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洲大桥通车 创下长江上悬索桥修建时间最短纪录
29.12.2014 13:32
本文来源: 湖北在线
三年半,1340个日夜,鹦鹉洲大桥创下长江上悬索桥修建时间最短纪录。
昨日,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中铁大桥院总工程师高宗余和中铁大桥局鹦鹉洲长江大桥项目部指挥长罗瑞华向记者讲述该桥设计和建设过程。
考虑景观要求
“国际橘”脱颖而出
高宗余说,为了建好这座备受关注的大桥,除了大桥整体设计方案外,还要与地质、水文、航道等部门研究方案细节。
据透露,仅大桥颜色前前后后就提出几十种方案,比如白色、灰色、蓝色、绿色、国际橘等。为此还专门请来院士、设计大师等专家召开论证会,最终敲定为“国际橘”。因为这一色彩既温暖又醒目,在大雾多雨的天气,能让开车的人对前路看得更清楚;而从武汉长江大桥望过去,非常壮观,雄浑有力。
鹦鹉洲大桥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景观要求。该桥本来可以一跨过江,但这样主塔将非常高,对武汉长江大桥、龟山电视塔、黄鹤楼等形成压迫之势;设计成三塔四跨悬索桥,主塔高度大幅下降,最高的主塔也只有152米,与周边景致都很协调,相比一跨过江,造价还至少节约20亿元,也不破坏两岸江滩。
市民提建议
让人行道“重回”大桥
武汉此前建成的长江大桥中,仅长江大桥留有自行车道,留有人行道的也仅有长江大桥、二桥。
鹦鹉洲大桥原本也没有设计人行道。大桥施工后,有市民写信提建议:桥上可否增设人行通道,满足市民近距离看桥观景的需求?
有关方面高度重视,“倒逼”设计更改。
高宗余透露,鹦鹉洲大桥为城市快速路,按说不能设置人行道,但市民建议合情合理。经过研究,将大桥两侧检修通道改成人行道,既可检修,也可观景,还可通行,一举三得。汉阳侧主塔还设置了观景平台,电梯直达,市民、游客可站高俯瞰三镇美景。
钢混结合梁
避免桥面“修修补补”
以前,各类大桥往往是直接在钢箱梁上铺沥青,气温一高,加上载重车辆碾压频繁,沥青就会出现滑移、破裂,后期维护需“修修补补”。
在悬索桥中,鹦鹉洲大桥是首次采用钢混结合梁,试图破解这一技术难题。
高宗余介绍,所谓钢混结合梁,就是在大桥钢箱梁上铺设预制的混凝土桥面板,再在桥面板上铺设沥青,这样就能较好地解决沥青位移、坑洼的问题。但是,多了一层混凝土桥面板“过渡”,也增加了桥身的重量。经过论证和试验,最后选定桥面板厚度为20厘米,比二七大桥桥面板薄了6厘米。
据透露,在钢混结合梁铺装沥青,也无需选用昂贵的环氧沥青,仅需一般沥青,铺装成本从每平方米2000元直降至260元,后期维护费也降了下来。
另外,主塔也采用钢混结合形式,使得大桥兼具钢的柔性和混凝土的耐压,可抗12级以上风力,上下颠簸的最大幅度接近3米。
取土17万方
小心翼翼开挖沉井
鹦鹉洲大桥由南、北两个锚碇拉住悬索,犹如两个大力士。2011年4月开工建设的北锚碇沉井总高43米,直径66米,下沉深度47米,相当于8个篮球场大,是目前世界同类型规模最大的沉井。
沉井就是桥梁墩台的基石。北锚碇沉井下沉过程中,要将井内近17万方土取出。17万方土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将一万辆渣土车全部堆满。”罗瑞华说。
然而,周边有大量未拆迁民房、54层的高档住宅楼和长江大堤。其中最近的民房与沉井仅相隔15米,很容易造成周边建筑沉降、开裂。更重要的是,长江与沉井贯通,如遇到主汛期,有可能形成巨大管涌,给防汛构成巨大威胁。
巨大风险,如利剑悬首。施工方小心翼翼,在沉井外侧打入地下连续墙,将沉井“包”在里面,也将噪音与居民楼彻底隔离。通过施工工艺的严格控制,沉井下沉到位后,周围地表零沉降,建筑物安然无恙,且赶在洪水期前完成了封底。“一颗‘定时炸弹’就此解除。”回首建设过程,罗瑞华感慨万千,“那段时间压力非常大,天天睡在工地上,一刻不敢松懈。”
看不到渣土车
这里的工地静悄悄
“这里建桥静悄悄。”市民周玉民说。高科技改变了鹦鹉洲大桥的施工方式:岸上的搅拌站,采用电脑控制,管道运输沙土,地面上一尘不染,大桥建设最高峰时也就600多人。
有趣的是,鹦鹉洲大桥的建设工地上,看不到渣土车。
面对沉井下沉中挖出的17万方土,如果采取传统方法,直接将吸出的泥沙排放到沉积坑,待风干后由运渣车运出工地。“这将形成40多亩的渣土山,需要3万台次运渣车。”罗瑞华说,这样,本已狭小的施工场地将混乱不堪,外运又造成交通拥堵、二次污染。
为此,施工团队采用了新方法:在北锚碇沉井工地上铺设长距离管道,将沉井吸出的泥浆直接输送至江边的泥浆船,再运送到航道部门指定地点。这一方案大大提高了社会效益,将污染降到最小,还申请了国家专利。
本文来源: 湖北在线
29.12.2014 13:32
故
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