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1123天慢游”引发黄冈思想解放大讨论
湖北日报讯 本报9日以“1123天:一个项目的‘慢游’之旅”为题报道了黄冈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遭遇的尴尬事,报道在黄冈引起了强烈反响。
12日,黄冈市委书记刘雪荣就报道作出批示:“新闻报道是一面镜子,媒体监督是一种力量。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自觉接受监督,举一反三,以行政审批‘一表制’为突破口,真刀真枪地全面深化改革。”
13日,黄冈市改革办、市审改办联合召开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落实座谈会,本报记者应邀参会——
14日,黄冈地方媒体全文刊发了本报报道《1123天:一个项目的‘慢游’之旅》,开辟专栏,在全市启动“改革推进落实”思想解放大讨论。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底难在何处?让我们看看这些职能部门怎么说。
“深层次还是利益问题,
谁都不愿意割自己肉。”
“深层次还是利益问题,谁都不愿割自己肉,动别人奶酪。”参加座谈时,黄冈市住建委副主任何华说。
何华分管单位行政审批改革工作。据她介绍,住建委3月份启动此项改革,重点是推进审批职能、审批事项、审批人员“三集中”,实行审核审批、执纪执法、监管监督“三分离”。“整合重组行政权力,我们新成立了行政审批科,建立了相关制度,对各业务科室、直属单位的职责进行了重新划分。”何华说。谁来当这个科长?却成了难题。“先后与四个干部沟通谈话,他们都不愿意。”为啥?“动了其他科室奶酪,得罪人。”
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到深处是利益。市水利局副局长朱冬明对此深有同感:“精简下放的都是一些含金量小的审批项目;涉及重大利益的,都不愿意放手;不得不保留的项目,有的以整合的形式变相保留了。”
大家认为,部门利益作怪,导致行政审批岗位资源严重“透支”:搭车收费、中介收费、检测收费、评审收费,甚至没有名目没有发票的收费屡见不鲜……“这些收费看起来更合理更隐蔽,有些部门人为设置审批条件和程序,导致审批时限长,吃拿卡要,滋生腐败。”
“干部缺乏担当,
流程优化成为形式。”
这些年,优化行政审批流程,黄冈下足了工夫,相继实施了“首席代表制”、“关联审批”、“并联审批”、“联审联批”。
效果如何?
先看联审联批。“部门协调难、配合意识淡薄,具体落实中并没有真正有效运转起来。”牵头单位市发改委坦言。
再看一个窗口审批。“一个窗口受理,后台还是各个科室分办。”住建委、水利局自我“亮丑”。
首席代表制呢?“给权未必敢用。”市国土局一位负责人说。
流程优化了,为什么还有“梗阻”?
大家的共识是:干部缺乏担当意识!“审批意味着责任,责任蕴含着风险。”朱冬明说。
规避责任,分摊风险,行政审批在有些部门成了一只滚动的“皮球”。
本已优化的流程被扭曲成了这个样子:一项简单的审批,首先是“科长接收提出拟办意见”,接着“组织专家咨询论证”,然后“上报分管局长审核”,再向“局长专题汇报”,最后“局长办公会再议一议”。
如此,出了问题,谁都不用担责,板子也不会打在一个人身上。结果苦了企业,懈怠了发展。“本来窗口一天就可以办完的事,不拖个十天半月下不了地。”(记者 陈春保 严运涛)
(责任编辑 肖进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