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片酬并非市场调节的产物

29.08.2016  11:05

  张松超

  “即将下发通知,要求各级电视播出机构在电视剧购播过程中不得指定演员、不得以明星大腕作为论价标准,在电视剧宣传工作中不得对明星进行过度炒作。”8月26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巡视整改情况通报时,再次重申坚决遏制“天价”片酬和明星炫富问题。(8月28日《北京青年报》)

  明星天价片酬的现象,长期以来都饱受诟病。对整个影视行业的发展而言,天价片酬真可谓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毒瘤”。虽然当下一些大量掺水的剧集充斥荧幕,并不能将其全部归咎于明星的天价片酬,但天价片酬确实是重要原因之一。过高的演员报酬,严重压缩了其他工种的报酬,以及编剧和后期制作的成本,这就必然会让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大打折扣;其助推颜值经济的后果,会导致影视行业被少数明星占据,仅靠“刷脸”就有巨额收益,不利于有实力、有演技的新人被挖掘。如此下去,将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有人认为,明星的天价片酬是市场调节的产物,这其实是对该现象的一种误读。就以当下流行的明星综艺节目为例,已不再是市场化运作的结果,而是社会资本看到了其强大的变现能力后,带着热钱盲目地涌入市场,目的也并不是为了生产高质量的文艺作品,而是基于广告招商的结果导向。当下的影视节目制作,操盘方已不只是传统的节目制作公司和电视台了,还有各路资本大鳄。影视行业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生产出质量高的影视作品,必须要遏制这种社会资本的冲动,而不是打着“市场化”的旗号,任由粗制滥造、颜值至上的烂片不断问世。

  正是基于这些考量,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对明星的片酬进行了限制。韩国影视业的行业规定,主演的演出费上限在总制作费的30%以下;美国则通过行业工会来保障各个工种的权益,不能因为主演片酬过高,就使得编剧、后期制作等工种的利益受到损害……在此逻辑下,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指导行业协会联合大型影视公司,来制订抵制“天价”片酬的行业自律公约,确实很有必要,这是对过热社会资本和非理性市场的冷却和纠偏。

  事实也证明,天价片酬不可能持续,此次暑期的电影票房成绩,就给中国影视行业打了一针“退烧针”。今年7月份全国票房约45.15亿,比去年减少近10亿。原因何在?恐怕就与中国电影市场的浮躁之风不无关系,毕竟对于不讲故事,只看颜值和效果的垃圾片而言,观众是不会买账的。

(编辑:刘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