他乡镇的沼气用户也慕名打电话来求助。
现在,龙凤镇沼气用户家里,都有袁亮和团队同事的电话。有用户开玩笑说,袁亮的手机号,现在成了龙凤镇的“沼气110”。
“和沼气打交道10年,为用户解决难题,为他们服务,这个工作虽然又脏又累,但是群众依靠我们,也尊重我们。”袁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