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舞绿色发展大旗 湖北省全面建设荆楚魅力乡村

23.05.2017  17:30

  住建系统担负着建设和谐城乡人居环境的重任。近年来,我省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农村环境卫生、村容村貌、综合实力都得到提升。

  砥砺前行、展望未来,我省将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全面推进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快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中奋力作为。

   实施乡镇污水治理“头号工程

  再现千湖之省碧水长流

  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美名,是三峡工程库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的生态屏障,生态安全地位举足轻重。

  推进乡镇生活污水治理,符合湖北的实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近年来,我省着力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兴建了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农村水环境得到改善。

  然而,随着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进步,用水量逐渐增加,生活污水处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湖北“”于水,也“”于水,水环境生态压力依然很大。今年,省政府向全省人民做出庄严承诺:用2到3年时间,实现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全覆盖,并将其作为四大“补短板”工程的重要内容。

  我省提出,推进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规划引领、厂网同步、建管一体、全面推进”的基本原则,科学规划布局污水处理设施,同步设计、建设、验收污水处理厂与配套管网,创新资金筹措与建设运营管理机制,建立省级协调、市县统一实施的工作机制。省住建厅坚决贯彻省政府作出的部署要求,全力推进乡镇污水治理全覆盖,力争647个污水处理设施空白乡镇项目今年全面开工、明年基本建成、后年全面运行。

  为指导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湖北省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指南》迅速编制出来,按照指南要求,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由县级人民政府统一打捆招标,不得分散招标,原则上一个县只能有一个投资主体。各地按能力及业绩选择社会资本合作方,合作方需有5年以上的城乡生活污水设施建设运营经验与成功案例。污水处理系统建设管理,必须包括预处理、生物处理、深度处理、污泥处理、管理控制等5大环节,参建各方须严格遵守国家相关规定,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与设施运行效率。

  全省各地纷纷行动起来,乡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建设全面启动。目前,全省大多数地区建立了乡镇生活污水治理工作组织协调机构。大部分地区已同社会资本进行了接触,研究合作方式、建设运营模式等前期工作。

  今年4月底,宜昌市集中开工建设30个乡镇污水处理项目,覆盖该市5个县市区、30个乡镇,总投资5.09亿元,其中新建项目共20个,总投资3.53亿元,总设计规模为日处理能力达到19701吨。

  天门市住建委成立了污水处理工作专班,启动了20座乡镇污水处理厂新建项目的前期工作,并对现有3个污水处理厂进行升级改造,配套污水管网约206.5公里。

  孝感市各县(市)区成立乡镇污水收集处理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工作专班21个,工作人员262名,并建立了微信互动联系机制,实时掌握工作动态,发布工作指令;制定督办制度,每周对各地项目的立项审批、总体规划、厂(站)选址、资料收集、土地调规及审批等进行一次督办。

  此外,襄阳市成立了湖北汉江环境资源有限公司;孝感市由城投公司与中信水务合作成立污水治理公司;随县完成了咨询服务机构招标,与国开行确定了4亿元的投资意向;曾都区、广水市已完成所有乡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选址;罗田、武穴、黄梅完成了项目规划编制;仙桃陈场、张沟污水处理厂已完成主体厂房建设和管道设备安装。

   精心谋划发展特色小(城)镇

  培育新兴经济增长点

  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加快区域创新发展的有效路径,有利于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发展动能转换,有利于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城镇化对新农村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

  特色小(城)镇“非镇非区”,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一个镇,也不是产业园区的一个区,而是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融合产业、文化、旅游、社区功能的创新创业发展平台。

  2016年,在各地推荐的基础上,经专家复核,会签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认定127个镇为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我省宜昌市夷陵区龙泉镇、襄阳市枣阳市吴店镇、荆门市东宝区漳河镇、黄冈市红安县七里坪镇、随州市随县长岗镇入选,将受到国家的重点培育。

  今年初,我省出台《关于加快特色小(城)镇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力争通过3至5年的培育创建,在全省范围内规划建设50个产业特色鲜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建筑风格雅致、卫生面貌整洁、多种功能叠加、示范效应明显、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与健康协调发展的国家及省级层面的特色小(城)镇。

  我省一些乡镇,已经接近特色小(城)镇的标准。如嘉鱼县官桥新材料小镇立足现有产业基础,整合技术资源,完善配套设施,着力推进新材料研发和制造。通过“产业+配套+环境”,完善引得进、留得住、能发展的人才机制,探索“政府+核心企业+社会资本”三位一体的发展路径,构建“一产营造环境、二产壮大经济、三产服务社区”的产业格局,形成“职业农民+产业工人+科研人才”共生共融的就业结构,着力打造一座新材料产业高度聚集的宜居宜业宜游特色小镇。

  蔡甸玉贤园艺小镇立足现有园林园艺产业基础,积极探索产学研发展路径,实行“高校+企业+政府人才引进”机制,共建园艺产业研究院和园林园艺专业教研实习基地,大力推广科研应用。在“一产三产化”指引下,积极推动园林园艺产业链从生产向研发、营销延伸,促进休闲旅游、商贸物流、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综合发展,着力打造集生态旅游、休闲养生、宜居小镇、园艺产业集群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特色鲜明、环境优美的园艺小镇、“宜业、宜居、宜游”综合发展的城市第三空间。

  今年,我省将在自愿申报、各地推荐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规划建设20个特色小(城)镇。各地对特色小(城)镇建设热情高昂,在今年5月举行的湖北省特色小(城)镇对接活动上,有意申报特色小(城)镇的小镇就有67个。

  绿色食品小镇、茯苓小镇、多肉艺术小镇、浪漫山水小镇、商贸物流小镇……未来,这些小(城)镇将以特色为灵魂、以产业为支撑、以项目为载体、以创新为动力、以人才为保障,成为一批集产业链、投资链、创新链、人才链、服务链于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形成以生产、生活、生态有机融合的重要功能平台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扎实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唤起记忆中的美丽乡愁

  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性工作,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从垃圾治理入手。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强城乡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关于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创建“美丽家园、清洁乡村”活动的实施意见》等,要求以“一覆盖、两提高、建立三个体系”为重点,2018年底前实现90%农村生活垃圾得到有效治理的目标。

  近年来,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省总体上形成了“政府、部门、市场、群众”四方联动的工作局面和“九有”态势,即在“组织层面”政府有预算、推动有专班、层层有压力、考核有奖惩;在“宣传层面”村湾有发动、工作有简报、媒体有监督;在“社会层面”市场有推力、群众有参与,掀起了人人动手的活动高潮。

  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各市县政府2014年、2015年、2016年安排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资金分别达到9.31亿元、12.33亿元、16.56亿元,年增长幅度30%以上。目前,全省各地已建成乡镇垃圾中转站794座,农村垃圾收集箱291万个,机动收运车辆2.15万辆,保洁员11.3万人。

  我省农村垃圾治理建立了三大体系。

  一是建立技术支撑体系。农村偏远地区以堆肥为主,人口稠密地区以焚烧和卫生填埋为主,部分有条件的地区选择水泥窑协同处置方式。

  二是建立城乡一体的管理体系。以“户分类、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县)处理”为主的工作模式已为大家熟悉和接受,部分地区已经实质性运作起来,城乡生活垃圾治理基本实现一体化。

  三是建立资金筹措与分担体系。各地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探索建立了财政支持、涉农项目资金整合、工作组帮扶、村集体分担、村民一事一议自筹、社会各界捐助等多种形式的资金筹措机制。

  各地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想出了很多办法。

  如武汉市推进“城管革命”进农村,每月对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进行检查,安排专项资金,分类对示范村、合格村、排名靠后村、非常严重村等予以奖罚。竹山县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与十星级文明创建深度结合。咸宁市开展“最洁净村庄”和“最脏村庄”评选活动。远安县对各垃圾集并房和垃圾池等进行“编号管理”,乡镇垃圾中转站、垃圾车、填埋场接入农村生活垃圾智慧平台。恩施大峡谷景区推出“捡垃圾换门票”活动。郧西县各乡镇和大多数村拒绝使用一次性餐具、水杯。钟祥市采取费用群众缴、设施群众管、保洁群众评的方式,建立成本低、效果好、可操作性强的长效模式。

  垃圾分类也有一定进展,如宜昌市点军区土城乡开展全域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形成“人人讲卫生、户户抓分类”的良好氛围。浠水县兰溪镇袁垅村、盐客树村联合建立了覆盖6村43组的垃圾分类站,针对市场回收垃圾价格偏低问题,建立差价补贴回收激励制度,12名员工中有一大半是精准扶贫对象。钟祥市明灯村因陋就简实行“一户三筐”分类,群众编了顺口溜:“家家门口三个筐,垃圾分类往里装,只要长期坚持好,屋外干净屋里香。

  按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五有”标准,即有完备的设施设备、有成熟的治理技术、有稳定的保洁队伍、有完善的监管制度、有长效的资金保障。已有13个县(市、区)通过了省住建厅、省发改委、省环保厅、省农业厅和省委农村工作部等部门联合组织的验收,包括武汉市江夏区、蔡甸区、黄陂区、东西湖区,宜昌市远安县、宜都市、点军区,黄冈市龙感湖管理区,随州市曾都区,荆州市荆州区、松滋市,鄂州市梁子湖区,仙桃市等。

  按照相关部署,省政府对各地全域验收时间做出了安排:今年6月底前,对武汉、黄石、十堰、宜昌、荆门、鄂州、随州、天门市及神农架林区进行全域整体验收。12月底前,对襄阳、荆州、孝感、黄冈、咸宁、潜江市及恩施州进行全域整体验收。

   创新方法理念改进乡村规划

  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成为践行群众路线的有效形式

  近年来,我省积极创新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方法理念,在政府引导的基础上,着力补齐群众参与不够、社会参与不够的短板,探索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首先,我省改进了乡村规划工作方式。针对过去乡村规划照搬城市规划,所造成的水土不服、不接地气、脱离群众的问题,引导各地转变观念,系统性地认识乡村规划工作,将其作为一个社会动员、社会过程和社会学习,将“组织发动”作为“规划优先”的基本要求,将设计师的规划变为根植于农村大地的、农民的规划。

  其次,我省开展了试点示范。省住建厅组织编印了《湖北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技术指引》,按照“投资少、见效好、可复制、能持续”的要求,选取不同类型村庄开展实用性试点示范,积极探索具有普适性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路径,让更广大的村庄“明方向、懂方法、增信心”,涌现了罗田县三里畈镇张家冲村、洪湖市老湾乡珂里村、孝昌县王店镇磨山村等一批群众主体、不等不靠的典型样板。

  我省在实践中创新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发展理念。各地在具体实践中,逐步形成“136”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操作模式,包括一个理念、三个阶段、六个步骤:“一个理念”,即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群众为本”,强调群众的事自己议、自己定、自己管,激发内生动力;“产业为要”,强调观注力就是生产力,主动作为,做好“人的精神面貌”和“环境的乡土味道”两篇文章,吸引社会关注和市民下乡,借助社会力量发现乡村价值,明晰产业方向,实现融合发展。“生态为基”,强调生态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必须切实加强保护,防止破坏。“文化为魂”,强调文化自信,把保护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贯穿始终,激发乡土乡亲的自豪感和归宿感,凝心聚力,提振精神。“三个阶段”,即自治组织,清洁乡村;综合治理,美丽乡村;产业运营,小康乡村。“六个步骤”,即完善自治组织,创建清洁乡村,修复传统文化,规划乡村体系,建设美丽乡村,运营乡村产业。

  随着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逐步深入,各级干部群众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很多地区通过有效方式,将群众组织起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自己动手建设美丽家园。党员干部通过共同谋划发展蓝图,反复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大家一起劳动,干群联系更加紧密,党的优良传统得到发扬,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激发内生动力,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农民的信心不断增强,热爱集体、建设家乡的热情高涨,乡村治安逐步好转,文明新风逐步形成,公序良俗得以确立,邻里关系更加和睦。农民精神状态的提振,还为更加有效推进精准扶贫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

  我省还连续举办两届“乡贤论坛”,为乡村对接智慧、对接资本、对接人才,吸引了一批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参与乡村建设,为乡村建设吹进了新风,增强了活力,更加激发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等、靠、要”的思想得到转变,“先动手、后伸手、不空手”正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得到落实。

湖北举办线上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
7月25日至26日,为持续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全省档案系统抓好国家档案局对湖北档案工作监督检查反馈意见的整改落实,湖北省档案局依托中国知网以线上方式举办机关档案业务建设培训班。省内外档案工作者4.档案局
湖北省档案馆关于实体档案暂停提供利用的公告
尊敬的利用者: 省档案馆正在开展库房档案调整档案局